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题
出生在东北,上学在东北,离开东北多年,东北的味道渐渐在脑海中淡去,而今又回到东北,感受着那浓浓的东北味。
今天的行程
日期:年7月8-10日,星期三-五。
路线:从巴彦县出发,沿着松花江北岸向东挺近,本来计划一天到通河县,但无奈天公不作美,走到木兰县境内时不时来阵雨,便在木兰休整,第二天一天的雨,继续休整,第三天出发到达通河县。
里程:.2公里,累计公里。
累计经过县市:个
所见
因为头顶上一直有一片云在飘着,时不时掉两滴雨,所以一路猛骑,路上无语,到达木兰县。
不过到城里后,也雨过天晴了。
一路跟乌云散跑,老先生累坏了。
今天住这个地儿是非常值得推荐的,宾馆,洗浴,游泳,温泉,健身一体化。价格不贵,还有丰富的早餐。
在木兰县闭了一天雨,跟老先生逛了一趟寺庙。
继续沿着松花江边向东挺进,沿途风景最美的就是这片稻田了。
又因担心下雨,快马加鞭,赶到通河县。
咱家老先生帅吧!
骑记:来东北,你必须适应咱这的表达方式-3
(接上篇)
咱东北语风有几个鲜明的特点:1、有气势;2、很直接;3、特夸张。
特夸张
夸张的表达手法有多种形式,比如小品演员表演时音调和肢体语言配合,表现得很夸张,这是一种形式。还有一种形式是惨水分,这在东北算是顽疾,是给人印象极坏的表达方式。通俗的讲就是吹牛逼,爱说大话。当然了,想当初咱东北地大物博,站在田野里喊一嗓子十里开外都不见得有人回应,地广人稀造就了夸张表达方式的良好土壤。而且,当年东北先民们是著名闯关东运动的幸存者,他们到这里把土著(各种野生动物)基本灭了,攒下来基业。要说他们,确实很牛,在艰苦环境下,跋涉一千多公里,还活着来到这里繁衍生息,从生物进化角度讲,他们是最优物种。所以,东北的后人们基因里就有一种敢于牛的特质,以致代代相传,属性不变。
记得到盘锦市那天,找了个非常便宜的宾馆,收拾妥当后跟老板娘寒暄几句。我说:你们盘锦到底哪是市区啊?她说:就这里啊。我说:那你们市政府怎么跑到人家营口边上去了?这下子打开她的话匣子。
这里先科普一下,盘锦原来是个大农场,开发辽河平原时建的农场,这个农场围绕锦州建的,所以叫盘锦。盘锦大米比较有名,这里遍地是稻田。有了农场,后来发展成一个小镇,本想就此安度晚年了,毕竟种地种不出黄金来,发展也就这样了。谁成想,后来在稻田底下发现了石油,而且探明量还巨大,就在盘锦这镇子为基地建了辽河油田管理总部,后来就发展成城市了。这发展路径类似大庆,但名气远低于大庆,毕竟辽河油田产量有限。盘锦市区建立的时候不靠海,因为当时往南是大片滩涂,当时连水稻都不能种。
开发初期的辽河油田也是高产型的,所以盘锦在辽宁省是相当富有了,虽然面积不大,但GDP能排到前边去。当时锦州和葫芦岛搞炼化,还时不时求着盘锦给点油炼炼。但后来辽河油田产量逐年下来了,经济支柱不行了,而隔壁王老二营口却还凑合。盘锦一对比发现,我x,营口有港口啊,咱也号称沿海城市,却没港,市区离海边好几十公里呢。而且,只靠卖大米和指甲盖大小的螃蟹能赚几个钱。所以十年前盘锦市政府就提出向海发展的目标。但找了一圈发现,辽河口那不行,往锦州方向也是滩涂,那一块就是著名的红海滩,几十平方公里的碱蓬草,一到秋天火红一片,蔚为壮观。只有挨着营口的大辽河边上还凑合能建个港口,但要填海造地。
就这样,盘锦市政府南下50公里,在海边安营扎寨,老城区变成兴隆台区,在老城区和市政府中间还有个大洼区,几个区绵延几十公里,之间由稻田无缝连接。跨度太大真容易把蛋扯到了。一顿操作,港口也建起来了。辽宁沿海港口众多,杠把子当然是大连港了,常年深水不冻港,其他港口无法比拟。就在渤海湾里,还有营口、锦州、葫芦岛等大港,以及众多小港。其实这里港口比较拥挤了,而且渤海冬天还容易结冰,能结到20厘米,不破冰船都进不来。可想而知,这盘锦港未来的路还很长,但是钱应该不少花,需要大量填海作业。
讲完背景,再说这大姐的夸张表达。她睁大眼睛,信誓旦旦地说:你都不知道,我们市政府搬过去,填海,盖房子总共花了几千亿,几千亿啊。这个千字是重点突出,生怕我听不清。我说:哪能用那么多钱啊,你们盖三峡呢?她再次强调:就是几千亿,把盘锦之后几十年的钱,不对,把我们辽宁省几十年的钱都花了啊。感觉所有花出去的钱大姐都数过一般,她非常确认。这就是典型的东北常见的夸张表达方式,基本上说的数字你得打折,最高一折就行了。这几千亿都有悖常识了,辽宁省GDP一年才2万多亿,还经常来个负增长。全省怎么可能几千亿为一个城市填海。再者,用几千亿准备把渤海填平?港口造人工岛也用不了几十亿。大连在填海3万亩造机场,造价亿,还是在离岸好几公里的海里填海。所以这盘锦港造价应该不会超百亿,这大姐无形中给虚增了几十倍。太有意思了!
还有一次,在去海伦的路上那个被铁门封上的桥边。因为过不去,有好多当地人,然后大家聊天。一个大哥说了:这桥现在是危桥了,大货车在桥上过的时候,一震动,经常会把水泥块震掉。他说着,用双手比划那水泥块的大小,应该跟西瓜一样大。他又说:这桥是铁路修的,下边总过火车,怕掉水泥块把货车砸着,就把桥封了。他说着,我就想笑。西瓜那么大的水泥块往下掉,这桥岂止是豆腐渣了。关键是总往下掉,那桥不早就塌了。这夸张手法不一般,把豆腐渣工程描绘的很深刻。
大哥接着说:这桥修了不到10年,就危桥了,你说这里多少FB份子,都应该抓去枪毙。我觉得这话说的一点不夸张,很中肯。
所以,俺东北这嘎达真的很有意思。习惯了大家的表达方式,你游走在这里,不会感到寂寞,随时都有笑点。他们表达中心存恶意的并不多,你习惯这种方式后,自然会少一些反感,不会觉得不适,久了可能还真的会喜欢上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