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涉县更乐镇大洼村有一座北靠的山峰叫泥山。实实在在的一座石头山。泥山主峰之南,有一个高20丈的侧峰,充满灵异,峰下有洞,是历代村民祈雨的地方。
最神奇的是,在东、南、北三个方向望,这座侧峰就是一个普通山峰而已,然而,只要远远地站在西方观看,这座山峰就变成了一个维妙维俏的孔子“塑雕”。这是为什么呢?
村里的文化人说,泥山应该叫尼山,给过孔子第二次生命;孔子“塑像”,一面显身,与孔子周游列国来到这里有关……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尊崇他的人都为他塑像,彰显他的功德。两千多年来,孔子塑像遍及古今中外。会不会是村民牵强附会想沾名人的光呢?
据考证:孔子祖籍本是宋国贵族,宋太宰华父督作乱时,弑宋殇公,杀孔父嘉。他的儿子木金父避祸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也就是曲阜)。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失去了卿位,下降为士。孔子的曾祖父叫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孟皮脚有毛病,走路一瘸一拐的,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徵在。当时叔梁纥已经66岁,颜徵在还不到20岁。颜徵在是孔子的亲生母亲。
据《孔氏祖庭广记》、《阙里谱序》、《孔庭摘要》等许多文献记载,叔梁纥与颜徵在婚后,盼子心切,常到尼山上祈祷,诚意感动了上苍。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年)农历八月二十七这一天,夫妻俩又一次去尼山上祈祷,下山时在一个山洞里休息时,生下了孔子。后人把这个山洞称为“坤灵洞”,也称“夫子洞”,并陆续在山上建起庙宇,进行祭祀和纪念。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缮,“夫子洞”和尼山孔庙至今仍然完好无损。
《史记》等文献所说孔子降生后头顶如反盂,中间低,四周高,这同样是为了圣化孔子而编造的一个美丽的神话。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孔子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等,看上去像个怪物,叔梁纥和颜徵在夫妇就把孔子扔在野地里了。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孔子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可大洼村里的文化人却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当年是把孔子扔到了大洼山上的洞里的。
孔子三岁时,叔梁纥去世,孔家成为施氏的天下,施氏为人心术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纥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从此他跟随母亲过上了贫穷的生活。孔子17岁时,孔母颜徵在去世。
孔子少年发奋自学,勤而好问,青年时代便掌握了参与贵族政治必须熟悉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进而掌握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的内容,为创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础。
孔子30岁设学授徒,开始了漫长的教育生涯,他首开中国私人讲学、面向民众,提倡“有教无类”之风,成为中国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孔子51岁时,才做了中都县令,后来曾在鲁摄相事,鲁国大治。然而时间不长,他便辞了官,离开鲁国开始了他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之行。这14年中,肯定没来到过大洼村,因为那时大洼村还没立村。可大洼村里人都说孔子曾经在山头上站过,跟大洼有过一面之缘。所以孔子峰三面不像,只有一面像。虽然牵强,但也巧妙,姑且听之,不必细考吧!
孔子在68岁时回到鲁国,他把几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学和文献整理上。鲁哀公16年(公元前479),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