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人文白水雷牙春秋
TUhjnbcbe - 2020/11/30 1:15:00

雷牙镇,位于县城东北。环境独特,地形多样,既有平原的坦荡,又有河流的奔放,更有山川的壮美。

古今彭衙道

从白水县城到洛河以北,或者说从关中东部通往陕西北部,最为便捷的路线,就是从白水境内越过海河,这一段道路可以称为“彭衙道”。

彭衙道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古代彭衙道”之一,就是从秦家道北下洛河,经史官、纵目通往陕北。杜甫所言彭衙道,应该就是这条道路,他过洛河后经洛川去了富县。成都杜甫草堂的杜甫生平路线图中便有经过雷衙的记载。在修成渭清公路以前,这里一直是通往陕北的官道。

另外,在洛河川南纪庄村南,远在战国时候,就是秦晋两国的边塞关口,为两国交往的通道之一。在河西岸高土台上,仍保留有秦国的关塞遗址。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胡宗南部队为了进攻陕北解放区,于年从北乾东门沿山脊盘旋而下,修筑了简易公路。现在,走在灌木、草丛、土崖和石板之间,道路的痕迹依然可辨,这条路可以叫做“民国彭衙道”。

解放后,国家于年至年,大致沿民国彭衙道的方向,在山脊南坡半山腰,开凿出现在的渭清公路,这可视为“当代彭衙道”。它己成为一条运输繁忙、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的大道。

石锣石鼓

沿渭清公路北下洛河,到了沟底,再顺洛河西岸南行一公里,眼前山势呈现为巨大弓形,这里便是当地人说的“石鼓湾”。白水古代八景之“石锣石鼓震破天”,其景观就在这里。

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当夜深人静时,石鼓湾山崖上的石锣石鼓就敲打起来,在高山深谷中听上去声响震天,就是在十多里外,也能听到锣鼓之声,因此,就有了“石锣石鼓震破天”的传说。

传说归传说,现实归现实。经过大自然千百年来*斧神工的造化,在洛河南岸的悬崖峭壁上,就长出一对那么奇特、那么神似的“石锣”与“石鼓”。它们距离沟底大约多米,两者之间相隔80米左右。石鼓的一半长在石崖中,一半裸露出来,鼓面直径目测大约4米,鼓高约3米。因长年的日晒雨淋,石鼓外露部分的表层有些脱落。

石鼓右侧的石锣,直径约3米,厚约0.5米。其凹面朝外,正面贴附在岩石上,锣的轮廓大部分已经脱落,仅剩不到一半的锣的侧面圆弧,但仍然可以清晰地“窥一斑”而知“全锣”。

北洛河“小壶口”

从县城沿渭清路北上,行进二十余里,顺着沟坡公路盘旋而下,便来到古海河河谷。

“小壶口”瀑布位于河谷西侧,上游二、三十米处,有座水泥板搭建的便桥。来到桥上,但见湍急的河水从桥孔穿过,气势汹涌地向前奔流而去。

河床东侧,是水平的岩石。走下便桥,转布东侧的河床,顿时,瀑布的轰响声淹没了一切。它既像风吼雷鸣,又似万马弃腾,瀑布溅起的水雾,足有4、5米高,在阳光的照耀下,就像舞女的轻纱在空中飘浮。眼前美景,让人陶醉于大自然的壮阔,让人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而放声大喊……

来到瀑布对面,奇观出现了!但见10米多宽的瀑布分成每部分形态各异,又彼此相连。

最西边的一组呈凹形,上游的水流贴着岩石从三面倾泻而下,仿佛一条水龙急匆匆一头扑向万丈深渊。这里的水流最急,也最惊险,下面的漩涡涌起一堆白色的水沫。目睹此景,恰似苏东坡的诗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中间的呈凸形,可谓真正的瀑布,那喷射而下的水流,好像珠联玉缀,形成一个5、6米宽的扇形水幕,幕后似乎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水帘洞。

东边的一组则显得轻盈、舒缓,水流在半腰被石块阻挡后,向前溅起洁白的水花,仿佛一朵盛开的雪莲。

凤凰沟传说

沿渭清公路从县城往北,走不了多远当你抬眼望去,就可以看到从李家卓梁以北到雷牙梁以南的小洼底、大洼底和富卓一带,南北有梁塬守护,东南面向洛河川,可以称得上——地势低平,良田沃野,四季五谷,旱涝保收。这一带令人向往的热土就是古老的传说中的“凤凰沟”流域,凤凰沟西起小洼底村,向东蜿蜒而去,一直延伸至洛河峡谷,全长约10公里。

关于凤凰沟的由来,当地民间有个美丽而古老的传说。古时候,这里森林茂密,百鸟朝凤,凤凰带领成群的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以此为“家”。前些年,国家搞土地测绘,飞机拍摄的照片显示,凤凰沟地形就是一个凤凰图案。

乾隆“千叟宴”上的白水人

出白水县城向北10里,就是下徐村,村中有一通石碑,高高地竖立在路北面村民门前。

石碑坐北向南,下有石龟底座,碑高厘米,宽78厘米,厚21厘米。是记载本村清代监生马星斗赴京参加乾隆“千叟宴”的碑石。碑文内容涉及马监生赴京经过、乾隆皇帝御赐《千叟宴》诗章、以及赏赐的*红白蓝绢纱布匹、银牌、鸠杖等物品,再是主人歌功颂德之词,立碑者为其子孙。

下徐村百姓多数姓马,现在已经无法知晓马监生是谁家的先祖、本人有什么功名。屈指算来,此碑已经阅历了多个春秋的风霜雨雪,曾经的荣耀成为凝固的历史。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是清代皇宫规模最大、赴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清代总共举办过4次。白水县下徐村监生马星斗参加的千叟宴,即嘉庆元年正月初四,禅让皇位刚3天的弘历作为太上皇,借归*大典之机,在宁寿宫皇极殿举办千叟宴,与宴者人。当年马星斗73岁。

白水首个共产*支部

年3月,中共陕西省委交通员李志安打入国民*白水县财*局,发展了财*局任志豪和史官乡贺苏小学教师韩西荣入*。4月,经申士英介绍,在刘家卓小学教书的吴超如(—,又名三保、达敏,雷牙村人)加入中国共产*。到5月份,在白水活动的本地和外籍*员共13名。

不久,澄白保卫团指挥部内部的*员,除县城人吴之鉴外,其余都随团撤离白水。接着,李志安、任志豪在活动中被敌人察觉,也相继离开。吴之鉴成了与上级组织的接头人,*在县城的力量暂时受到削弱,但在乡村迅速发展。

吴超如先后介绍申中榜(又名申智民,雷牙人,教师)、朱升荣(富卓人、教师)、杨祥林(刘家卓人、农民)、张体德(南桥人)四人入*。朱升荣又在富卓发展了四名*员,这时,分布在县城内、刘家卓、富卓、雷牙等地的共产*员又发展到13人。

由于县城内*员数量减少,活动中心已经转移至刘家卓。当时,根据省委指示,白水*组织归蒲城中心县委领导。

9月,蒲城县委负责人王学道第三次来白水,他和吴之鉴在刘家卓小学同吴超如研究,决定建立刘家卓支部。在*员会议上,王学道宣布刘家卓支部成立,由吴超如任支部书记,杨祥林任组织委员、朱升荣任宣传委员。这便是共产*在白水地区建立的第一个支部,吴超如为第一个支部书记。

雷牙社火

雷牙村社火享有:“帝王将相摆蛮驾,宫廷味浓派头大。金爪铖斧朝天蹬,全套社火一条龙”的美誉。

一条龙社火,是以古代帝王出宫的阵势来排列队形,表演者皆古代兵将扮相。因为帝王是真龙天子,以社火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大部分,故取名“一条龙”。它共有22种扮相,分别象征不同的意义。

一条龙社火遐迩闻名,其特点是阵容壮观,队形严整,具有庄重典雅的风格。全架执事,御书圣旨,尊严庄重,表示皇上出宫。

社火的旗、鼓、牌、灯各有象征。其序列为报马八匹前导,三眼铳齐鸣于后,下来是令牌、圣旨、斗子旗、总牌、吼(长喇叭)、猎人、宫灯、虎关牌、开道锣、八仙板、高跷、芯子、花车依次排列,历来不敢妄动。

雷牙社火累有出牌之举。雷牙社火中的出牌,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牌分总牌和分牌,总牌概括社火的整体内容,分牌为所扮故事名目,且要照应总牌的某个字或谐音或寓意。如总牌是“万紫千红”,分牌有“红色娘子*”、“红日”等,喑扣总牌“红”字。

出牌字义深奥,久思方能悟其意的社火牌,被视为上乘之作,打社火出牌往往是一种斗智方式。

九龙木雕

九龙木雕技艺源远流长,它由历代宫廷工匠传承而来。据传,其兴于唐而衰于宋元,后又复兴于明清。陕西关中地区曾是九龙木雕技艺的发源地和流传地。

白水传统九龙木雕,据白水县志记载,清朝顺治九年,雷牙村制作的“一条龙”木雕工艺已经达到极致,作品充分展示了皇家出巡的至尊场面,雷牙村社火就是用它作为仪仗。

近代白水九龙木雕技艺传承,则始于年。经过马翰文、马素铭两代人的传承之后,马金财成为这一传统精湛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正是在他的手里,“传统九龙木雕雕刻技艺”于年正式入选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马金财出生于木雕世家,8岁拜师学习绘画,14岁开始学习木雕。年随父亲马素铭及师傅高升康学习壁画、雕刻、塑像、木作等传统技艺基本功。其祖上留下了“万国朝贡唐王”皇家御用图案18部画册。如今,马金财的儿子马晓斌又继承了祖传的手艺。

曲子坐唱

曲子坐唱,属于关中迷胡调。迷胡戏是由清唱发展起来的,主要乐器为板胡、弦、笛子三大件。“清唱”是文人的雅称,俗称”地摊子”、“板凳盐子”、华阴又称“走马”。

白水曲子坐唱代表人物申炳勤是雷牙村人,他生于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民间曲子坐唱。他表演曲子坐唱时,一张座椅,一把三弦,一只梆铃架——脚踩引绳,牵引木鱼、铜铃同时敲击。

说唱开始,他身坐椅子,手拨三弦,脚踩梆铃,一个人就可以开戏。现场,观众静心听戏,演员全神演唱。三弦跟随唱腔弦声悠扬,梆铃伴着弦音叮当作响。弦声里流淌着喜怒哀乐,唱腔中饱含着善恶美丑。那朴素的乐器,朴实的声腔,赞美着社会的进步,人间的真情……

表演时,还可以搭配一个搭档,用板胡或者二胡伴奏,乐声显得更丰满,气氛显得更热烈。

全国示范农家书屋:南张村农家书屋

年9月27日,南张村农家书屋获全国示范农家书屋殊荣,管理员段金凤被评为全国优秀管理员,与此同时南张村农家书屋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文化惠民工程基层服务单位。

如今南张村农家书屋已藏书本,书屋坚持常年全天向村民开放,已经成为南张及附近群众的“精神粮库”!

尧头豆腐香

据清顺治四年(公元年)王永命纂修的《白水县志》记载:“白地高阴,春分之后,始得甲拆,故五谷较同、蒲早种而收获颇晚。”而在清乾隆十九年(公元年)梁善长所编《白水县志》记载:“白水产豆,‘俱可榨油作乳,俗谓豆腐’。”

提到白水豆腐,首先想到尧头村。尧头村有多户人家,据说做过豆腐的有多户。

从炕*豆、石磨去皮、泡*子、磨*豆、开水混搅豆腐胚到过渣、淀豆腐、分离制成豆腐脑再到现成的豆腐,中间需经过几十道的工序,得花上一天的时间。十几道工序中有一道做不好,豆腐就成不了。而且每一道工序中要等多长时间开始下一道、淀豆腐时要等到什么时候一点也错不得!

如果要做豆腐干,那更费事。又要包、又要上色、还得压上三四个钟头,这样下来白嫩嫩、*橙橙的豆腐、豆腐干就做出来了。

村民介绍早在明清时期,白水豆腐就已经有了名气。那个时候,尧头村的村民会把做好的豆腐,拿到距离30公里以外的蒲城或者史官镇去卖。因为当时他们所居住的村子还是荒郊野外之地,而蒲城和史官镇则是交通发达,商贾流通之地。加之白水豆腐本身的品质,卖豆腐时不是用托盘,而是直接用秤钩勾住豆腐,所以时间一长,白水豆腐就有了名气。

雷牙花椒

雷牙大部分行*村都临近洛河川或者凤凰沟,山坡地、沟边地分布广、面积大,在这样的自然环境里,勤劳智慧的雷牙人,因地制宜形成了种植花椒的传统。

实行责任田后,雷牙的群众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栽植花椒树,在山坡地、沟边地、房前屋后、村头路旁,到处可以看见花椒树的身影,种植花椒的传统被发扬光大,花椒产业蔚然兴起。

收获季节,家家院子里、大门口,或多或少晾晒着刚摘回来的花椒;麻丝丝的香味儿弥漫在村庄的空气中,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花椒之乡的韵味儿。花椒为雷牙的百姓带来收获,为餐桌上的美食增添了滋味……

北乾簸箕

在传统的农耕年代,雷牙群众不仅局限于种好庄稼,丰衣足食,还善于动脑筋,学手艺,学会赚钱,北乾村的柳条簸箕就远近闻名。

计划经济时期,一家一户都要亲自动手,晒粮磨面。因此簸箕的使用非常广泛,它是每家每户必备的家庭用具。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乾簸箕非常热销,销售市场从白水发展到罕井、蒲城。一直销往关中平原产粮区

编镀箕,当地人也叫做“踏簸箕”或者“缠簸箕”。

春夏季节,先把洛河川种植的或者购买的柳条去皮晾干,捆成小把儿存放。到了冬季或者农闲时节,编簸箕的人们脚踩梯子,下到专用的地下土窑内——人们叫它“簸箕窑”。他们用一根根柳条,一条条麻绳,一滴滴汗水,在灯光下用心、用力、用精湛的手艺编制成精美的簸箕,或者晾晒粮食的蒲篮。

改革开放后,由于面粉加工的产业化和市场化,人们再很少使用簸箕晒粮磨面,因而坚守这个行业的人已寥寥无几。

一种流传已久的传统手工艺即将消失,但是人们勤劳持家,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愈来愈强烈。(本文整理自范忠山、董张曼相关作品,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人文白水雷牙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