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这位中捷女医生一生未嫁全部生命交付给
TUhjnbcbe - 2021/3/1 0:1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时间好 http://m.39.net/pf/a_4582717.html

社会各界向“最美医生”范力华争献爱心

病床上,她仍牵挂着患者


  本报讯(记者孙晓卉杨金丽)自本报对中捷“最美医生”范力华进行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
  走进病房,范力华正躺在病床上接受治疗。在此之前,她刚刚经历了两次抢救。得知记者到来,虚弱的范力华强打精神,浮肿的脸上浮出一丝笑容。简单问候后,记者拿出《沧州日报》和一本红彤彤的证书,告诉她,在去年沧州日报社组织的“双十”评选中,她被评为十大新闻人物。老人虚弱地说:“可惜,我不能再为患者看病了。”此时的她,心里牵挂的,仍然是工作和患者。


  年,年仅19岁的范力华来到中捷农场,医院一干就是36年。36年里,她的时间表上只有工作和病人。她曾为抢救肺心病患者,口对口为满是鼻涕、黏液的病人进行人工呼吸;为抢救新生儿,把管子的一头含在自己嘴里,另一头插入孩子的口腔、鼻腔、喉部,将脏物吸出来;为半身偏瘫、排便困难的病人,跪在地上一点点地用手抠;在医院没有血源的情况下,她毫不犹豫地伸出胳膊,为急诊病人献血……她抢救成功的危重病人,数以千计。她还多次为困难患者家庭捐款捐物,一次次向*组织缴纳特殊*费。范力华几十年如一日把全部的爱倾注到病人身上,至今孤身一人。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范力华就是家喻户晓的英模人物,曾荣获“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年12月,范力华退休医院奉献余热。年5月不幸患肺癌。即使这样,她也没有歇假,一边保守治疗、一边工作,直到年底,疼得再也站不住。医院积极联系京津沧等地的专家会诊,由于癌细胞护散,最终确定为她进行脊柱手术。古稀之年被推上手术台,范力华很清楚其中的凶险。手术当天,她委托侄女向*组织缴纳1万元特殊*费(本报曾进行报道)。


  所幸的是,手术十分成功。在家养病期间,范力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爱。网友“闲云野鹤”便是其中之一,他通过《沧州日报》得知范力华的事迹后,深为感动,与记者取得联系,来到*骅,为范力华诊脉看病,并组建了由著名中医武密山教授为组长的诊疗小组,从今年1月开始,为范力华免费提供传统中药丸剂止住癌痛。7月份,范力华再次病危住院后,他们又根据老人病情,再次免费提供抗癌中成药“雷丸片”。“和范老的事迹比起来,我们做的这点儿事微不足道,我也是做医学研究的,这也是向老前辈表达一份敬意。”“闲云野鹤”说。

好医生范力华

初心的力量


  医院。冬日的几束红梅灿烂了整个病房。


  马上就要进手术室了。范力华拿出遗嘱交给老护士长宋华芳,又把一万元存单交到侄女手中。“手术如果成功,我能站起来,还为患者治病。如果下不来手术台,就按遗嘱办。这一万元钱,作为我的特殊*费,帮我转交组织。”77岁的她一脸安详。


  楼道里挤满了人。有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更多的,是她曾经救过命的患者。大家跟着推车,从病房跟到手术室。


  一生未嫁,没有自己的家,没有儿女,她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牵挂她。她挥挥手,露出一个微笑。这笑容,人们是那么熟悉。

“我平生没有别的爱好,治病救人是我的命根子……死后,把我的器官捐献出去,骨灰撒入大海……”看着遗嘱,宋华芳的双眼模糊了。眼前浮现出那个瘦小而坚强的身影,背着药箱,孤身走在茫茫盐碱荒滩上。她相信,范大姐一定能重新站起来。

年发现患癌后,她放弃了手术,为的是争取时间,给患者看病。年癌细胞骨转移后,她才同意手术。手术的目的,也是为了能重新站起来,继续给患者看病。


  生死关头,她放不下的,依旧是她的患者。

58个春节

她陪病人一起过

58年前,医院。

19岁的范力华背着行李站到大门口时,已是晚上八时多。黑灯瞎火,一束光照来,接着一声大吼:“干什么的?!”

范力华一激灵。一个穿着棉大衣、提着马灯、满脸胡子的壮汉走过来。她赶紧说明了情况。

“我就是院长。”汉子提灯打量着她,“怎么来了个你?瘦瘦巴巴的。说好的男医生呢?”院长边走边摇头,把她带到一间平房前。


  破烂的医生宿舍超出了她的想象。几张木板床,纸糊的窗户,北风从破洞钻进来,屋子像个冰窟。范力华一夜未眠。


  作为沧州卫校首届12名优秀毕业生之一,范力华当时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深造,医院工作。她却选择了偏僻艰苦的医院。在那个火红的年代,范力华立志到艰苦的地方去报效国家。同时,她家在*骅县郭庄村,也为了离家近,方便照顾父母。


  中捷农场,自古就是苦海沿边、风烈水咸之地。当时,医院刚成立,病号不多,医生更少得可怜。


  她病倒了,回家养病。病假超了半个月,她还不想上班。现实与梦想的差距,在少女的心里投下了阴影。她和自己的内心不断地做着斗争。想来想去,心里豁亮了:“中捷是我主动来的。遇到这点困难,怎么能打退堂鼓呢?不行!别人能干,我也能!”


  范力华回来了。院长没有批评她,反而关切地询问病情。这让她更加羞愧难当。团小组生活会上,她主动检讨,并发誓:要好好干出个样来!做白求恩那样的好医生!


  从此,这个瘦得沾风就倒的小范医生,事事不甘落后,脏活儿累活儿抢着干。下地劳动,院领导照顾身体单薄的她,让她在单位值班,她就自己找活干。早上4时,大伙下地,她也起床,给同事们洗换下来的脏衣服。晚上,衣服叠好,整齐地放到各人床头,挨盆打好洗脚水,再回到病房值夜班。


  没病人时,她就与书为伴。毛主席的著作是她最爱看的书。不仅看,还摘抄;不仅摘抄,还朗读背诵。读《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纪念白求恩》时,当她意识到性别和矮个子并不妨碍自己成为一名良医、一个高尚的人时,竟情难自禁热泪盈眶。

年。大年初一。


  一大早,外面鞭炮声此起彼伏,病房里格外冷清。不能回家过年的病人们闷闷不乐。一推门,范力华笑盈盈地进来了,手里抱着一摞叠得整整齐齐的衣服:“来,大家都换上干净衣服,咱们一块吃饺子过年喽……”


  范力华春风满面的笑容,让大家心情都好了起来。她自己也特别开心,当晚,在日记里她这样写到:“医生的时间永远属于病人。能使别人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这成为她的座右铭,影响了一生。


  这是范力华第一次在外过年,感受也特别深。“娘托人给我带话,让我回去过年。我这个人恋家,一到家就不想回来。这样不行,我得治治自己这个毛病。不能光顾自己。我就忍着不回家。”


  此后,每年春节,医院度过的。开始,总要经历一番思想斗争;10年后,成了一种自然的选择;20年后,已是一种生活常态。


  火红的时代,火红的年纪,火红的地方。这一切都给范力华烙上了火红的底色。此后数十年,这红色愈发鲜亮,愈发浓厚。任时光流转,风雨霜雪,不改其色。

年,她医院进修时,深受院方好评。省农垦局要调她到天津工作。调令都来了,她婉拒了。


  上世纪80年代初,全国掀起知识青年返城潮,很多和她并肩战斗的朋友返城后,都有了很好的发展。她不为所动。


  当众多同行在城里过上优渥生活、当昔日同学在明楼宽室中颐养天年时,医院忙碌。


  时隔多年,到沧州进修时,范力华巧遇沧州卫校的班主任于世平。当初,于老师多次劝她留校继续深造。老师问她:“后悔吗?”


  她说:“我不后悔,也不羡慕别人。这里更需要医生,可以边治病边学习提高。这些年我就是这么过来的!只要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把医术融在为人民服务上,我就满足了。”

荒滩巡诊

救人无数被称恩人


  上世纪60年代的农村,老百姓有病,往往捱着,不到万不得已不找大夫。了解这一情况后,范力华主动承担起出诊的任务。


  那是一个冬至前后风沙弥漫的午后。医院里没有病人,大家都围着炉子烤火。范力华一个人踏上了茫茫盐碱滩。无边大洼,放眼望去,连棵树都没有。她身背药箱,顶着大风艰难前行。


  推开刘大娘的家门,老太太正跪在炕上,双手顶着胃,“哎哟哎哟”地呻吟,地上一大堆呕吐物。

“闺女啊,你怎么知道我犯病啦?”

“大娘,这天一冷,胃病最爱犯。”范力华一边说,一边给大娘打了止疼针,开好药。一提暖壶,空的,她到邻居家要来开水,安顿大娘服了药,又抄起笤帚清扫地上的污物。见大娘好些了,她才起身告辞。


  范力华还要赶往别处,因为不少正经历病痛的人们还等着她……


  记不清这次巡诊的具体时间,刘大娘的儿子说,他是从父亲和范力华的一次聊天中听到的。事情过去30多年,父亲90多岁时,医院,视力几乎为零。范力华已是副院长。一天医生大查房,他父亲一下子听出了范力华的声音。老人说:“这是恩人的声音,到死都忘不了。”


  范力华身上有大洼人的秉性:心气高、脾气倔、韧劲足。既然笃定当一名好医生,她的心思就全扑在这上面。她本是内科医生,后来在内科、儿科、精神科方面都有建树。为了提高内科治疗水平,去天津进修,她6天时间抄了10多万字借来的医书,右胳膊和右手的3个手指整整麻了一个多月;儿科是她在沧州进修时,挤时间偷学来的。


  同事的女儿患了精神分裂症,一家人苦不堪言,万般无奈向她求助。对于这种病,范力华也只从理论上接触过。为了摸清病情,她晚上守着孩子睡。孩子忽哭忽笑,一不留意就往街上跑,一夜不知折腾多少回。过度的劳累,使范力华的血压又升到/毫米汞柱,她服下降压药,晚上照常去。她边治边学,写信求教,如履薄冰一般,终于成功治愈了中捷第一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后来,女孩儿在人参加的农场招工考试中取得了第6名的好成绩。消息传来,范力华和同事全家都欣喜若狂。女孩儿的康复,让她对治疗精神疾病产生了信心。精神科在中捷创立后,帮助了很多精神疾病患者。


  为了病人,为了生命,倾尽全力,超越极限。怀着这份朴素的初心,瘦弱的范力华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一生未嫁

全部生命交付给了患者


  在中捷,我们无数次听大家提起一张沙发,以及沙发背后的故事。


  范力华办公室有一张折叠沙发。白天办公,晚上铺开,就是她的床。在将近20多年的时间里,她就睡在这上面。一天24小时,医院,忙时和病号们在一起,闲时就和书相伴。后来,医院盖了宿舍,给她安排了房子。她不住,医院的办公室里。她说,这样能及时抢救急诊的患者,方便!


  担任副院长后,院领导决定在她办公室隔壁另外安排一个休息间。她说:“病房多紧张呀,千万不要这样,住办公室挺好。”她依然睡在沙发上。


  退休后,医院,还是住办公室,只不过沙发换成了单人床。


  医院工作后,她才有了自己的空间。那是一间一半位于地上、一半位于地下的斗室,只有几平方米。室内一床、一桌、一椅,简单至极,多的只是书和笔记。看过的人都唏嘘不已。可她认为这已很好,满足且感激。


  中捷博物馆里,保存着数十张范力华年轻时的照片。一双大眼睛纯洁清澈,短发抿到耳后,知性干练中带着书卷气。早在上世纪70年代,她已成为河北省劳模,更是中捷人心目中的“白衣天使”、爱与美的化身。


  曾有不少人向她表露爱意,其中不乏在中捷共同奋战过的大学生。范力华都谢绝了。因为,她心中最深的爱都给了患者。她说:“我已经立志做一名好医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了家庭,就要履行好妻子和母亲的责任。那样的话,我可能就没办法全身心地为患者服务了。”

年,12岁的刘拥*患了骨髓炎,从小腿到胸部长满了脓包,医院。当时,正是中捷农场建设的关键期,小拥*的父母黑白奋战在农场,无暇分身照顾孩子。范力华主动担起了照顾小拥*的任务。那时,范力华30多岁,是医院的骨干,接诊、治疗、加班的任务很重。好在她单身一人,医院,总能腾出时间照顾小拥*。


  有一回下雨,生产队不干活儿,拥*的医院看孩子。一进病房,正见范力华给孩子换药。孩子小腿上的伤口有鹅蛋那么大,药布刚撤下来,伤口处又连脓带血地一起往外流。范力华细心地擦拭、消*、护理……刘维芳不忍心再看,回过头去,满脸都是泪水。孩子病情严重的时候,他和妻子都有些绝望了。没想到,素昧平生的范大夫,竟如此细心地照顾自己的孩子……


  当时,小拥*双腿不能走路。为了便于照顾,范力华搬到病房同住,负责一日三餐,为他洗衣、理发,还帮他补习功课。听说中草药对这种病有疗效,她就配了药给他泡脚。拥*有时嘴馋,想吃炸蚂蚱,她就想法淘换来,做给他吃……这样的日子,琐碎又绵长,整整3年,后来成为刘拥*此生心头最温暖的记忆。


  康复出院时,小拥*一直紧紧拉着范力华的手,吧嗒吧嗒地掉眼泪,久久不愿松开。范力华笑着安慰他,眼睛里也有晶莹的泪花。


  得知范力华做手术的消息,刘维芳、刘拥*父子带着全家前来看望。他掏出一张保存了40年的老照片。照片上,范力华正辅导刘拥*学习,目光纯净而安祥。那是如母如姐般慈爱的目光,让人一下子读出她心中宽广无私的爱。

医者初心

那颗虔诚纯粹的灵*


  走进医院医院。楼道和病房,留驻了范力华58年的从医岁月。这里一定蕴藏着许多故事,以及某种秘密。


  是生命的重托,还是医者的初心?是日记本里剪贴的红梅图、抄写的毛主席诗词,还是墙上那一面面深谢大恩的锦旗?


  范力华一袭白衣走过来,金色的夕阳诗意般落在她身上,整个人仿佛带着光晕。70多岁的老人笑得那么纯粹,宛若十几岁的少女。


  对她来说,医生这个词早已超越了职业的概念。她情愿以身相许,报之以一种信仰般的虔诚。


  一次,她摔断了右胳膊,家人接她回家养病,她不回,吊着右臂,照常应诊。


  黑白加班,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她全身浮肿,7天时间体重增加了9公斤。一次去开会,傍晚报到后,她连饭也没吃就蒙头大睡,一直睡到第二天早晨7时。醒来后神清气爽,浮肿也消退了。她开心地告诉同行的护士长。护士长眼眶却红了:“范大姐,你这都是累的呀!”


  娘病了。为了40多名病人,她走不脱,再回家,与娘已是阴阳相隔。她痛哭一场,安葬了娘,藏起心底的悲伤,当天,医院继续看病。


  流产病人杨秀英,穿上了她亲手洗净了血污的衣裤。小患者张华坤的衣服上密密的针脚,缝进了她深沉的“母爱”。张瑞琴半身偏瘫,排不下大便,她跪在地上,一点点往外抠……她是医生,还是患者的姐妹、母亲、儿女,她不仅医治疾病,还给他们带去温暖、慰藉、生机和希望。


  一年早春二月,范力华带领3名技术骨干去*骅参加学术会。清早,她照例把30多张病床仔仔细细查了一遍。临走前,又找到值班医生认真嘱咐了一遍。


  散会时,天已经黑了。回中捷的班车早就没了,主办方安排明天再走。范力华执意要回:“技术骨干都出来了,医院来了危重病人怎么办?不行,我得回去!”


  谁也劝不住,她独自踏上了茫茫盐碱滩。15公里夜路,一路走下来,她两脚泥巴,浑身透凉。


  医院大门,值班医生和护士像看到救星一样跑过来:“范院长,您可回来了!来了个重病号!”


  顾不上换衣服,范力华直奔抢救室。病床上,60多岁的老汉鼻侧青灰,心律缓慢,血压降低……凭多年的临床经验,她确诊,这是急性前壁心肌梗塞!


  医院没有心脏监护仪器,如果救治不及时,就可能造成医疗事故;如果转院,天黑路滑,危险随时都会发生……


  大家的目光投向范力华。她果断决定:留下治疗!宁可自己担九分风险,也不让病人增加一分危险!


  她在病床前守护了3天3夜。


  病人转危为安时,她一下子瘫坐在地,听诊器还挂在脖子上。


  经历过数不清的生死瞬间,所有人都认为她坚强无比。我们却在采访中听到了这样的独白:“上班10年,我没好好伺候娘一天。哪怕早回来见一面也好……”


  静静叙说时,一滴晶莹的泪水,挂在她饱经风霜的脸上,一直没有落下。


  笑与泪,生与死,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取舍,铸就一个医者灵*的高贵和纯粹。

“如果我先走,

你来给我盖*旗”


  范力华手术不久,她病床上缴纳万元特殊*费的消息不胫而走。范力华的名字在多年后再次出现在媒体上,也让那些不曾忘记她的人们备加
  千千万万范力华救治过的病人和家属,期盼她尽快康复起来。这么多年了,他们没有范力华的消息,不知道恩人还好吗?在哪里?病情怎么样?


  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范力华是长达30年的英模典型。她的名字家喻户晓。然而,从年退休后,她几乎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其实,她始终都在治病救人,从来没有远离这片土地,只是主动卸掉了外在的光环。退休后,医院工作,医院,一直到身患癌症,还坚持上了一年零八个月的班。这是范力华生命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不被外界打扰,一颗心完全交付给患病的老百姓。没有声名牵绊,恭敬虔诚,岁月静好。

年5月,查出右肺腺癌后,她谢绝了院方的手术安排,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工作一点儿没耽误。实在疼得厉害了,她就找病人聊天,安慰别人,同时也是开导自己。


  今年1月,癌症骨转移后,她不得不接受手术。临上手术台,她委托侄女向*组织上缴一万元的特殊*费,并立下遗嘱:生就站着生,要清醒,要自理,要工作。死就快些死,不做无价值的抢救,志愿捐献器官,骨灰撒入大海。


  手术非常成功。术后,她坚持不用止疼药,拿起《毛主席诗词》,一遍遍地朗读背诵抄写。


  这些诗词,连同毛主席著作,曾深深印入少女的心,陪伴她走过一个甲子的时光。而今,还是这些诗词,又一次带她闯过死神的魔爪,让她在自由行走之余,还能力所能及地为别人治病。


  夕阳西下,点点金光在稀疏的树枝间跳跃。范力华执意下楼,为老同事刘洪波送行。


  两个身患癌症的医生,进行了这样一场关于生死的对话。

范力华:“我想把骨灰撒到大海。”刘洪波:“盖上*旗吧!”


  范力华:“我够格吗?”


  刘洪波:“够格。咱俩说好了,谁先走,谁就发送谁。你要先走了,我来给盖*旗。”


  范力华:“好。”

刘洪波:“我要是先走了呢?”范力华:“我去给你盖*旗。”


  残阳如血。范力华抬起头来,双眸熠熠生辉。

(摄影魏志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这位中捷女医生一生未嫁全部生命交付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