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关于胶辽官话及丹东方言
TUhjnbcbe - 2020/12/29 16:23:00

相对于普通话,方言的形成,大多数是由于封闭、阻隔、交流不畅和语言发展不同步等原因所导致的。丹东,位于辽宁的东南部地区,依山傍水,交通虽然水路兼有,但是地理位置仍是处于中国的边界地带。虽属于东北地区,有着东北方言中简洁、生动、形象以及富于节奏感的特点。但是,方言的产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多数是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国中文化的熔铸。丹东方言,无论是在形成的原因上还是在发音上,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东北方言了,而是地道的胶辽官话了。

一、胶辽官话的含义及特征

(一)含义

胶辽官话,是古代“齐东野人之语”被北方官话同化后形成的官话,是官话的一个分支引,主要分布于大连半岛、胶东半岛,共44个县市,此外在辽宁其它地区及黑龙江有方言岛,分登连、青州和盖桓三片。

丹东方言土语(包括宽甸满族自治县)属于盖桓片。

(二)特征

胶辽官话的主要特点就是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古全浊入声字今读阳平。例如,说sǔo,哭kǔ,吃chǐ,不bǔ,出cǔ,桌zǔo,发fǎ,客kě,国gǔo,割gǎ,这些都是古清音中入声字现在读成上声音;而我们现在所读的抹布mābu一词,在胶辽官话中就变成了mǎbu,这就是古次浊入声字今读去声的一种表现。

二、丹东方言土语

一般人对丹东话的了解并不多。但与丹东话相近的知名方言——大连话,却为很多人所熟知。大连人常因自己“独特的”大连方言而自豪,而实际上,这些土语大多是胶辽官话所共有的,如把“人”、“然”、“日”、“肉”、“热”这几个字,读成“银”、“言”、“意”、“又”、“叶”等(同东北官话)。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土语词汇如“彪”(傻),“硌痒”(讨厌),等,则是为辽东半岛及东北所共有的。而把“非常彪”说成“血彪”,才是地道的大连话。实际上,丹东市区话和大连市区话的区别较大,丹东话与营口、宽甸、盖州、桓仁同属于胶辽官话下盖桓片,而大连与庄河、普兰店、长海、东港是登连片下大岫小片,有本质区别。

(一)发音

丹东人说话时舌头比较大,很多翘舌音转为平舌音(主要为满语影响,跟朝鲜语影响也可能有关系),而几乎所有的平舌音都与大连话是相反的,例如:上超市sangcaoshi/shangchaosi,是shi/si,初中教师cuzongjiaoshi/chuzongjiaosi,等等(顺序为丹/大),丹东主要是无韵母时翘舌,大连相反。这种很难理解的矛盾,清楚地体现了盖桓片与登连片发音的脱节。东港方言转为平舌的音更多,无韵母字一部分也平舌,听起来舌头更大,看似丹东话的变种,但并非如此,平翘舌问题并不影响其与大连话的亲属关系。

1.声调

一般市区丹东话同普通话一样,共有四个声调,大体上只把普通话的阴平转为降调。另外,开头提到“胶辽官话的主要特点是古清音入声字今读上声”,丹东话中体现出来就是:说sǔo,哭kǔ,吃chǐ,不bǔ,出cǔ,桌zǔo,发fǎ,客kě,国gǔo,割gǎ。

2.声母

(1)分辨zh、ch、sh和z、c、s

丹东地区的人,大多数没有zh、ch、sh这组翘舌音,普通话中由zh、ch、sh领属的字,丹东地区多数读成了平舌音z、c、s。例如,摘菜zaicai,出租车cuzuce。

(2)读准r声母

丹东话中没有r声母的读音。在丹东地区普通话中的r声母所领属的字,有的读成了i打头的零声母音节,如“然”读成ian、“壤”读成iang、“绕”读成iao、“热”读成ie;有的读成ü打头的零声母音节,如“褥”读成ü,“软”读成üan、“润”读成üun、“弱”读成üe,等等。有的读成l声母打头的音节,如“扔”读成leng、“锐”读成lui,等等。

3.韵母

(1)分辨o和e

一般无圆唇音。凡bo、po、mo、fo音节均读为be、pe、me、fe。例如,波bo读成be,泼po读成pe,摸mo读成me,佛fo读成fe。其实,普通话中的o韵母跟声母相拼是有规律的,就是它只跟唇音声母b、p、m、f4个声母拼合,不跟其他声母拼合;韵母e则相反,不跟唇音声母拼合(普通话语音体系中只有一个字音例外,就是“什么”的“么读me音”)。

(2)避免丢u介音

普通话语音系统中的舌尖前音声母z、c、s和舌尖中音声母d、t、n、l在与合口呼韵母uei、uan、uen相、拼的音节中容易丢掉u介音,读成开口呼韵母ei、an、en。例如,

嘴、崔、岁、对、堆、腿等,这些都是把uei韵母的字读成了ei韵母;

钻、窜、酸、短、团、栾等,这些都是把uan韵母的字读成了an韵母;

尊、村、孙、顿、吞、抡等,这些都是把uen韵母的字读成了en韵母。

(3)ai读单元音ε

把ai这个由[a]向滑动的过度音,发成了开口度较小、近似单元音的ê[ε]音。如:盖gai、楷kai、海hai,发成了盖gê[kε]、楷kê[Kε]、海hê[xε]。

(二)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

丹东话中虽然有“俺”这个词,但并不总是用“俺”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平时说到自己仍用“我”,但在直接用“我”做所有格时,要换用“俺”。比如:我家---俺家,我爸---俺爸。而复数“我们”则全换成“俺们”。这与东北、胶东方言均有区别。

2.第二人称

“你”在同等条件下换成“恁”,读做něn。(靠近大连处过渡到nǎn)另外,“俺”字的读音,各地存在着差异。山东的“俺”主要读作ngǎn,保住了古汉语声母,而辽东由于受到北京和东北官话的强大包围压制,改读成了ǎn。

(三)形成历史

1.满族文化

由于辽金元时期,北京与东北联系密切,所以东北官话基本上也就等同于北京官话。清*占领明朝的东北领土后,开始说汉语东北官话。年,满族人和汉八旗人又带着这种方言来到北京。年,东北汉族万人,由于跟随清*入关,清初东北汉族只剩下15万人了,但到咸丰年间又自然增至多万人,都居住在辽宁中北部。

所以现在丹东地区的表现则是有相当一部分来自满语,如肉和油变质称“哈喇”,遇事疏忽称“喇忽”,称唱歌为“喝咧”,称陡峭的石头山为“砬子”。除了有些词汇来源于满语外,还拥有相当数量的特有词语,例如:“埝儿”(地方)、“疃儿”(村子)、“景儿”(事情、门道)、“抱”(禽孵蛋、畜产仔)。

2.胶东文化

早年“闯关东”的很多山东人,到辽东半岛定居后,受到以沈阳话为代表的辽宁音和以济南话为代表的山东腔的共同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胶辽口音兼备的地方话。这种地方话在两种方言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东北方言词和山东腔的声调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海蛎子味”。用于表示程度深的副词“挺、老、死、焦、冰、喷”等。这些源自胶东半岛的方言,使丹东方言词汇十分丰富。

仅以青岛方言为例,就可管窥其全貌。如青岛和丹东方言中,很少有人用“很”、“非常”等词,而是以其他单音节形容词代替,如“很软”,说成“稀软”,还有“喷香”、“绷紧”、“溜薄”、“通红”之类。在衣食居住方面,表现得更为充分:叫拖鞋为“呱打板”;雨鞋为“水鞋”;猪油叫“荤油”,醋叫“忌讳”;炉灶为“锅台”;篱笆叫“障子”。行为情态方面,称估计为“估摸”;考虑为“寻思”;袒护为“偏向”;教唆为“挑怂”;收拢叫“划拉”;脚踢叫“卷”;性质状态方面,饭菜馊了叫“酸了”;很少叫“丁点儿”;整洁叫“板正”;时分气象方面,称凉爽、乘凉为“风凉”;气温偏低为“凉森”;太阳为“日头”;婚丧礼仪方面,男方娶亲叫“将媳妇”,女方出嫁叫“出门子”;人品称谓方面,称智力低下、常办蠢事的人为“半吊子”。

结语

丹东话的地域性差异较强,体现了丹东作为两种官话分界区(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分界线是:桓仁北—宽甸西—凤城南—岫岩北—海城南—大洼南)的特点。除了地域的影响,历史文化的演变对丹东话的形成也具有一定了的推动作用。丹东,作为一个边境旅游城市,在发展其经济的增长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其文化的力量。丹东话,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应该予以保留,但是,普通话的推展也是不容置疑的。总之,两种语言,汇成一种生活。

阅读是一种智慧,转载是一种动力,分享是一种美德

编辑回复“随机”将获取更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胶辽官话及丹东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