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周庆明李运超
今年的端午小长假,过得很有意义,从6月25日开始,东平县党史研究中心的王圣运主任会同县委党史研究中心顾问马向阳、周庆明、李运超三位同志,在当地政府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本着打造历史文化名村、传承悠久东原文化为题材,顶烈日、冒酷暑先后对梯门、老湖、旧县、接山四个乡镇16个村庄的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地进行考察论证、拍照留影,走访当地村委领导及知名人士30多名,同时,对保护遗址遗迹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借此机会,对四个乡镇的历史文化遗产,选择性地的呈现给大家,以供参考。
梯门镇芦泉村尧陵禅寺
尧陵禅寺原称尧帝崇圣寺,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梯门镇芦泉村,建于明代初期,在嘉靖十六年重修时更名为尧陵禅寺。现仅存大殿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光绪《东平州志》载:洪武四年由礼部定议,皇上遣编修葛守诚修建。帝王陵寝在山东省者凡二,由曲阜祭祀少昊,东平祭祀唐尧。尧帝陵寝建成以后,同全国其他地方祭祀古代帝王先贤一样,也刊立一碑,上面书写祭期及牲礼祭品,朝廷遣官员三年一祭,还命令地方官员守护。
梯门镇大洼村
大洼村的历史起于明洪武年间,刘姓在此建村,因村东山上杏树成林,每届初春,杏花怒放,蔚为壮观,故名杏花村。据《郭氏族谱》载,明成化年间,郭姓迁居该村,因村西地势低洼,常年积水,故改称大洼村。
在大洼的文化广场,一棵有多年树龄的高大皂荚树,树高为18米,树干直径为1.5米,树根伸出地面,从西面看,像一条吹水的鳄鱼,从东面看,又像一只雄居的犀牛,村民们把这棵皂角树看成树神加以保护。
老湖镇埠子村须昌故城
在东平大地上,建立最早、时间最长的是须昌城,从公元前年秦朝实行郡县制,至公元年须昌城沉入湖水中,须昌古城延续使用了约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东平县城是年从明清时期的东平州城迁来的,州城则是一千多年前从须昌迁城徙的。可以说须昌城是东平的根。
隋末唐初,须昌一度成为天平军节度使使治、东平郡郡治、郓州州治、须昌县县治四级政府所在地,地位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省会济南。民国《东平县志》记载,须昌故城西南12里有洄源亭,唐代郓州太守苏源明曾邀四太守游小洞庭湖(今东平湖),并于此亭宴请。
北宋咸平三年(公元年),因黄河决口,须昌城淹没在东平湖中。须昌城址是中国唐宋时期重要的州治所在地,是古济水、汶水汇流区,是贯通东西、串联南北的交通枢纽。建于隋代、横跨济水的清水石桥与须昌城一同埋于水泊中。
旧县乡旧县三村霸王墓
霸王墓,位于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旧县乡旧县三村,古谷城南。年霸王墓堆土、墓碑尚存。文化大革命中,石碑被毁,坟被铲平,现仅存旧址和残碑。
西楚霸王项羽,名籍,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身长八尺,力能扛鼎,胆气过人。见秦始皇巡游的盛况,喊出“彼可取而代之也”的豪言壮语。24岁随季父项梁起兵,不避强敌,带领义军向秦都咸阳进攻。一路上攻城略地,势如破竹,火焚阿房宫,杀死已投降刘邦的秦末帝子婴,分封诸侯后还归楚地。从此,又开始与刘邦争雄,经过数年争战,曾打的刘邦抛子而逃,俘获刘邦的老父与妻子,但终因不能广纳贤才,顺应民心,而一意孤行,持力频战,终至在四面楚歌声中别姬自刎。
项羽死后,其三千子弟兵中的李将军尚且不知,仍在谷城与汉军作战。刘邦为招降李将军,派人把项羽之首送往谷城,明示项羽已死,令其投降。谈判中,刘邦答应在华山之阳,厚葬项羽之头。李将军率众降,葬项羽头后,李将军也自刎于墓前。碑文载“有李将军从王死,实附葬焉”。
老湖镇九女泉
在东平县老湖镇的九女泉村,有一眼远近颇为有名的山泉——九女泉。九女泉为下降泉,最大流量0.立方米/秒,旱季最小0.0立方米/秒。围泉建有水池、围墙、胜利井、引水闸等,现可常年供村内的人、畜用水。
九女泉,又名龙头泉,到现在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了。但是,它仍保持着原来的英姿。九女泉,从地势看,它坐落在半山坡上,这种地势,有利于泉水的汇聚。九女泉,整个泉体都被大青石垒成的墙给围住了。这堵围墙上留有一道小门,约1.2米宽。人可以从这个小门出入。顺着门进去,里面大概是3米见方的一块空地,这空地,全是用青条石砌成的,九女泉正对着小门,九女泉高出条石面约1米,泉体是用一大块青石雕刻而成的龙头,龙头周围刻着多姿的花纹,非常精细。泉水不断的从龙张开的大口中流出,因而又叫龙头泉。从龙口中流出来的泉水,流入龙头下面的方形水池中,又从池子里的暗道经过石板下流出,最后进入村西的大池塘中。在九女泉上方有棵古柏,参天耸立,充满生机。九女泉每天流水不断,泉水涓涓,清洌光艳。
接山镇中套村
中套村位于东平县接山镇东北部,是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也是山东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在中套村的西边,东西主路的北边有座“崔家大院”。这座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距今已多年,鼎盛时建筑面积40亩,房屋余间,占当时整个村落房屋数的一半。明万历年间,崔氏家族在族长崔曰恭的带领下,自现在的济宁市汶上县李家村迁至此处建村并建造起了崔家大院。
接山镇尹山庄
尹山庄位于东平县接山镇东北部,村庄坐落在南北走向的小山东麓,西高东低。清朝时尹山庄村就形成了庄园格局并初具规模。三家有功名的富裕大户沿村东西大街坐北朝南修建了三座高大青砖门楼,是标准大庄园的门楼。
接山镇常庄一、三村
常庄古民居群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是研究清代民俗建筑的重要史料,堪称“鲁西南第一古民居群”。年,常庄古民居建筑被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苍邱,银夏谢,赶不上常庄后山坡。”这句在东平县接山镇常庄流传了很久的谚语经常被当地人念叨。意思是说,苍邱和夏谢这两个接山镇的村庄,因田地肥沃、村民富裕而被赋予“金银村庄”的称号,但是和常庄一比,就逊色了,可见常庄曾经在接山镇人眼中的富庶。
明朝初期,常氏家族自山西洪洞县迁到现在的常庄建村,以姓氏命名为常庄。常庄村域面积10.2平方公里,占地面积亩,现有人口人,由于人口较多,该自然村划分为三个自然行政村。常姓后,关、李、毛三姓在此居住,后来颜、赵两姓迁来,现以颜、赵两姓为主。
常庄坐落于金马山南面,古民居以梯形依山势而建,向东西方向延伸。村落三面有护城河与古寨墙环绕,如今依昔可见。常庄现存传统建筑共30户余间,传统古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为50%,基本保存了清代中晚期的建筑风格,堪称“鲁西第一民居群”。
年3月,八路军东进支队开进山东,司令部办公室就设在常庄,师首长罗荣桓、陈光就在此工作过。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