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虎家的小楼房,坐落在普安县茶源街道联盟村党员活动室旁、进村公路的拐弯处,出门即是休闲健身广场。眼前是盛开着三角梅的庭院,远处是绿意连绵的茶山,王顺虎觉得自己的家园很美,“无法用语言描述,就是觉得特别美。”
党的二十大对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了科学规划和全面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持续在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去年以来,龙门县与普安县紧密携手,立足普安县农业农村实际,按照“原生态、高标准、低成本、有特色”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选取9个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初步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有益经验。
发挥群众智慧:我的家园我来建
江西坡镇江西坡社区老盆田组的乡村景观很别致:用花瓶、酒瓶、石磨、轮胎等废旧物品镶嵌而成的围墙,家家户户独具一格的小庭院,点滴处皆体现出群众对美化家园的心思与付出。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成为庭院设计的规划师、庭院建设的施工者,是推进试点建设的主抓手。启动建设之初,各级党员干部深入每家每户,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建议,院墙砌筑风格、花坛镂空形状、晾衣竿摆放位置,都一一细商确定。施工阶段,改变以往由政府大包大揽聘请施工方建设的方式,根据“一户一册一方案”,由政府提供建筑材料,村民投工投劳,亲自为自己的家园“梳妆打扮”。
一处处庭院“小美”,汇聚成一座座乡村“大美”。党群同心、干群同向、齐心协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的生动画面正在示范村徐徐展开。
借鉴东部经验:美丽庭院再升级
新家园漂亮整洁,篱笆墙围着整畦的小菜园。看着眼前整洁美观的新家园,南湖街道十里村村民李洁美充满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房前屋后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公园“四小园”,是广东省探索总结出的成功经验,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构建小生态板块,实现庭院美化和乡村风貌升级提档。在借鉴该经验的基础上,龙门县还把龙门农民画引入示范点打造,把新时期普安县农村农民的精神风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对和谐家园的讴歌融入其中,既提升了乡村“颜值”,又促进了两地文化协作、人文交融。
同时,各示范村还把环境整治与庭院打造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由龙门县前方工作组指导,相关镇村干部组建环境整治突击攻坚队伍,每完成一处庭院打造,立即对房屋周围环境进行整治,重点清拆废旧房屋、清运垃圾杂物、整理生产用具等,使房屋庭院达到干净、整齐、漂亮、和美的效果,促进村民逐步养成爱卫生、爱整洁、爱文明的乡村新风尚。
持续推进“三改”:美好生活款款而来
“一个土坑两块板,上面盖着苞谷秆。”曾是普安县农村旱厕的真实写照。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需要努力补齐“厕所问题”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
东西部协作投入示范村建设资金有限,怎样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龙门、普安两地达成一致共识:坚持“务实性”原则,杜绝绣花拳脚,优先开展厕、圈、厨“三改”与庭院整治,提升群众生活品质。“每次我们到示范点督导检查,每次必问改厕改圈改厨多少间,每次必看‘三改’成效。”龙门县挂职普安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朱小华介绍,各示范村示范点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精准编制“一户一策”方案,群众积极参与建设,人居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生活品质得到明显提升,自觉美化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事实证明,‘三改’和环境整治符合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得到了群众的大力支持。”
助力产业升级:荷包更鼓底气更足
王顺虎是脱贫户,提振他的致富信心、助其实现小康梦,是帮扶干部最牵挂的事。
“龙门县的领导们经常来我家,看我的院墙砌了没有,看我的花开了没有,看我的茶园有没有管护好,看我的鸡、鱼养得好不好。”王顺虎说,今年,村里成为“贵州绿茶第一采”永久首采地,种茶收入提高了,他家的茶园今年纯利可达3万元,加上他们夫妻俩平时的务工收入、养殖收入,“今年收入10万元没有问题。”
产业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坚强保障。龙门、普安两县立足区域特色资源,致力于把乡村产业发展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在茶源街道联盟村大洼组,根据当地茶叶资源优势,注入东西部协作资金万元建设“贵州绿茶”第一采首采园,为普安县办好贵州省春茶第一采活动、提升普安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添砖加瓦;在白沙乡红寨村白水组,依托当地雄伟壮观的五级瀑布、仿佛桃源仙境的田园风光,牵线吸引投资商前来开发乡村旅游,并成功申报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
以小切口破题大战略、撬动大振兴。龙门、普安两县携手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东西部协作“惠州元素”正在普安乡村熠熠生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俎宇李允凤唐波
编辑彭芝莉
二审聂娜
三审陈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