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
广告
当代水产报道:■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实验室,桂建芳院士(左)与学生检查银鲫生长情况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银鲫是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品种,因其适应性强,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深受养殖户的欢迎。随着养殖业的发展,现在市场上的鲫鱼物美价廉,已成为寻常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这背后,就有桂建芳和他科研团队的贡献,是这些科学家对鱼类新品种经年累月的研究,才有今天人们餐桌上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桂建芳是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30年来,他专注银鲫新品种培育,是业内公认的鱼类发育遗传学与细胞工程学术带头人。
年,桂建芳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今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水产新品种之一的“中科5号”,就是由桂建芳团队培育出的银鲫新品种。
破解银鲫生殖奥秘
年前后,桂建芳的老师蒋一珪研究发现银鲫很特别,是单性生殖。单性生殖是指鱼的精子进入到卵子后,雌核、雄核不会发生融合,即后代不表现雄性特征,只表现母鱼的特征。“依据这一特征,蒋老师培育出了异育(异源精子刺激发育)银鲫第一代新品种。”桂建芳说。
受当时的实验条件所限,蒋一珪无法揭示银鲫是否还有其他的生殖方式。年,桂建芳从美国留学归国,用掌握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发育遗传学技术继续研究银鲫。经过十多年研究,他发现银鲫具有独特的单性生殖和有性生殖双重生殖方式。
利用银鲫特有的生殖方式,桂建芳团队原创银鲫育种技术路线,培育出银鲫“中科3号”,年获得水产新品种证书。“中科3号”比普通品种的鲫鱼生长快,同时因其体型、体色好、鱼鳞不易脱落而具有很好的市场接受度。数据显示,年全国鲫鱼总产量为万吨,自年推广养殖“中科3号”以来,全国鲫鱼产量持续增长,年全国鲫鱼产量达到万吨。“中科3号”占到了鲫鱼主养区产量的70%左右。
根据桂建芳的研究,他的团队不仅培育出“中科3号”新品种、增加了鲫鱼产量,还推动了学术进展——银鲫的双重生殖方式是脊椎动物中首次发现的特殊现象,为解答单性动物面临的进化遗传学难题提供了一个独特案例,引起了国际同行高度
桂建芳告诉记者,~年,“中科5号”在湖北*石、江苏南京等地开展生产性对比实验和中间试验。
相比“中科3号”,“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中科5号”一龄鱼生长速度平均比“中科3号”提高18%;二是“中科5号”抗病能力较强,与“中科3号”相比,感染鲫疱疹病*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粘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目前,中科院水生所正与水产苗种公司合作,争取在未来3年推广应用区域覆盖我国鲫鱼所有养殖区域,实现目前养殖鲫鱼品种的更新。
做研究要持之以恒
6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考察时,曾就如何解决吃鱼难问题问计于当时的中科院水生所所长王家楫先生。
也是这一年,桂建芳出生于湖北省*梅县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就品学兼优的他,在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考入了武汉大学。在完成细胞生物学专业课程后,他继续攻读鱼类细胞遗传学研究生,并在毕业后进入了中科院水生所工作。
生长在“千湖之省”并从事鱼类育种研究的桂建芳有一个梦想,就是让更多的中国人吃上鲜美的鱼。从年开始,桂建芳专注研究银鲫,在全国大江、大河、大湖50多个样点调研,取样四五千条,用分子标记进行鲫鱼遗传种质资源评价工作。
因为工作出色,桂建芳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并于年前往美国,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做细胞周期调控、RNA剪接方面的博士后工作,这进一步提高了他的生物学基本理论水平。到美国的第二年,他就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后,桂建芳出版了《RNA加工与细胞调控》一书,受到业内专家、同行的好评,更激发了他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的热情。之后,他利用在美国掌握的分子遗传学方法、发育遗传学技术,以及获得的首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对银鲫开展了系统性研究。
“很多人问我从事科研的经验是什么,我人生的第一个感悟就是要笨鸟先飞,第二就是要持之以恒,把自己现在的事情做好,接下来把后面的工作一步一步做好。”桂建芳说。至今,他已经在鱼类发育遗传学与细胞工程学领域从事研究工作超过35年。
“做鱼类遗传育种,包括其他生物遗传育种,有基本的规律。比如要培养出一个新品种,得到专家、行业认可,至少选育四代鱼。而鲫鱼一年能够产生一代,要经过四年才能选育稳定。按照国家选育标准,还要经过三年的小试、中试、养殖评价,这就最少七年。‘中科3号’的培育就用了14年。所以,做遗传育种工作一定要持之以恒。”桂建芳强调说。
他常常教育学生,科学研究要执着,科研过程管理也要执着。一条鱼产生三四万个卵子,卵子受精后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胚胎死亡、出现霉菌,不及时清除死卵会导致正常鱼卵感染霉菌。实验过程如果没有很好的管理,一夜过后鱼卵可能就都死了。科研过程中要不断观察,及时消除不利于正常胚胎生长的因素。
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周莉还记得,有一次他们为了挑出死鱼卵工作到子夜,桂建芳让他们回去休息,自己则继续工作。“第二天早上我6点钟到实验室,自己认为已经很早了,但桂老师4点就来挑死卵了。在研究的重要阶段,桂老师天天在试验场盯着。”
“再写新水经,范蠡亦渔夫”
“我高中毕业回村当了4年农民,也幻想着当一个作家,给几个刊物投稿,还得到了几个刊物编辑的鼓励。如果没有考上理科专业,说不定我会成为一个写手。”桂建芳笑道。科研之余,他仍笔耕不辍。
讲好中国水产养殖的故事,是桂建芳的一项重要工作。近2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的产量一直占世界养殖产量的2/3左右,为消费者提供了1/3以上的动物蛋白来源。进入21世纪后,中国水产养殖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为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工作,桂建芳作为主编之一编写了《中国水产养殖:成功故事与发展趋势》。
“我们邀约了多位从事水产养殖的专家共同汇编了这本书,通过典型事例,介绍了主要养殖种类、主要养殖方法、饲料配伍和投喂技术、遗传育种和种业、病害发生和相关防控技术,以及水环境保护和修复等成功的故事。”桂建芳说,书中还介绍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科院水生所老中青三代人连续培育出银鲫、高体型银鲫、银鲫“中科3号”“中科5号”等新品种的故事。
对于自己“坐冷板凳”的研究工作,桂建芳描绘得颇有诗意。他说,“毛主席写‘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我自己做水产研究工作,对这首词的感受很深,便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模仿写了一首《水调歌头·水经新注》。”
“既饮健康水,又食改良鱼。江河湖海苍茫,踏浪好心舒。不管豚鱼虾蟹,无论草虫菌藻,何者是多余?再写新水经,范蠡亦渔夫。添植被,铺湿地,展蓝图。六湖一脉环绕,碧水还通途。破解生殖奥秘,揭示病疫玄妙,渔业护平湖。传世西施在,应叹水光殊。”
这首词也是桂建芳对自己多年来研究工作的总结。作为曾经的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桂建芳十分
桂建芳回忆,他少年时在稻田中经常见到鱼、虾、鳖等,但是近年来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稻田里的生命体几乎灭绝,不仅对环境造成了破坏,还影响农产品安全。“水产养殖应该适应生态保护的新形势,一方面要培育好的品种,一方面要更新现有的养殖模式,例如推广稻鱼综合种养等。”他认为,稻鱼综合种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美丽乡村的基本技术抓手。
为推广稻鱼综合种养技术,年,桂建芳把院士专家工作站设在了辽宁省盘锦市,为当地构建立体生态养殖体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当河蟹秋收时,盘锦市大洼区的蟹稻田里都会有大批经销商赶来采购,村民蒋福庆说,推广稻鱼综合种养后,他家一亩地的收益已经从0元增至1万元。
转载声明
本文来源: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广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一场秋雨一场凉啊
昨天的蒙蒙细雨过后
又凉爽了不少
每年这个时间前后
天儿跟开了空调似的
温度刚刚好
趁着天气凉爽
怕晒怕热怕化的小伙伴
你的机会终于来了
这么想来
还有一点小激动呢
一.湿地红海滩去红海滩
最好的月份是8月9月和10月
鲜红色绵延到天边
这红色感觉像是从地下冒出来的
站在栈桥上
余亩的红海滩尽收眼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