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李锦在一线为改革呐喊中华儿女
TUhjnbcbe - 2025/2/23 23:20: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d/250219/e1v7ktt.html

文王中鸿

李锦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个很有名的人物。邓小平夸奖他“有发言权!”不少人疑问,这个学者与改革初期的青年记者楷模李锦是同名同姓,还是就是那一个李锦?

如果是同一个人,那这40年的路他是怎么走过来的?他何以历经40年沧桑而一直保持强大的声音而不知疲倦,不知道自己已经变老?

见证农村改革的模范记者

见到这位当年的青年记者楷模时,他回答记者的问询说:“与我同名的有多人,你说的共青团十一大代表就是李锦,现在天天在媒体上发言的也是我。”李锦用一口依然带有浓重苏北乡音的普通话,缓缓地从40年前讲起了他与改革开放的故事。

出生于年的李锦是江苏盐城人,曾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西藏分社副社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与中国企业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他现在还兼任8所大学教授。

李锦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祖辈在明洪武年间在苏州被“阊门赶散”迁涉到盐城西部的建湖李家庄,年又迁涉到东部射阳的兴桥。母亲及上三代都当过私塾教师,父亲从年起当农会主任起长期在基层当村干部,后期在基层供销社工作。祖辈以读书上进与多做善事为家风,使得李锦从小嗜书如命,少时亦喜写作。年参军后当饲养员50天就写出34篇评论。这为他终生写作打下了基础。

他的家乡是出名记者、名评论员的地方。胡乔木、乔冠华、戈公振、周巍峙、戴煌等都是他景仰的故乡新闻前辈。李锦是年当新华社记者的,那年是24岁。早期是摄影记者,文字图片两栖,中期是理论新闻兼顾,后期以互联网为工具形成国企的社会舆论中心。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随后推广到全国。李锦是这些重要现象的发现者与传播者。他到山东聊城农民种棉花多的地方,蹬着自行车,在自行车的龙头上挂着算盘,到村里帮老百姓算账,算出来是“元”。新华社发了传真照片,全世界都知道了“万元户”。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期间,多次提供全国第一次报道,调查和报道30多个不同类型“承包到户”的典型,这些典型多是当时媒体报道最早最多的。从年10月报纸开始恢复个人署名后,到年10月全国首次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时,《人民日报》采用李锦的照片与文章99幅(篇)。

李锦曾被人批是资本主义吹鼓手,报道也被调查过,承受很大压力。后来以家庭联产经营为标志的农村改革的思路为党中央所确认。从年始,鲁西北农村六个县来信表扬,称赞李锦是“庄户人家的好记者”。新华社、中直机关党委、团中央与山东省委都组织学习李锦活动。年,他出席共青团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31日下午3时,邓小平等中央领导里接见了团代表。团中央从中央委员中特地挑选了包括10多人专门向首长汇报情况,李锦是其中唯一的一位记者代表。

当团中央领导向邓小平介绍李锦是记者的代表时,邓小平说“你是记者的代表,农村怎么样?”李锦从农民吃肉、住房汇报起。用鲁西北农民“粮满仓,油满缸,穿新衣,盖新房,腰包票子鼓囊囊,光棍汉子娶新娘,农村一片喜洋洋”的说法向邓小平汇报。邓小平一直专注地听着,最后脸露笑容说:“你有发言权!”

后来这一段被记录在大型文献电视片《邓小平》第八集“新的革命”里,这一段介绍有两分钟。在邓小平去世前后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家喻户晓。

▲年11月,李锦的新书出版并研讨

40年五次转型

李锦最早是农村摄影报道出名的,以调查研究闻名,后来搞起文字报道也很出色。从上世纪90年代搞理论研究,从农村到城市,从政治到民族,退休后成为互联网大咖。他的转换太快太多,但是有一点不变的是,他这40年,总是在一线为改革呐喊,从来没有懈怠过、停止过。

第一次转折,从优秀摄影记者转变为优秀文字记者,成为文图并茂的新型记者。李锦调查和报道30多个“承包到户”的典型,“万元户”是其中的代表。改革初期,他骑自行车调查聊城、德州七八个县。在骑自行车路上也被商河派出所当成假记者扣留过,但是在这个过程了解农民走进流通渠道收购羊肉的事情,在农家炕头上写出调查。李锦是把理论见解通过案例来体现,引起党中央主要领导思考。农村正在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他觉得摄影受局限,难以表达深邃的思想。从此,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文字写作上,他写的通讯《新春佳节夸支部》被评为新华社优秀新闻一等奖。到年,获得三个“全国好新闻”、四个“新华社一等好稿奖”。

第二次转折,由抢新闻到蹲点调研,形成每年都在一个地方蹲点50天左右的“李锦模式”。怎样获得更多的发言权,李锦以深入群众蹲点调研的过硬功夫,争取发言权,以总结经验、写调查报告方式,供中央决策参考。年,“九间棚”与“沂蒙精神”的调研是李锦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当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导致社会主义制度面临前所未有的危局,社会思想比较混乱,李锦背着一书包书来到了地处沂蒙山区的九间棚村蹲点调研。这里四面都是悬崖峭壁,自然条件极为恶劣,村民生活困顿。李锦白天或串门或泡在田地里,有时帮老乡干活,边干边聊,每天吃地瓜就咸菜、喝小米粥,晚上点着煤油灯写稿和读书。找到这里党和群众关系严重动摇、而又重新建立信任的“大洼风波”,挖掘出村党支部书记刘嘉坤化解风波摆脱困境的过程,写出“九个共产党员九根擎天柱”的调查,提出“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入手,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思路。用九间棚这根“银针”来扎中国社会发展疾病的“穴位”。“九间棚”成为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之后在全国影响最大的典型。

第三次转折:由记者到学者转型,李锦的发言转向理论。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舆论兴起。然而对于要不要走市场经济仍在争论,市场经济道路该如何走,具体措施并不明确,建立的方向也是不很明确,当时并无先例,没有现成的典型。李锦来到了青岛双星集团蹲点,一下子住了42天,总结出市场经济的模型。在年7月31日、8月1日,新华社动态清样发表4期内部报道,分别以《背水决战,八年杀出一条生路》为题,系统地介绍了青岛双星集团公司开拓市场经济道路的经验。中央领导认为,这个总结是以第一手材料为依据,及时说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与《工人日报》均刊登了调查报告《开拓市场经济的道路》,并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年后,李锦专注改革理论研究。从第一个万元户的发现到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从信贷危机上书到联通混改,李锦在40年间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出版了《大转折的瞬间》《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实体经济99评》《新时代国企改革策》等专著,为改革鼓与呼。其中,年写出沂蒙山区整体脱贫的理论文章,为《人民日报》采用,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

第四次转折,由体制内名家到互联网大咖,为破解国家难题而提对策。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他在网上发了“万元户的发现”,上万人点击。从此,李锦开设博客、微博、

1
查看完整版本: 李锦在一线为改革呐喊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