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名称反映了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沿革、民俗传统,以及人们的某种情感和愿望,富有朴实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一个村庄的名称,不仅仅是基层单位的一个符号,寻根溯源,村名里有的承载着家族的勤奋荣耀,有的凸现着形象鲜明的地理环境,有的记录着是非成败的历史变迁,有的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含义极其丰富,也很有风味情趣。
济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辖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62个镇,26个乡,个行*村。这个行*村,以及所辖的只有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每一个村庄都有自己的独特经历,记录着一代代人繁衍生息和世事变化。村庄名字的背后,多半有来历、有故事、有传说,溯源村名及其相关的故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以家族和姓氏为村名。村庄的开创者初到一地,亟需家族的团结,方能安家立业,故以姓氏名村,以示别于他族或游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居住下来,早已视居住地为故乡。以其姓氏而名的村庄一直流传下来,令后人追忆创业的祖先。济南的村庄中就有不少是以姓氏为名的,比如李家庄、赵家庄、齐家庄、盖家沟、毛辅村等。而商河县的很多村名是用完整的人名来命名的,如:赵美雨村,王天赐村,张茂文村等。西营镇夏家村,明代曾名大涧岭。据《夏氏家谱》记载:“吾夏氏世居大涧岭,历代久矣。上世年远无稽不敢著书。至明末,世寇贼繁殖,山区小村势不相敌,迁此官居庄。至夏松感故土之荒芜,于是复回大涧”。后以姓氏改称夏家村。洪家楼镇甸柳庄,明洪武年间(-),原称闵子骞前甸,亦名边柳庄。边、柳二氏由直隶(河北省)枣强迁此。因地处有闵子骞墓和边柳二氏先后早居遂建其村,得名边柳庄,沿称甸柳庄。村名中保存了一脉历史痕迹。
二、以自然地理实体来命名。最初建村者选择居住地,一般多依山傍水,居高地可防水患,近河水则有取用之便,所以此类村庄建村时多以所居之地的山名或水名等作为村庄的专名。这些地方的村名中多带有山、岭、崖、峰、河、沟、峪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称,象北峪、南沟、东坡、西角岭等等,还有长峪、斜峪、石门、黑山寨等村名也与此类似。彩石镇葫芦套村,因所处地东南西三面皆为高山环抱,其地势形似葫芦状,故称葫芦套。济南周边泉群众多,泉水遍布,不少的村名就与泉水有关,象大泉村、拔槊泉村、响水泉村、*鹂泉村、丁泉村、老泉村、出泉沟村、杨家井村、龙湾村等等。有些随着人口增多后另建新村,为了便于区分,又有不少村庄加以方位标识或者大小区分,如南邱、北邱、西邱、东邱,再如西董家庄、东董家庄、前胡庄、后胡庄、上罗伽村、下罗伽村、里石村、外石村、大洼村、二洼村、大水波村、小水波村等等,都是这种情况。
三、以古代寺庙或者经济社会活动情况来取村名,如小寺村、佛峪村、石庙村、茶棚村、铁匠村、裁缝峪村等等。在西营镇秦口峪东南山峪有一孤峰,峰上有座明代修建的小庵,名孤峰庵,清代住户由秦口峪迁此建村,村以庵得名。目前仅吴姓一户人家,隶属于秦口峪村委会。隶属于汪家场村委会的庙子沟,清宣统年间(—),因西山峪沟曾修有土地庙一座,住户遂迁此建村,故沿称庙子沟。再如章丘官庄乡矿井村,因此处地下多金,镓,锆石等,自古至今不断有人在此开采,村名遂以此命名。西营镇白炭窑村,因村民多以建窑烧木炭为业,有白、黑两种,尤以白色木炭为多为好。故沿称白炭窑村。柳埠镇垚庄,明正德元年(),赵氏已居于此,称窑庄,因村民建窑烧火炭而得名。据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阳川路:咬杖”,后沿称垚庄。彩石镇捎近村,据村内清同治年间碑文记载:石泉山谷口外,以谷系登岱(祭拜烧香)稍近之路。
四、以历史事实和故事传说为村名。村名可说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通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能把一些历史事实和故事传说传承保留下来。如济南海拔最好的拔槊泉村以及中(忠)泉村,都与唐王李世民有关。再如柳埠镇*巢村,唐代,曾称大*草峪,俗称*草庄。相传,*巢起义大*曾在此驻*打仗。战败后,人民群众为纪念他,将大*草峪改名为*巢。车子峪,曾称陈家庄。相传,*巢起义*曾在此山峪中放过战车,故改称车子峪。与此相关的还有*瓜峪、蔡峪等等。西营镇阁老村,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因战事失利兵困于此。群臣分兵屯守,由阁员在此操练兵马,以待时机。后为纪念阁老之功德,故得名阁老村。与此相关的还有大南营、积米峪等等。柳埠镇龙王崖村,此处山水秀丽,风景优美,因在山崖间,曾有大龙潭、二龙潭、三龙潭之说,故沿称龙王崖。历城区还乡店,明代原名还乡店闸。曾称百柳树,因此处多植柳树,故名。俗称韩家店,以姓氏得名。流传有“刘成还乡”的神话故事,以后沿称还乡店。
五、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景物造就或衍生村名。说到济南,就不能不提横亘城南山岭的齐长城和穿城北而过的*河。长城脚下,*河岸边的村名更是与这两大自然人文景物息息相关,如长清万德镇的长城村、章丘文祖镇的(南)大寨村、三德范村、济阳县北河套村、大柳树店村等等。长清区南部的房头村,原名“防头”村,意为防御工事的先头。专家考证,该村为躲避战乱由孝里镇广里村北迁址于此,而那里正是齐长城的起始点。章丘*河乡二图村,清乾隆元年(年),因*河涨水,村人迁至河堤外扎草庵居住,人称两家庵。一治河钦差在此长住,并绘制治河图二张,村名遂改称二图村。
六、古人们常怀着祈求祥瑞、向往幸福的美好愿望,以吉祥嘉言来命名村庄,比如全福庄、幸福柳、兴荣(隆)庄、太平庄、团瓢村、朝阳村等。西营镇*鹿泉村,明崇祯年间(—),王氏由历城董家王辛(新)迁此建村。相传,当初此处人烟稀少,遍地森林,有*鹿栖居,村东又有一泉水。故沿称*鹿泉。村名中也有的以动、植物冠名,如凤凰村、龙湾村、野鸡坡村、枣林村、耦池村、核桃园村、麻池庄、花坦(滩)村、白腊滩、白菜滩等等。
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些,济南的村庄命名方式还有许多,有用数字命名的,如两岔河村、三官庙、五里堂、七里堡、八里洼、十户庄、十八盘村等;有用颜色命名的,如*岗(台)、红岭、色峪、黑峪、有兰峪等;有用建筑类命名的,如土屋、平房、大(小)王楼、洪家楼、*金石屋等等,种类多样,各具特色。西营镇窝棚峪,清代末期,段氏由历城之章灵丘迁此,住窝棚开荒种地,遂建其村,沿称窝棚峪。
需要说明的是,济南周边重名或者名称相近的村庄很多,如历城区华山镇有石门村、仲宫锦绣川乡有石门村、济阳县曲堤镇有石门村、章丘官庄乡有石门村,长清区武庄乡有九曲村、仲宫镇锦绣川乡有九曲村、市中区七贤镇也有九曲(庄)村,天桥区北园有水屯村、槐荫区腊山也有水屯村。再如西营镇有*鹿泉村,彩石镇有*路泉村,柳埠镇也有*路泉村,章丘文祖镇还有*露泉村等等。济南周边宅科村名有两三个,彩石镇还有北宅科村、南宅科村,农历二、七日逢集。市郊的百姓常赶宅科集。相传在汉代,名为“贼窝”,那时候贼也称宅客。唐李世民东征路过时将聚贼剿灭。以后嫌此名不雅,沿称宅科。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另外还有一些村名颇为有趣,需要亲自去考察一番,细细探究才能知道它的来历……
十六里河镇鑛(gong—音三声)村,金子旁加一个广。村名系由古老的传说而来——村子边上有一个叫邋遢岭的地方,很久很久前,岭上有一巨型“金蛋”滚落到沟里,压出一片平地,人们就在这群山环抱的空地上居住繁衍,等“金蛋”滚落后,人们推断金蛋原来是鑛(矿石),鑛(gong—音三声)村由此得名。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过换个角度从字意上分析,这个字与传说的结合简直得巧妙极了,鑛金子旁加一个广,望文生义,会意一下——不正是金属压出一片开阔地吗?现在济南名胜古迹词典里,这里被叫做矿(kuang—音四声)村。目前检索到的所有关于济南地名的出版物,全都读矿村。而该村小学牌子上的字(钅广)显然系由矿的异体字左右部首各自简化而来,这种简化是允许的。由此可见老百姓口口相传的念法确有其道理与历史渊源。
西营镇石佛峪村,在村东南山坡的一小块平地上,有一块孤立的天然三棱锥形巨石,高约3米,顶上置被涂成红色的一石刻宝葫芦,南、西、北三面凿有三个约1.5米高的石窟,石窟里面分别雕刻有三尊充满神秘色彩的石像,分别为送子观音、保百姓健康的药王爷和平安佛。相传,此处山涧原有一只“金鸡”,一位南方人以雕刻石佛造像为名,将其金鸡盗走。后沿称村名石佛峪。
柳埠镇槲疃村,位于柳埠以东3公里,明洪武年间(—),崔氏早居建村。因此处山坡长满槲树,故沿称槲疃。民国《续修历城县志》“终宫乡仙台六:湖滩”。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疃”读作“tuan”,是“屯”的意思。也有个别村名中的“疃”读作“tuo”,是因禽兽践踏或者地势低洼的地方。这样的村名还有河圈、簸箕掌等。
仲宫镇二仙村,约在元代,曾名两仙沟。相传,村中有一处平坦小广场,地上的石块自然形成五子棋盘,村中两位老者常在此下棋,后均消失,村民传说其二位已得道成仙,故名。
锦绣川乡金钢纂,明洪武年间(—),称金钢钻。马氏由章丘县刘排庄迁此建村。相传,因村北山上有位叫金钢奶奶的,头上戴有金钢石而得村名。后来沿称金钢纂。
仲宫镇先锋店,曾名旋风店。传说,张良住张家庄,尹宗住尹家店,二人为至友。张良到韩国做了官,尹宗因生活贫穷前去找他,当走到此地时,忽然刮起了旋风,将尹宗刮到了韩国。等尹宗回来时,路遇一朱氏用筐担着女儿找住处,二在交谈中,尹将刮旋风之事讲给朱听,朱听罢欣然在此定居,得名旋风店。建国后沿称先锋店。
柳埠镇大门牙庄,约在唐代称衙门庄。传说,一因*巢起义*曾在设立过衙门而得名;二在村南、村北两座山上各有一块巨石相对,形似两扇大门,状如门牙。沿称为大门牙庄。
锦绣川乡*钱峪,清康熙年间(—),称淌钱峪,亦称*泉峪。传说有一拾柴者,在北山峪见一山泉向外淌*铜钱,他为了独得其钱,就用草将其堵上。到第二天再来拾钱时,泉子就只流水不淌钱了。后沿称*钱峪。
唐王镇老僧口,唐武德年间(—)名老僧渡口。金设老僧口镇。相传,村西原“岱圣院”中有位老僧多行善,经常在赵王河上帮人来往渡河,村民念其功德,而得名老僧渡口。沿称老僧口。
济阳县来佛寺村,该村始建于明代,原与村子西侧的闫家桥村为一个村,分为圩子里和圩子外两部分,通过圩子墙分隔开来,现在的来佛寺村属于圩子里。大概在清代初页,*河决口,洪水淹了村子,圩子里村民在挖沟排水时,意外挖到了从上游冲下来的一尊木佛,很是敬重,将木佛供奉在村里的寺庙中。后来人们便把圩子里称作“来佛寺”。
郭店韩仓,唐代称还仓,曾称韩仓铺。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至此,粮草皆尽,便下令开仓充其*粮。待东征凯旋而归,正值丰收年景,李世民便下令“还仓”而得名。以后取其谐音而沿称韩仓(韩仓并无韩姓)。
董家镇折腰柳树村,宋代称折腰柳树村,曾称十家柳树。当初,赵王河从村中穿过,河岸有棵柳树从南岸探到北岸,在树身上能行人推车过河。船只经此必须免桅杆方能通过。俗有“能过九江口,不过折腰柳”之说,而得名折腰柳树村。
柳埠镇吴家庄,村中多赵姓,并无吴姓。相传,明代此处有片梨树行子,其中有五棵较大的梨树,名五棵梨树村,口传吴棵(吴家)梨树。县志记载:明崇祯《历城县志》“锦阳川路:武家栗树”,后沿称为吴家村。
西营镇坔窝,唐代曾在此修建朝阳寺一座。民间有“先有坔窝村,后建朝阳寺”之说。俗称水土窝。在村东北处有一山崖高丈余,雨季到来山水从崖上直流而下,将崖根冲出一个大窝。由此水在上,土在下为坔,故沿称村名为坔(zhua)窝。还有一种说法:锦绣川源头水、天晴峪的水流经此地,形似一窝,上面草木繁茂,茁壮成长,故名“茁”窝。因“茁窝”读音拗口,易念成“zhuā窝”,村内有水有土,故清代改“茁”为“坔”,村名改为坔窝,俗称水土窝。
西营镇火窝子,清宣统年间(—),称高家峪。此处原系章丘县高大亭的一处山庄子而得名。后由积米峪范、袁、刘、朱、李诸户合伙买下高家的地,改称伙窝子,后沿称火窝子村。
彩石镇塔窝,明万历年间(—),刘、楚二氏迁居于此。在村西北有座塔,因建村于塔下边低洼处,故沿称塔窝村。
西营镇弯弯地,清道光年间(—),王氏由港沟以北的官庄迁此。因建村于一块弯弯地旁边,故称弯弯地村。
柳埠镇牛把,清宣统年间(—),称扭把村。程氏在此早居建村。因其地势弯曲扭把不平坦,故名。后因扭、牛字音不分,沿称牛把村。
平阴县安城乡冷饭店村,冷饭店村如今没饭店。明代以前,冷饭店村所处的位置并没有村落,而是荒郊野岭之地。但此地是东昌府通往泰安府的交通要道。许多赶路的人都在这里歇脚。距离此处不远的毛铺村人发现了这个商机,便做一些饭菜,挑担来此叫卖。但遗憾的是,每次村民们挑着热腾腾的食物赶到此地时,饭菜都凉了。人们只能吃冷饭。到了明代嘉靖年间,这里渐渐有了人家,后来发展成一个村落,村名干脆取名为冷饭店。
十二个“天井”村,常天井、段天井、张天井……在平阴县安城乡,村名中带有“天井”的,有多达十二个自然村。位于段天井村西北的一个大河沟里有一眼泉。因为其状如天台上的水井而得名天井泉。清光绪年间的《平阴县志》中曾有这样的记载:“泉涌甚,势如趵突,喷珠泄玑,声闻数里。”当地人又称其为“天井飞泉”。安城乡人颇以天井泉为荣,几个坐落在泉眼附近的村庄便都以“天井”命名。
每一处名称都有自己的缘由,别有一番趣味在其中。
村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因缘的象征。济南周边的村名蕴含了丰富的含义,可以说是齐鲁文化的根系所在。每一个村名都记载着先民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拓荒蛮,繁育子孙,耕读持家,追求梦想的艰辛与奋进。通过对村名渊源及人脉传承的了解,能够加深我们对家乡济南和齐鲁这片土地的热爱,提高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虽然不少村名的本义已经在沧桑变革中模糊了,更有一些古老的村庄随着城镇化改造进程和现代文明的冲击消失了,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那些逝去历史的记忆,时光荏苒中,回味曾经的往昔,悄然牵动温热的乡土情怀……
(作者:杨宪坤山东省经信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