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自然化为艺术,让艺术更加自然。”作为省级美术场馆,山东美术馆始终以扶持、推出优秀艺术家为己任,传承“笔墨当随时代”理念,持续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山东美术馆全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11月4日,年度“培养工程”研修活动于山东美术馆正式启动,由山东美术馆艺术创作交流中心主任徐康带队前往蒙山大洼,开启了为期五日的写生活动。
研修班全体学员合影
本次研修班分为国画与油画两组,中国美协会员、原山东美术馆一级美术师张民生和山东省油画学会秘书长、山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主任赵军分别担任两组指导老师,参与成员包括馆内及馆聘艺术家和省内高校艺术院系优秀毕业生共计21人,老中青三代齐聚,资深名家与艺术新秀并进。蒙山之路百转千回,乡村之景天然淳朴,一如研修求艺之途,心向自然、扎根人民,长路漫漫、且寻且行。
探索:取景山林中,执笔绘新农
11月4日下午,载着研修班成员的大巴车驶进了临沂蒙山大洼。山路蜿蜒、舟车疲累,大家却迫不及待地探测地形、制定路线,迅速进入写生状态,为创作找寻素材。
登山取景
大洼之地,群峰连绵、巨石林立、沟壑纵横,农家村落分布在地势相对平坦之处,规整的菜园、欢脱的山鸡,在这丰收的季节,彰显着乡村特有的淳朴气息。研修班组成员中,不少人都有曾赴蒙山写生的经历,有的艺术家还存有二十多年前造访大洼的记忆,那年农庄贫瘠与今时新农新风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令人震撼与感叹,也成为了艺术家们渴望用笔墨油彩记录变迁、见证时代的动力。
写生现场
徐康主任在动员讲话中谈到了自己的感悟和对学员的期待:“对比从前,大洼的道路规整了,基建完善了,村落里的年轻人也变多了,这都是新农村建设下乡村发生的改变,希望我们能在画面中表达出这种新面貌、新气象,体现新时代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
徐康写生创作《鬼谷子隐居地》
国画老师张民生则就取景问题与大家分享经验:“我们习惯了城市里生活,来到乡村,要用心感受这种抛却浮华的宁静,用心观察这种了无装饰的自然,落在笔墨间,才能刻画出这里最本土、最本真的民风乡情。”
张民生写生创作
写生是直面自然的。对于艺术家们来说,这是一次打开视野、开放胸怀、解锁未知的求学之旅,更是一次对体力与精力的双重考验。山路崎岖,研修一行中不乏年长艺术家,但是他们背着沉重的画具攀缘登高,只为找寻能够打动自己的景色入画,这种肯付出、敢吃苦的态度成为了研修队伍坚实的精神支撑。
赵军写生创作
写生也是直面自己的。在写生之初,很多创作者面对处处皆景的自然环境,难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兴奋与迷茫,导致无从下笔。油画老师赵军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他指出,“一方面,我们之中很多艺术家对创作产生了惯性,因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驾轻就熟,反而形成了局限和束缚;另一方面,对于青年学艺者来说,在尚未形成扎实的知识体系、找到自身语言特色的阶段,很难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意识相结合。我们仍需磨练。
”
磨练:百转求知路,锋从磨砺出
深秋的蒙山天气多变,一时烈日灼灼,一时寒风冷峭。研修成员们没有因为温度的不适而散漫拖沓,他们早出晚归,驻扎在山区村落里的各个方位,边创作,边反思,边总结。
王瑞堂、齐凯写生创作
本次写生活动中,几位青年学员表现十分亮眼,他们是省内高等学校艺术院系毕业生的优秀代表,其作品被山东美术馆列入本年度收藏计划。在他们的写生创作理念和方式中,可以一窥当下青年艺术家富有思想、敢于创新、懂得沉淀的创作面貌。
王瑞堂写生作品
王瑞堂是一位讷于言谈、沉静自如的青年艺术家,来自山东建筑大学,他对于艺术表达有踏实的认知与坚守。“我在写生之初的创作都比较保守,慢慢找状态,现在只能叫做画,不能算作表达。写生渐入佳境后,我尝试并创作了与平日风格迥异的作品,我想这也是一种收获与成长。作为学生,我在研修中了解了自己的欠缺之处,接下来会在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中,多看、多思、多积累。”
齐凯写生作品
同样来自山建大的齐凯谈及本次写生活动,难掩兴奋之情:“与这么多业内高水平艺术家同行写生,实属第一次。感觉很紧张,也很充实。”城市里长大的他,对于乡间劳作的农民、曝晒的农物、宽阔的农田感到十分新奇。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或许几年之后,这里也将焕然如城市一般,趁此时乡土气息仍在,他要将这种情愫融在油彩中,记录在画板上。
郭石琳、马琳写生创作
来自山东师范大学的郭石琳和马琳表示,来到大洼写生,首先感受到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视野的开阔。从前多次写生,都是跟随学校,本次参与山东美术馆的研修活动,体验到了大馆组织规划的科学性和纪律性,受益匪浅。
郭石琳写生作品
马琳写生作品
来自山东艺术学院的赵鹏则显得更加特立独行,以画人物、花鸟为专长的他,在取景方面颇具个性。茄子地里、白菜园前,他专取一景,“以小见大,用白描的手法做记录,以备成为日后创作中生动的素材。”
赵鹏写生创作
方辉写生创作
不仅是青年学员,对于资深专家来说,写生同样是在磨练中寻找自己的过程,他们对自己的要求更加苛刻。山东美术馆学术研究部方辉博士在写生首日眉头紧蹙,不断进行着取景、创作、研究的循环。几幅画卷完成之后,他终于展颜道,终于找到感觉了。“走进大自然,就要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去寻找每一个景物的生命感。我们讲磨练,不仅是技巧、造型,更是心态,在平和之中跟从自己的创作激情。最重要的是,创作者不可以陷入到对于物象无休止的追逐中去,而要通过艺术语言将物象与意识有机组合在一起。所以画家的痛苦就在于此,要在物我之间寻求联系与平衡,找到自己,实现突破”。
方辉写生创作
突破:论道皆师友,笔墨上层楼
随着写生渐入佳境,研修成员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也越来越深入,相互求教、相互研讨成了每日的必修课,大家从创作技法谈到审美价值,从艺术谈到生活,所有理念的碰撞都成为研修的一部分,浸润在笔端。关于写生,诸位艺术家观点纷呈。
樊路明写生创作
艺术家樊路明谈及写生的意义,语言幽默、一针见血:“为什么写生不叫写熟呢?因为太熟就变成了套路,就容易走向闭门造车。就像一些影视节目一样,为什么我们越来越挑剔了?因为编造的内容占据了主流,脱离生活谈艺术,是不具有生命力的。我们必须走向真实的自然,重体验、画特点。我们北方的景致差别并不大,蒙山的树如果落笔不经观察,就与济南的树无二。所以,关上门是臆想,打开门才知生活。”
米海翔写生创作《沂蒙深秋》
艺术家米海翔对新时代新风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