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风轻云淡、气候宜人;这里山川秀美、风景如画;这里文脉传承、星光璀璨;这里,就是中共创建第一城——阳泉!
年,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思路和部署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文化兴市为魂”“实施红色领航战略”“铸就文化特质鲜明的新高地”……阳泉大地上文化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多点发力,蓬勃强劲。
图为“阳泉记忆”文化园。
“中国砂器之城平定”成功挂牌、“阳泉记忆”文化园建设高标准推进、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入选国家级非遗、文创产品亮相第十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阳泉文化产业发展正在全省乃至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多个领域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跨界融合传统产品实现“文化+”
去年5月23日,第十二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阳泉市特色产品交易会订货会签约仪式在太原晋阳湖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我市共签约项目10个,金额达万元。
这次博览会期间,阳泉展区文化创意区的晋明堂、亮晶晶、冠窑砂器、蕙生福4家企业签约金额达万元,亮晶晶砂锅、冠窑砂器、莹玉陶瓷,文青工作室的生肖摆台、喜庆盘合,卫明工艺葫芦等颇具文化创意的产品,在一众工业流水线产品的衬托下,显得愈发出彩。
“创新是传承的应有之义,只有层出不穷的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产业保持旺盛生命力和竞争力。”文青工作室负责人张慧青说,“如今,‘80后’‘90后’成为文化消费的主体,他们的消费取向、趣味、审美,很大程度上影响文化产业的市场格局,以创引需、以新导需,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鲜明特征。”
图为平定县“砂淘街”。
助力平定砂器、紫砂产业发展。去年,平定县创建了砂器(紫砂)文化示范区——“砂淘街”。示范区总占地面积平方米,商铺面积平方米,入驻商户32家,专业艺人余人。入驻商户中,有冠窑砂器、亮晶晶、莹玉陶瓷等砂器陶瓷生产企业,还有主营药茶生产的山西冠霖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展品陈列涉及紫砂、砂器、陶瓷3大类余个品种,以及连翘红茶等。
去年4月5日至11日,平定县首届砂器产品展销会暨浪漫樱花美食文化节举办。文化节上,既可玩砂器、赏樱花,又可品美食、观表演,古州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颇深。活动期间,入驻“砂淘街”的企业门店都很热闹。
“这把壶做得挺精致,怎么卖?”“这件作品什么材质?”“平定的砂器产品原来有这么多种类!”……咨询声、感慨声不时从游客口中发出,店铺工作人员耐心地回答顾客提问,许多门店还专门开辟了砂器制作体验区,让前来参观的游客体验制作砂器的乐趣。
去年5月,我市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正式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娘子关跑马排春节习俗,是娘子关镇下董寨村村民自发组织的,以祭祀、礼俗、祈福、娱神(跑马、社火)为目的的节日习俗。这一习俗的源流可上溯到宋、元时期,到清康熙年间基本形成,逐步发展到如今这一固定模式。为了将这一传统习俗保护传承下去,近年来,依托这一非遗项目,平定县除举办跑马排活动,还建成了龙潭峡谷和漂流项目,吸引游客留得下来、玩得尽兴。
参加博览会,打造“砂淘街”,积极申报国家级非遗……这些实践,都为传统文化产业插上了“文化+”翅膀,实现了“跨界融合”。
这几年,我市不断加大文化产业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动文化产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文化产业的实力和竞争力全面提升。年,我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01亿元,名义增长20.2%,增幅比年高出7.7个百分点,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5.5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二,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逆势上扬,走上了生机勃勃的全方位发展之路。
年,我市深耕“太行深处有人家”乡村旅游特色品牌,指导27个省级4A、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特色产业化发展,大前村、红岩岭村“太行人家”民宿陆续竣工,宋家庄村、咀子上村农家餐饮形成特色品牌,王炭咀村、南沟村商务接待模式不断拓展,大洼村、后沟村文旅业态初具雏形,文化旅游与农业、体育、康养等有机融合,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构建起阳泉文旅消费的全新场景。王炭咀村、娘子关镇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名录。
同时,全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正在凸显,VR技术、无人机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在研发、应用过程中不断注入文化元素,发挥了创新创意创业的示范引领作用。
项目带动集群发展态势明显
安装玻璃、绑扎钢筋、装修外墙……近段时间,正在建设的“阳泉记忆”文化园项目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余名施工人员各司其职、挥汗奋战,为的是让这座工业遗址早日焕发生机。在阳泉百姓的街谈巷议、网络评论中,“阳泉记忆”文化园早就成为大家的热议话题。
为见证阳泉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留住城市的情感记忆和工业印记,促进我市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市委、市政府作出重要决策,将原市水泵厂改造升级,建设“阳泉记忆”文化园,由此拉开了这一项目的建设序幕。
“阳泉记忆”文化园项目占地面积平方米,由阳泉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建设运营。依托工业遗产资源,该公司利用旧厂房进行改建,建设“E型场馆”(阳泉记忆馆)、中心公园、工业美术馆、圆形展厅、科技馆、步行街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成后,将为市民增添一处文化休闲的好去处,打造阳泉文旅产业的城市新名片。
除了“阳泉记忆”文化园项目,去年以来,我市还强化龙头引领,高标准推进市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项目,旨在实现阳泉文化产业(产品)的集中宣传展示、文化交流、产品交易,加快孵化文化小微企业,服务全市转型发展,助推全市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还重点实施了娘子关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藏山三期、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阳泉段)、冠山书院小镇等16个文旅项目。其中,娘子关景区项目完成投资万元,目前演艺中心改造项目钢结构安装完成%,已进入内部装修阶段,水上人家精品民宿及配套商业项目已完成土地清表工作。藏山三期建设项目完成投资万元,正在推进藏山风情园、仙人峰自然生态区开发、游客中心升级改造、标识系统升级等。冠山书院小镇项目完成投资0万元,目前正在建设景区游步道、儿童游乐区、花海观赏区等配套设施。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文化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是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到去年底,我市共有文化产业(基地)园区5处,其中包括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平定古窑陶艺有限公司)、阳泉卫明宝葫芦种植科普示范基地(阳泉卫明宝葫芦工艺坊有限公司)、手工艺术文化交流基地(山西紫砂研究院有限公司/皓然紫砂非遗艺术馆)、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平定县冠窑砂器陶艺有限公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山西晟陶瓷业有限公司)。
多措并举全面打品牌聚势能
“中共创建第一城”是阳泉最鲜明的城市品牌。为了将这一品牌背后的文化资源挖掘出来、传承下去,在市委的高度重视和市委宣传部的统一组织下,我市在修缮开放中共创建第一城旧址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理论阐释、宣传推介、文艺精品创作等各项工作,精心打磨了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项目、全省舞台艺术重点扶持项目——现代晋剧《铸城》。该剧以“中共创建第一城”为题材,于去年12月11日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
去年8月20日,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平定县“中国砂器之城平定”称号。这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砂器命名的国家级产业集群称号。同年12月23日,“中国砂器之城”平定县产业集群品牌发布会在平定县娘子关镇娘子关景区平阳湖游客中心举行。发布会上,娘子关景区与山西“正井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娘子关”文创产品品牌合作意向。山西“正井人”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张文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宏亮,签订了大师IP打造计划;平定县人民政府与山西晋京同安高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中国砂器之城”高铁专列合作协议……诸多合作意向、协议的签订,推动着平定砂器走出娘子关、走向全世界,充分展现“中国砂器之城”的独特魅力。
撬动和释放全社会文化消费、补齐文化产业短板、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去年以来,我市从建设文化强市的高度,搭建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产业融合发展,为进一步实施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为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面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全力支持文化产品原创生产、文化品牌建设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
大家欣喜地看到,我市成功举办了全省第七次旅发大会阳泉分会场系列活动,组织了“游藏山读历史”网络推广、“太行丰碑”爱国歌曲主题快闪、“太行有好货”特色产品展销会、“太行深处有人家”乡村旅游发展论坛等标志性活动。市文旅局牵头举办了“大美太行在山西”阳泉长治晋城联合旅游惠民活动,发布新版“阳泉石家庄旅游惠民卡”。参加“中国推介”网络免费公益宣传,在石家庄等周边市场开展了“游阳泉、读历史、品文化”主题宣传,“一城阳光泉漾太行”品牌形象得到广泛宣传。
发展需求是动力,蓄势腾飞正当时。从“砂淘街”到“中国砂器之城平定”,从单一文化产业到“文化+”;从粗放到精细,从数量增加到品质提升,从传统到现代,文化正在渗透到全市各行各业,让更多的产品有文化质地、更多的产业有文化内涵。如今,工艺美术业、网络文化业、歌舞娱乐业、演出业、艺术品经营业、印刷业、出版物发行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创意服务业等多门类并存的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迸发出更加强劲的生命力,助力我市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高地。
来源:阳泉日报
记者:于讷郁静
原标题:《多点发力蓬勃强劲——我市加快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