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位于商城县西部的观庙高中,自年建校以来,已走过47风雨历程。
47载薪火相传,47年俊采星驰。
47年来形成了“领导苦干,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三苦精神,成为这个地方鲜明的文化符号,莘莘学子独特的生命基因。教育教学成绩一直领全市、全省之先。走出了2万多名大学生,其中有清华、北大,空军、海军、民航飞行员数十人,多名博士、博士后,多名教授、专家和学者,数百名资产千万的企业家,多名各界精英,报效祖国,影响世界。生动的诠释了伟大的大别山精神。《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及省市县主流媒体,持续、立体地报道了该校,年至年,韩国国家电视台、韩国教育电视台,在研究报道全世界人类学习时,在世界多所学校中遴选了观庙高中,连续3年4次来观庙高中跟踪拍摄,采制了大型纪录片《学习中的人类(孔子的后裔)》,在全世界交流播放,哈佛学子曾来校交流学习,成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金色名片。
让我们走进历史长廊,领略她的前世今生。
一
在汪桥街向西南至观音庙街,有一条官道,这条官道长约4公里,在距汪桥街2公里处的官道以北是一片农田,农田北突兀一个半圆形的燕子展翅形的小山,燕子翅膀中间就是林湾学校。这所学校是观庙高中的前身。4年,我釆写《大别山有个“状元乡”》一书时,调查观庙高中前身林湾学校的历史,乡民们都说那地方叫“大慈庵”,是一个尼姑庵,后来办了学校。当时,我心存疑问,这个学校有4大院落,有上百间房子,在人口稀少的当年,观庙这一带怎么会有这么多女人去当尼姑?这是什么原因?
带着这个疑问,我留心走访知情人,10多年后,终于查清了它的真实历史。
明代,这里是观庙乡凤凰村邰林居民组邰姓大财主的祠堂,建于明代。当年邰家有人在朝中做高官,在凤凰、林湾一带有良田、柴山数百亩。邰姓的一位姑娘感情受到了刺激,便出家做尼姑,邰家就把祠堂的西部一个院落作为尼姑庵,叫作“大慈庵”,让其在此出家修行,“大慈庵”由此而来。明末战乱期间,邰家突然一夜之间蒸发,从此再无音讯。有人传说因为宫庭斗争,邰家被满门抄斩;也有人传说,因宫庭斗争,邰家全家为生存举家逃到南方,没再回来。不知哪种说法是真,几百年来,邰家再没有人回来,大慈庵这一处房屋后转至龙井冲陈家做祠堂,再转至林塆熊大洼张家,几易其主。说不准是“某家祠堂”,当地人便叫此地“大慈庵”,或“大慈庵学校”。
年,“西学东渐”时,观庙乡姚塝村余冲组乡绅贡礼门,在大慈庵办起了学校,叫“明德高等小学堂”,贡礼门亲任校长。
据观庙街文史学者宋海先先生介绍,当时,明德小学的教学质量很高,县办雩娄高中录取学生时,凡在明德小学上过的,雩娄高中统统录取,而且到校能成尖子生。
新中国成立后,明德小学改为林湾完全小学,设置一到六年级六个班,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很好,观庙第一批大学生张本乐、宋智先、胡传龙、余功本、何士平、熊炳文都毕业于林湾完小。
(现在的林湾小学)
年教育改革,林湾完小改为林湾农业中学;两年后的年开始招初中,叫作戴帽中学,此后成为有小学、初中的完全中学。
到年,林湾学校已历余年。土坯、木头和小瓦结构的房子,因年久失修,盖瓦脱离,木椽子腐烂,土坯墙发裂,整体摇摇欲倒。当时的学校领导曹振和、雷云清决定迁址盖新校。
征得各方同意,于年冬开始选址,经几度寻找,最后选在观庙街北头,驼峰山下、万象河畔的一片沙滩加菜园作为校址,一共15亩,学校一次性补偿观庙蔬菜队元青苗费,定于年春节后动工建校。
年2月,县教育局拨专项基建经费3万元,开始了建校工作。
不知是偶然巧合,还是天意使然,在学校开始划线打桩的时候,观庙片区从汪桥公社分出,建立新的观庙公社。
新成立的观庙公社接过了建校工作,安排由姚榜、王寨、朱楼、张湾4个大队民工建勤,观庙大队王洼生产队懂建筑技术的赵组民负责技术监督,观庙高中第一期工程两排18间教室开始兴建。
年8月初,观庙中学第一期两排18间、空心砖筑土、红色脊瓦结构的教室,如期竣工。
是年9月1日,新建的观庙中学如期开学。
此时的观庙中学,原来有一个初一班、一个初二班,秋季又招了一个班初一,学生不足人。
年秋,新建的观庙中学招收高中班,观庙中学便改为观庙高中。
二
年8月,观庙高中新校18间教室建成后,民工们只是把墙壁用泥巴糊了一下,就交工了。18间屋的地平坑坑凹凹,由于就近取土砌空心墙壁,教室建成时,教室最低处离标准地面有一米多深。师生共同上阵,一筦筦的,一篮篮的,抬的抬,挑的挑,填平了18间教室的地平。
教室能进去上课了,师生们又紧锣密鼓,在南教室北面建了三间房做麻绳厂,在麻绳厂边又建了两间房做草袋子兼粉笔厂。
这期间,师生们往返于林湾学校和观庙高中之间,蚂蚁搬家似放把原林湾学校百十间房子拆下来的旧料全部搬运到观庙高中。
学校建成了,需要运动场。学校北部有一块六七千平方米的沙滩和菜园,建校打基础取土后,成了一块荒田,学校搬迁后,师生在这块荒田上种麦子、种菜。要用运动场了,师生们从远处山脚挖土,挑来填平体育场,又是一筦筦、一篮篮地抬土、挑土,填平了多平方米的体育场。
学校建成后,四周没有围墙,既不安全,又不像个学校样子。学生们便到学校周围两、三公里外的山上捡石头,把石头运下来,自己动手用泥巴砌,打成了四周多米长的围墙。
观庙高中是在菜园子和万象河的沙滩上建成的,整个西北部临河滩,每逢春秋雨水季节,山洪爆发,万象河涨水,整个校园积水成河,河水冲刷房屋地基,久而久之会造成房倒屋塌,是极不安全的。学生们又是从四面八方捡来石头,打了多米长、两米多高的河坝。
这就是观庙高中的师生!十几个老师领着多个13至15岁的学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填平了18间教室地平;自己捡石头自己砌,盖了5间工厂,垒起了多米的围墙,填平了多平方米的体育场,从林湾学校运来近间房子的旧料。
年,观庙中学要改扩建为观庙高中,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曹振和等一班人,坚持“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搞“勤工俭学”,多渠道创收,解决办学经费困难,当时观庙高中有五个创收项目:
一是打麻绳。为了寻找创收渠道,曹振和一班人到处考察能适应学校做的项目。当时的观庙公社姜寨大队,因与光山县的白雀园街仅一河之隔,那里有打麻绳、卖麻绳的传统,曹振和就派师生去学习。学习回来后,观庙高中办起了麻绳厂,师生全员上阵打麻绳。如果有销路,需求量大,就一班一班轮着,全天候地干。当时,红麻7角钱一斤,而麻绳可以卖1.2元到2.3元一斤。打麻绳收入解决了部分经费困难。
二是编草袋。师生用稻草绳编织成草袋子,把草袋子卖到工厂和水利防洪单位。
三是粉笔厂。这是当年林湾学校的传统项目,用模子把石灰粉制成粉笔,卖到全县各个学校。
四是打柴禾。每年秋天,观庙高中学生到山上去砍柴、打松球子,除留部分学生冬天取暖,其余部分卖到学校伙房。
五是种菜。观庙高中初建时,除教室外,余下的都是空地,教师带领学生把空地开辟成菜园,种上时令蔬菜,把蔬菜低价卖给学校伙房,伙房再低价卖给学生,那时二分、三分钱可买一份新鲜蔬菜。一是增加了学校收入,二是力所能力地补充学生营养。
初建时期的观庙高中,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师生一条心,憋上一股劲,搬迁,填教室,填操场,垒围墙,打麻绳,编织草袋,制粉笔,砍柴禾,种蔬菜,不管是领导、教师,还是学生,都付出了巨大努力。
当年,第一届学生刚上初中,年龄都在13至14岁之间,建校搬迁和以后的建设期间,他们从家里带来筦子、篮子、绳子、扁担,挑的挑,抬的抬,手、脚,肩,都先是磨起泡,后结成厚厚的老茧,打麻绳、织草袋、制粉笔、砍柴、种菜,白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
(观庙高中第一任校长曹振和)
曹振和和观庙高中的老师对学生是负责的,把白天耽误的课程,夜里必须补回来。
夜里,他们点起了煤油灯,老师在灯下认真辅导,学生在灯下潜心苦读。由于煤油灯散发出一种黑色的烟,第二天,师生鼻子里全是黑灰,连吐出的痰都夹杂着黑灰……
就像长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硬是靠人的意志和力量走过来了,形成了“长征精神”。
观庙高中也是这样,在那个特殊历史条件下,硬是靠着人的意志和力量,走过来了,形成了“三苦精神”。
三
“三苦精神”在苦苦探索中形成,不断结下成果。
年高考,观庙高中首届一个班的毕业生,和年高考落榜的社会青年一起,千军万马拥向高考那座独木桥。
又是一番惨烈的竞争,观庙高中一个班应届毕业生有10人考上了中专,他们是:袁光顺、胡传华、郑志忠、汪立坤、朱昌荣(女)、程正宽、易成联、杨之发、胡前乐、郭胜利。
这一年,观庙高中师生同时同场参加高考,黄太清考上信阳师院中文系,周永来考上信阳师院化学系,民办教师黄守林考上了潢川师范。
年的夏秋,观庙公社、观庙高中的名声,随着有线广播和人们的议论,传向全县。
年高考,观庙高中第二届毕业生成绩斐然,再传捷报,考上了8个本科,1个大专,8个中专,一共17人。
观庙高中首次考上本科的是:
胡正元,河南农业大学
贡恩江,郑州轻工业学院
孙长春,郑州轻工业学院
夏志锋,吉林大学
吴孔明,河南医科大学
梁承广,郑州轻工业学院
陈林元,郑州大学朱大吉,信阳师院其中夏志峰是观庙高中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这年秋,信阳地区教育局,商城革命委员会,商城县人民政府“教育革命现场会”在观庙公社隆重召开。这次现场会把观庙高中推向了豫南。年高考,观庙高中一个班考上26人,其中13个本科,13个大中专,名列全地区、全县第一。年11月11日,《河南日报》发了一篇《观庙公社高中教育质量为什么高?——关心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的经验性报道。把商城县观庙高中和观庙教育推向了莽莽中原。
年,教育改革起步,开始了高中布局调整,根据上面文件精神,商城县根据历史和区域划分,只保留东部丰集,西部钟铺,南部达权店,北部上石桥四所农村高中,其余的乡办高中一律撤并,观庙高中也在撤掉之列。乡党委书记胡国树,带着曹振和,张乃阳,从县里到地区,多方奔走,结果上面答应“允许只招一个高中班,叫观庙中学高中部。”为保留观庙高中留下了星星之火。年夏季的中招、高考揭晓,“观庙中学高中部”弄出两个爆炸式新闻,燃烧了豫南的夏日。一个爆炸式新闻是:年高考,大学英语专业开始单独招生,全信阳地区考上英语专业仅28人,观庙中学高中部一个班就考上了8人,占全地区英语专业的29%,全地区轰动。其中黄楠森考上了广州外国语学院,姜才胜考上了南京外国语学院,张忠新、曾祥华、黄遵法、彭怀贵考上了郑州大学外语系……另一个爆炸式新闻是:年中招,全商城县考上小中专仅41人,观庙中学高中部的初中毕业生参考,一下考上29人,占全县的71%,全县、全地区为之轰动。这一年,观庙中学高中部,被信阳地区教育而称为“豫南农村教育的一面红旗”。年,观庙中学高中部重又挂牌招生,恢复观庙高中,不再招收初中生。观庙高中广大师生,用心血和汗水,保住了这块金字招牌。这充分印证了胡杨博士那句话:“三苦精神是我们人生的原子弹,有了原子弹,我们将无往而不胜”。年,国家实行高中改制,学制由二年改为三年,这一年,观庙高中没有毕业生。年高考,观庙高中创造历史奇迹,共考上大中专67人,其中王元周、李毕丹同时考上北京大学;上高二的袁勇,以高出重点大学20多分的成绩考上武汉大学。
这一年,观庙高中荣膺信阳地区农村高中“三杰”之一。旗帜在高高飘扬,至,观庙高中高考成绩,连年稳居全信阳地区农村高中第一。年10月25日,《人民日报》资深记者,驻河南记者站站长张振国先生,在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邹卫平,新闻室主任涂柏松的陪同下来到观庙,到乡里,观庙高中,姚塝中小学,余冲村民组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座谈采访。年10月28日,《大别山有个“状元乡”》的报道,在《人民日报》(要闻版)刊发,把地处大别山深处的观庙乡推向了全国,推向了世界。……年高考,观庙高中又蝉联贵冠,已连续20年居信阳市农村高中第一。商城县人民政府县长李军亲自签署嘉奖令,召开全县科级干部大会,通令嘉奖观庙高中。紧接着,李军县长在观庙高中召开由教体局、汪桥镇、观庙乡三家主要领导参加的党级联席会议,由县政府拨款60万元,县教体局、汪桥镇、观庙乡各出10万元,计90万元,建观庙高中第一座教学楼。
年,世纪之末,观庙高中第一栋教学楼正式投入使用,又多方筹措资金建第一栋办公楼,这一年高考揭哓,又是全市第一,全市农村高中现场会在观庙高中召开。日出月落,涛走云飞。转眼间,历史进入21世纪。(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