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之都”是重要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创建“东亚文化之都”对推动城市文化建设、增强文化交流合作和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潍坊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山东唯一成功入选年“东亚文化之都”的候选城市。
为助力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更好地展示诸城的历史文化,提高诸城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诸城市博物馆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推出“诸城市博物馆线上展览”栏目,以视频、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向观众呈现珍贵的文化瑰宝。
诸城文化底蕴深厚,历代名人辈出,诸城,名人的摇篮,英雄的故乡。今天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复原的古战场的场景。描述的是当时发生在韩信坝上的潍水之战的场景——《潍水之战》。
汉高祖三年(前),韩信率汉军平定赵地后,乘齐王田广无备,袭破齐都临淄,田广逃至潍河东岸的高密(今田庄),并向西楚霸王项羽求救,项羽遂派龙且为将,率军20万救齐。汉军追至潍河岸边,与救齐的楚军相遇,两军“夹潍水而阵。”此时,汉军仅有数万,而楚军却达二十万之众,于是,韩信用计,夜阻潍水,大破楚军,楚将龙且被杀,汉军大获全胜。因这次战争发生在潍河岸边,故史称“潍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当年韩信将兵筑坝壅水的地方,后人称为“韩信坝”或“韩王坝”。
根据史料记载,结合实际考查,上坝位于现诸城市相州镇小古县村东北。中坝在上坝以北约17华里处的郭家屯镇后凉台村东北侧,下坝在尚家庄村东南,俗称“北梁子”。三坝虽皆传称“韩信坝”,然考察其周围环境,中、下两坝地处平原,河床宽阔,两岸低矮,若在此处筑坝截流,难以蓄水。而上坝地处两丘之间,河面较窄,两岸高陵,宜于筑坝蓄水。
《水经注·潍水》云:“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信夜令为万余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且,伪退,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于是水。”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对这次大战做过较为详细的记载。对于潍水之战中,韩信筑坝壅水一事,学术界有一个长期无法解释的问题,因为潍河只是一条平均宽度约米的中等河流,且流量不大。仅凭潍河中的水,怎能阻隔住龙且的20万大军呢?关于韩信壅水之事,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先生有过系统的考证。年陶老在《在韩王坝上狂想》中写道:“韩王坝是潍河流经诸城县城北五十里东岸的一座小土石山的山麓。河水在星罗棋布的石坝中间曲折流过。因为这片石坝曾是韩信囊沙壅水大败龙且的古战场而得名。......这一场战争在潍河西岸留下了许多军事村名:大营、小营、营马、料疃、九台。”直到今天,这些村名仍在延用。
陶老的考证,使人恍然大悟,原来,韩信当年所壅之水不仅仅蓄在潍河中,而主要是蓄于上游附近的两个大洼中。这样,巨大的洪水一泻而下,楚军纵有20万之众,也只能望水兴叹了。
这就是韩信借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智败楚军,在历史上称“潍水之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