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蓉花山风物概览
TUhjnbcbe - 2021/3/12 19:15:00

蓉花山镇,是庄河北部山区重镇,是庄河的发源地。蓉花山,山岭蜿蜒,林木茂盛,水系密布,硅石开采、缫丝加工,产业发达。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蓉花山,旧称岔沟,先后属于塔岭区、仙人洞区,年设立蓉花山乡建制,年改制为镇。现辖9个村和1个社区,大岭、马家、双岭、源发、福阳、蓉花、德兴、前发、东义和职工社区。镇*府驻地德兴街。

蓉花山镇,以老黑山脉南下蓉花山命名。蓉花山,海拔米,蓉花即莲花。庄河旧属盖州,清康熙年间,盖州称盖平。《盖平县志》记载,“莲花山,城东南二百里,上有天门石室,群峰叠翠,秀若芙蓉,俗呼蓉华山。”这是关于蓉花山较早的记载。年《庄河县志》中没有蓉花山这一名称,但提及龙华山、岔沟诸山,有仙人洞在龙华山上的表述。年《庄河县志》首次提到九顶蓉花山,并且和仙人洞山在一脉之上,龙华山、岔沟两山在另一脉上。可见,由于地理、习惯等因素,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对一定的地貌有着不同的称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有必要逐渐固定下来。

蓉花山镇*府驻地德兴街,坐落在鸡冠山下、庄河岸边。德兴街,原仙人洞区的驻地,因杜氏家族产业德兴号而得名。建筑于清代的杜家大院,保留下来,作为传统民居,已经列入庄河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确定的文物点。在年盖庄公路修建之前,德兴街是庄河通往盖州大道的重要一站。现有S青永线和X庄茧线在此交汇。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便捷通畅的交通枢纽和日益兴盛的经济贸易,德兴街成为北部山区的重要集贸中心。年,国家投资五十万元,将解放后兴办起来的庄河、青堆、蓉花山、高岭和仙人洞五个缫丝分厂,合并为辽东省营缫丝十三厂,先后改称辽宁省丝织公司庄河丝绸厂、大连丝绸厂,厂址设在德兴街。清咸丰年间,天主教传入庄河,天主教会在德兴街建起了岔沟教堂,进行传教活动。

鸡冠山,海拔米,与蓉花山隔河而立。咸丰年间《岫岩志略》有详细的描述,“鸡冠山,城西南一百七十里,山峰鹄立,岿然特出,巅顶玉削,形似鸡冠,故名。”鸡冠山是地域的分界点,《盖平县志》载,县治疆域“东南至鸡冠山一百五十五里金州界。”鸡冠山被视为庄河的发源地。《盖平县志》载,“鸡冠山,城东南一百五十五里,沙河发源于此。”又载,“沙河,城东南一百六十里,源出鸡冠山,流至小松岛东入海。”沙河应该是庄河的旧称。鸡冠山还是一面山的起点。据年《庄河县志》,“东至鸡冠山,西至二砬子,南至佛爷岭,北至八家子岭,均称为一面山。”

鸡冠山,是几位烈士的安息之地。山东栖霞人史春英,在抗战胜利后由*组织派到仙人洞四道沟一带工作,在与国民**队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英勇牺牲,成为大连地区第一位女烈士,年仅二十一岁。原塔庙区人孙殿章,于年与散匪在双山子作战,不幸牺牲。原太平岭区三义庙村前泰升人闫希德,于年与乡匪在偏坡子作战,不幸身中飞弹牺牲。由于有孙、闫两位烈士在当地牺牲,鸡冠山前设立了双烈士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蓉花山乡一度改称双烈士人民公社;史春英烈士牺牲地,原属蓉花山现归仙人洞的小峪村,一度称作春英大队。

北起老黑山,南至鸡冠山,是过去的北山岔沟一带。“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蓉花山镇所辖九村一社区分布其间。岔沟在瓦房街分作东、西岔沟。马家、大岭、双岭和福阳的一部分在东岔沟,源发和福阳的一部分在西岔沟。

福阳村南北跨越鸡冠岭,由原瓦房村和一面山前的柞树村合并而来,各取刘福沟、向阳沟一字而得名。瓦房街以瓦房和街为名。翻阅旧志,庄河县境以街为名的村屯极为少见。而在同一个区域,又相距不远,出现德兴街、瓦房街两条街的情形,更是寥寥无几。街,本义指较为通达的道路,泛指街道,转指集市。瓦房街位于汤家河与庄河上源交汇处,东、西岔沟溯河延伸,是庄河通往盖州的必经之地。李氏家族在此置地经营,建筑讲究的瓦房拔地而起,“天聚号”日渐兴盛,瓦房街由此形成。时至今日,一些瓦房依旧在用,原始村寨气息犹存。旧志记载,瓦房街建有朝凤寺,祀天后圣母,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瓦房街曾有的繁盛。

马家村北部的老黑山,是庄河境内第二高山,海拔1,米。老黑山南下,一东一西,形成之形和倒之形两条支脉,成为三条大河的分水岭,三个乡镇的区划界。以东,与仙人洞镇相邻,小峪河发源于此,为英那河水系;以北,与步云山乡相接,是蛤蜊河的一个源头,为碧流河水系;以南,是庄河的源头,两脉之间构成庞大的庄河水系的上游。

庄河,最长源头在双岭村猴石岭,河长56.5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经瓦房、德兴、金家屯,在太平岭与庄河西支相会,经沙里图、大庄坞,南流入海。正是因为河海接流大庄坞,故名大庄河。大庄河绕城而过,地名称为庄河。旧志记载,大庄河有二源,“一曰滚子河,出于褡连岭;一曰旋城河,出于一面山。”蓉花山辖区内的庄河当是滚子河了。

猴石岭,海拔米,因有石像猴而得名。庄河入海口,亦有礁石像猴,人称猴石。猴子,是聪慧机智的动物。庄河河源、河口两尊猴石,赋予了庄河母亲河无尽的灵气。猴石岭作为庄河干流的发源地,自然成为双岭村来历中的一岭。另一岭是*土岭,简称*岭。*土地适宜耕种,*泥浆是常用的建筑粘合剂,*岭成为宜居的好地方。经文物普查,*岭发现一处青铜时期的聚落址。两岭之间一带是有名的叫做刁桥子的地方。刁桥子,得名于刁桥河上曾经架设吊桥。刁桥子一带曾经树木茂盛、河汊交错、乱石冲积、荒无人烟。后来,流民接踵而至,垦荒种地,繁衍生息。伐木顺河而下,而建吊桥。刁桥河畔,有个河北屯,原来一直叫做木头凳。相传,所伐木材漂流下来,因河流下方折而向南,顿在此处,大量堆积,久而久之,人称木头凳。

蓉花山有三个叫做北台的屯子,一个在蓉花山前,两个在猴石岭下。台,指的是台地,即广阔平坦的高地。人们选择台地落脚定居,取名北台。台地有个药包坟的地方。大片耕地中微微隆起了一盔孤坟。相传,有位郎中先生从大庙沟奔向刁桥子,被狼吃掉,只剩下撕碎的衣物和装着药包的包袱,当地百姓就地掩埋,人称药包坟。

老黑山东支脉一直南下,在蓉花山主峰处折而东延,直奔仙人洞。老黑山和蓉花山主峰之间,是一道长长的山岭。在山岭的垭口处,是个叫做大岭的地方,大岭村由此得名。为什么称作大岭,一是因为山岭高而长,二是所谓的大是第一的意思,是头道岭。过了大岭,就是仙人洞镇小峪的地界,进入小峪,还有二道岭、三道岭。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岭村在行*区划上囊括了小峪河流域的一部分峨山沟。大岭一带富含玻璃用硅石矿藏,品质极佳。硅石加工成为蓉花山镇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沟沟岔岔,岔岔有人家。马家村,以较早来此定居的老马家命名,当地流行着一个说法,“先孙家,后马家,又来一个老贾家”。先民们辛苦劳作,靠放养柞蚕发家致富,盖起了气派宜居的大房子,繁衍生息,形成了大房子、二大房等村屯。

城子沟,因山上有城而得名。分水岭下行不远处的东支脉上,坐落着天然平台,上面有人工砌筑的痕迹,老百姓称之为老城顶,文物普查确定为明代烽火台遗址。在通往老城顶的沟中筑有拦马墙。老城顶下,建有大庙和小庙,因而形成大庙沟和小庙沟两个屯子。大庙,上了岁数的人都没有见过,只在遗址上留有碎砖片瓦;小庙中的石像也在文革期间毁掉,现已恢复。旧志称此地为小寺庙,大概取自现在的小庙。

秘子沟,旧时因山林茂密而称密树沟。后因种植糜子而得名糜子沟,逐渐讹变为秘子沟。旧志有这样的记载,“黍,《礼》曰香合,俗称曰秘子,舂之成米曰大*米,性粘、味厚,晚种早收,可酿酒,亦可做糕。”年文物普查时,在秘子沟出土了白釉褐花瓷碗、石臼等,被确定为金代聚落遗址。

半截沟,沟虽半截,住户不少,作为主要村屯,早已被旧志收录。现在分成上、下、小三个自然屯了。顺沟登上山岭,便是牛心砬子。砬子形似牛心,一侧陡峭,山顶有洞,似作一门,左右相通,可以弓身来往,刁桥子、大洼沟尽在视野。吊壶沟有尖砬子,虽称砬子,却不惊不险,可沟内景色非同一般,山谷幽深,林繁叶茂,溪水倒流入壶,冬日呈现冰瀑,是四季皆宜的好去处。

老黑山西支脉从猴石岭绵亘而下,经大岭,在鸡冠岭西折,成为一面山脉。蓉花山以西支脉为界,与步云山乡为邻。

此大岭,非大岭村的大岭,本作褡裢岭。《盖平县志》记为搭连岭。瓦房街至此为西岔沟。褡裢岭为庄河通往盖平大道必经之路,旧志列为县境山岭险要之一。“褡裢岭,在县之西北,岭居岔沟之北部,两坡盘路蜿蜒,盗贼常匿其间,往往为行旅之害。”老平顶山为西岔沟最高山,海拔米,因靠近山巅有较大平台而得名。与老平顶山相对,潘家大顶子低矮了许多,山脚下的大成店却是老字号,作为地名,人所皆知,现在改称林屯了。山坡上的岫峰寺在旧志中没有记载,被石匠一锤一锤凿成两半儿的庙碑,成了仅有的见证。回望历史,在都家沟还发现了辽金时期的古墓葬。根据旧志,褡裢岭是庄河的二源之一,取庄河发源于此之意,现在,源发村将原来的汤家村和潘家村合二为一,建制成立。原来的大河作为庄河的支流,以汤家河相称了。汤家河两岸的枫杨,最引人注目了。枫杨,属胡桃科枫杨属乔木,在庄河有上百年的栽植历史。其具有生长快、抗性强的特点,在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护林中优势明显。目前,庄河枫杨已经通过辽宁省林木良种审定,成为生态造林的自主林木良种。

蓉花山前的蓉花村,由原来的红星和五道沟两村合并而成。这里北依蓉花山,南傍大庄河,还有大孤山、小孤山突兀其间,是个宜居的好地方。蓉花山峰峦起伏,沟壑纵横,自东而西,从仙人洞头道沟依次排列下来,在蓉花山辖区是五道沟。大孤山下长隆德庄园建筑恢弘,较为完整地保留了清代辽南民居院中院的建筑风格,青砖碧瓦,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是辽南民俗文化标本,年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隆家产业巨大,遍布各地,因地处鸡冠山的鸡屁股方向,传说李家会借鸡下蛋。大概和李氏家族为晋商后裔有关吧。要说长隆家和鸡有关,长隆家的一道名菜脱骨鸡堪称一绝。位于蓉花山、仙人洞、太平岭三地交界的金家屯,多为金姓人家,是清代名臣鳌拜的后裔。蓉花山村屯地名中以沟居多,称为店的屈指可数。蓉花山前却有两家店,王家店和白家店。据旧志记载,白家店出了一位名人叫王衷亮,清道光年间考取举人、进士,曾任浙江浦江和义乌知县,立有德*碑。

鸡冠山向南延伸,形成三条支脉。向西南分支,为黑山、人石山、黑帽山和塔山。鸡冠山和黑山,一个峭拔,一个低矮;一个石壁侧立,一个油松覆盖。日落西山,相互交映,一个格外亮白,一个格外黝黑,黑山之名由此得来。人石山,因山巅有石、状似人形而得名。人石山以西为长岭镇界。塔山,以山上曾建有半截塔而得名,现在快成了淹没在水库中间的半岛了。向南分支,有双山子、偏坡子,一直延伸至朱隈水库,形成山嘴,那个地方也就叫做山嘴了。隔着朱隈水库宽大的水面,南与光明山镇相望。向东南分支,为青林山,与太平岭满族乡以山为界。

鸡冠山前山脉之间流淌着两条河流,顾家屯河和东瓜川河。顾家屯河发源于顾家岭,在前发村西河屯注入庄河西支上的朱隈水库。顾家屯河只有4公里长,流域面积却超过了20平方公里,为24.7平方公里,列入庄河主要河流名录。东瓜川河发源于鸡冠山,河长只有6公里,流域面积与顾家屯河相当,同样注入朱隈水库。

朱隈水库,是庄河城区的饮用水源地,于年在庄河西支上建设,总库容1.55亿立方米。水库建成后,以坝址所在地、现蓉花山镇东义村的朱隈屯命名,为朱隈水库。朱隈是朱家隈子的简称。隈子与崴子同义不同音,指山、水等弯曲的地方。旧志在庄河流域村屯部分有“朱家洼”的记载,朱家隈子或许是朱家洼的讹变吧。朱隈水库在冬日里别有一番韵味,岸边会出现一段一段的冰浪,金字塔形冰屋由大到小排列,冰屋口交错而开。大一点儿的冰屋,人可以趴在里面,犹如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鸡冠山前的山山水水孕育着前发和东义两个村。前发村的前,指的是地处鸡冠山前。发,旧时人们常用于家号,表达发家致富的美好愿望,庄河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宏发、隆发、启发等带有发字的村屯。前发,寓意鸡冠山前兴旺发达,是个很好的村子名称。前发村是由原来的双烈士、娄屯、红塔三个村合并而来。东义村合并了原来的东瓜川和三义庙村,分别选取一字组成。东瓜川,前发村还有个东瓜林子屯,地名均取自东瓜树。东瓜树,中文学名日本桤木,别名赤杨、水冬瓜树等。东瓜树根系发达,是低湿地、护堤岸以及改良土壤的造林树种。东瓜川一带在解放前后一段时期,人们都叫福仁茂,曾在大东瓜川屯设立福仁茂乡,辖福仁茂、三义庙两个村。福仁茂,是旧时崔氏人家的家号。

三义庙和塔子庙,是鸡冠山前有影响的两座庙宇,都曾经是一个地区的指代名称。三义庙,旧志中有记载,“在城北六十里之崔家坟,乾隆三十年建修。“塔子庙,清嘉庆丙辰年建,祀关壮缪。”年庄河第二次解放,地方行*区划设置了塔庙区,辖佟岭、大金、三官庙、三义庙、瓦房、塔庙、偏坡、福仁茂八个村。后来,塔庙改称红塔。至于为什么塔子庙修的塔只是半截塔,相传,在塔筑到一半时,再也无法垒砌,一垒即塌,只好作罢。清代家居城东英那河里的地方文人多隆阿,曾经路过塔子庙,那时没有朱隈水库,庄河西支当时称作旋城河,感慨万分,吟诗《半截塔》。该诗收录在《岫岩志略》里,诗中写道,“涧水??鸣吠蛤,行近寺前逢老衲。仆夫扬鞭问地名,指说山腰半截塔。”

鸡冠山前早有人类居住。在前发村的塔山、山嘴、双岭,文物普查发现过青铜时代聚落遗址。在东义村刘家沟,曾经出土了辽金时期的三足铁鼎。在前发村的小金,年发现了元代窖藏,出土了白釉褐花龙凤纹罐和生产、生活用具。

鸡冠山以西,是福阳村原柞树村地方,北靠一面山,与步云山乡为界,以一面山南下至人石山,与长岭镇相邻。一面山是城西北名山,S19庄盖高速洞穿而过,主峰海拔米。《岫岩志略》记为西一面山,“城西南一百八十里,峰峦森立,嵯峨霄汉,重岗叠阜,绵亘数十里,回环向背,具饶佳致,仙宫梵宇,星布棋列,西南诸山,此独当一面也。”柞树,全称柞树甸子。甸子,指放牧的草地。流域面积达34平方公里的柞树甸子河流经山谷,形成冲积扇,进入庄河西支。旧志记载,“城西北一面山前柞树甸子上沟,有古墓一。碑记仅留‘杨司马’三字,余俱残缺,未知何朝人氏。”柞树甸子确有杨家屯,不知“杨司马”是否出自杨家屯,是否在柞树甸子上掌管马匹事务。

走进蓉花山,探寻庄河之源,领略蓉花之秀,倾听红色故事,触摸文化历史,带来一番浓浓的乡愁滋味,留下一缕美好的庄河记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蓉花山风物概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