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盘锦是座移民城市,多民族相互交叉、影响、渗透,造就了刚烈粗犷、勇猛强悍的民风,这种民风就是东北虎性格。
布老虎是民间的吉祥物。在盘锦民间工艺上,人们有做布老虎的习俗,其中包括:虎娃娃、虎枕头、虎头帽、虎头鞋、虎头袖等。这些布老虎的制作工序烦琐复杂,选好五颜六色的花布后,要经过缝、剪、插、刺、贴等十几道工序才能完成。布老虎额头上的″王″字,一般都做得很夸张,显得憨态可掬、栩栩如生,显示出东北虎的气势。布老虎作为民间吉祥物,虎娃娃是镇宅的。给孩子戴上虎头帽,穿上虎头鞋,是壮胆、驱邪的。还暗寓孩子能好″养活″,长得虎虎实实、精精神神,将来身体像老虎一样健壮。
过去,盘锦人在农闲、猫冬季节或夜晚,经常围在一起讲故事。其中就有关于老虎的故事,用它来打发那漫漫的长夜、寂寥的光阴。故事中的老虎多是忠诚、仗义的形象。在盘山县一带曾流传《虎大哥》的故事。讲的是一只老虎被救后,知恩图报,帮救他的小伙子娶妻生子。在大洼县曾流传《虎撞坟》的故事,说一个叫李成的穷青年,有一天救了一只受伤的老虎。老虎伤好后知道感恩,经常给他家送猎物,还结为生死兄弟。当李成被盗贼杀害后,老虎帮他报了仇。老虎为此悲痛欲绝,最后,也撞在李成的棺材上死了。李成的家人为纪念老虎,把他们安葬在一起,石碑上刻着"老虎撞坟″。
老虎是土著民族的图腾。盘锦的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是东北土著民族,历史上都信萨满教。信萨满教的民族都跳萨满舞,舞蹈的原意是″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是图腾崇拜式的原始舞蹈。舞蹈的目的是求神佑护、驱鬼避邪、免除灾难,让老百姓幸福安康。表现出的主体是人类挑战自然灾害、疾病、恶势力,并与其作斗争的英雄气概。表演时手要持手鼓或单鼓,在击鼓、摆铃声中,唱着各种″神词″,做着各种鸟兽动作,如请″虎神″要似虎扑抓。另外,跳舞时穿的″神裙″也绣着虎图案。萨满舞在清代和新中国成立前,对盘锦人生活有所影响,在这段时间,它从最先求神祈福的民族宗教活动,演变成自娱自乐的民间活动,那诙谐有趣的舞姿同东北二人转、皮影戏、大鼓书、民间小调一样有生命力。
历史文章中含有虎文化元素,这类文章并不多,但却很有代表性。清末举人,一代文伯李龙石的散文《湫龙槛虎答慰》自序中曾写道:″猛虎在山,百兽震恐,及在陷阱,豺狼侮之,鹿豕狎之矣……″这段话的意思应合了″虎落平阳被犬欺″这句成语。″湫龙槛虎"就是暗寓自己蒙冤受难时,志不能伸,才不被用,空有报国之心的郁闷之情。但李龙石也做过间接影响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大事,他曾参与为张作霖受抚归降牵线,后来成为"东北王″,也成为一只"东北虎″。
在历史戏曲中,也含有虎文化元素,这里主要指恶虎。把敌人和挑战的对象比作虎,借以彰显主人公英勇、智慧的一面。如:一一年,出现的盘山县民间文艺团体一一双菊班,演出的″二人转″《李存孝打虎》等戏,年,盘山县评剧团演出的评剧《降龙伏虎》。一一年,包括由于泳、童玉云、史健南、胡景芳、雷雨声等省内外知名文艺工作者组成的盘锦地区宣传队,演出剧目中有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年之后的几年间,盘山县文艺宣传队演出的器乐合奏《打虎上山》。
盘锦的虎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己日渐模糊起来,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但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在盘锦的文化史上,留下珍存的一页。
.1.6盘锦
原创作家简介:董凯.笔名:恺悦.网名:山巅白雪.祖籍:内蒙古通辽,现居辽宁盘锦.年出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年毕业于河北文学院.中国乡土诗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中国乡村作家,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盘锦市诗词学会会员,盘锦市儿童文学学会会员,盘锦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盘锦市音乐家协会会员,盘锦市电影家协会会员,届新时代中国故事高研班学员.
#盘锦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