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众多的寺与庙中,郎木寺是最令我难忘的,这个坐落在甘南的寺不仅在甘肃出名,还扬名于全世界,外国人称它为“东方小瑞士”。
它的神秘和肃穆,静美与安详几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令我*牵梦绕,好多年前在郎木寺的经历历历在目。
那年秋日的一天,我从省城兰州驱车前往郎木寺,到郎木寺时已近*昏,秋日*昏的夕阳如同画家的画笔把郎木寺描绘得五彩缤纷。
郎木寺不仅仅是一座寺院的名字,也是一个古镇的名字。郎木在藏语里是仙女的意思,因纳摩峡谷口的石崖上有一天然溶洞,洞内的岩壁上有一酷似美女的天然浮雕像而得名。
郎木寺四面群山环绕,林木茂密,风景十分优美,有“东方瑞士”的美誉。它建于年,由格鲁派高僧——第五十三任噶丹赤巴萨木察坚赞僧格创建。它的规模和名气虽没有拉卜楞寺那么大,但主持的声望却出奇的大,据说在藏区活佛中地位仅次于班禅。
坐落在山坳里的郎木寺镇,寺庙屋脊上的法轮、金鹿在阳光的辉映下金碧辉煌、熠熠闪烁,僧俗民众宁静悠然,一派佛界风光。
走进郎木寺古镇,不仅处处透出几分神圣和神秘,也显露出些许的休闲和随意。高原的太阳总是那么灿烂,阳光夹杂着从寺院传出的浓浓的烟味,在整个小镇弥漫。
寺院在群山的环抱中静静地伫立着,飘舞的经幡传导出浓浓的宗教气息。
通往寺院的弯曲小路上,磕长头的草原牧民一步一拜,艰难行进;虔诚的信徒磕着等身长头来此转经。转动的经轮转去了今生的苦难,转来了来世的幸福。
郎木寺虽然是个居住着几百户人家的小镇,却也是个“国际化”的小镇。镇上的多居民,以藏族牧民为主,还杂居着一些汉族和回族居民。而游客来自四面八方,经营者也来自天南地北。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随处可见,一年四季络绎不绝。
一座座小商店沿着街道一字铺展着,那些小店的门上极具特色地挂着牛头及羊头,尖尖的牛角和羊角直刺苍穹,白色的牛头及羊头在夕阳的照射下泛着红光,那些店铺上挂着的还有洁白哈达如同美丽的藏族少女在挥手向我们致意!
有身着红衣的喇嘛手里拿着一串念珠悠悠地在行走,夕阳洒在喇嘛红色的衣裳上凸增了一些说不出的肃穆和神秘。
空气中一股淡淡的酥油茶的香味飘了过来,就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一位妇女和身后紧随着的男孩子在磕着等身长头。
看着她俩非常虔诚地缓缓趴在地上,双手伸直,又起身站立,再次跪下双手举过头顶,又从头顶降到胸前,嘴里默诵着什么,又扑倒在大地上,前额头紧贴地面叩头、站起,前行二步,再跪下伏地叩头如此循环无止无尽。
那每一次跪地磕头,她们在心中祈盼着什么?默诵着什么?我相信在她们心中一定是非常神圣和至高无尚的!
我们的车在一个小桥的边上停了下来,小桥边有一家宾馆,随行的朋友说已在网上订好这家宾馆的客房。进客房后我从窗口望去,这条小桥就在窗下,桥下缓缓地流淌着一条小溪。
眼前这条流淌着的小溪就是著名的“白龙江”。它的源头就在小桥上游不远处的一个石洞中,我曾去探寻过白龙江的发源地,起源处最大的一股水源是在郎木寺四川境内深沟处的一个洞穴口流出,洞口附近还有从草地湿地处渗出的流水汇成的一小股小小的溪水,这就是著名的“白龙江”发源地。
郎木寺很奇特,实际上分属两个镇,这边是甘肃的郎木寺镇,而另外一边是四川的红星回族乡,属于诺尔盖县。我们下榻的宾馆窗口下的小桥一边属于甘肃,一边属于四川,站在桥边左手属于四川地界,右边属于甘肃地界。
我们居住的宾馆地界正好归属于甘肃,我看见两条小狗摇着尾巴在桥上嬉戏,一会儿这条小狗从四川跑到了甘肃,一会儿另一条小狗从甘肃追到了四川。
伫立在宾馆的窗口眺望,离宾馆不远处耸立着一处白颜色的寺。寺的顶上挂着几个蓝色的月牙,在圆形白色的寺顶上高高耸立着,这处寺很明显是一个回族的寺庙。
郎木寺并存着藏族和回族的寺庙,这里居住着汉族、藏族和回族。
我觉得很惊奇的是在一个藏传圣地居然还有回族寺庙,也许这就是郎木寺与其它寺的不同!再看远处夕阳下的郎木寺笼罩在一片金色之中,充满着更神秘的色彩。
翌日清晨从鸟鸣声中醒来。朗木寺罩在一层淡淡的雾中,街上已出现了匆匆行走的喇嘛的身影。
我迈过宾馆门口的小桥,就到了四川地界的郎木寺,清晨一层雾似纱一样淡淡地弥漫着我的眼前,我沿着杂草铺就的路径向前走去。
耳旁响起潺潺的溪水声,路边不远处一条溪水从上游缓缓地流淌着,这条溪流就是著名的是白龙江,流淌的溪流上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架在水上的“经轮”在溪水上永无止尽地转动着。
溪流上腾起一层淡淡的雾,雾中流淌着的溪水及转动着“经轮”使我充满着肃穆和遐想。不远处几个穿着红色僧衣的喇嘛也向前走去,再往前走不远就是“白龙江”发源地了。
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雾渐渐地散去就嗅到有草木的馨香随风飘了过来。红衣喇嘛红色的僧衣和白色衣衫在清晨的霞光中格外显目。
不知不觉我走进了白龙江发源地,就见一股股清澈的泉水从山底处一个洞口涌出,近旁还有几个小洞口也流淌着清澈透亮的溪水,从地上渗出一股股细细的晶莹的水流,它们汇聚成小溪向山外流去,这就是白龙江的发源地。
停留片刻后我继续向前走去。沿脚下渗出的溪水向前走就看见不远处是一个巨大的草坪,草坪四周被山围在中央,山上茂密地生长着绿色植物,一片郁郁葱葱。
不远处是座山,仰头望去山不是非常高,就想爬上这座山从山顶看看郎木寺。走不远就到了山下,举头仰望看见山顶还是很高的,山顶上天蓝得刺眼,云白得迷人,大朵的云朵在山顶处看着我。
就开始手脚并用的向山上爬去,山上没有路,我只能观察寻找着,看着从那里好走就朝哪里走去。
山上遍布着野花野草,我在杂草丛中一步一步地向山顶爬去,不一会儿就汗流满面、气喘吁吁,心情却格外快乐!一会儿举头向山上望一望,看看距离山顶还有多远?就看见天格外的湛蓝,云朵又千变万变的变着花样。
一只鹰在山顶上盘旋,巨大的鹰翅一闪、一闪地扇动着。此刻,站在半山腰向山下望去,看山下行走的人感觉好小好小,就看见山下走动的人好像停下脚步在望我,我情不自禁地朝山下大声喊叫着。我想山下观望我的人也许会想这人站在半山腰喊什么呢?
二个小时左右我终于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地爬上了山顶。真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山顶上遍布着好多奇型怪状的巨石,我坐在一块巨石上喘着粗气,就见距我不远处的石头上落着几只秃鹫,一只大秃鹫发红的眼睛盯着我看,看得我心里发毛,我只能静静地大气不敢出的望着它。
我仿佛看见这只巨大的秃鹫的眼睛里有我的身影,这一刻让我恐怖。放眼望去整个郎木寺尽收眼中,远处的牛羊、房屋、街道、寺庙、人家大院,及郎木寺山后的天葬台都隐隐地呈现在我的眼中。
我不能确定这只巨大秃鹫是否是清晨刚从天葬台飞来?我默默地看着它,它也默默地注视着我。
双方就这样对视着。这只巨大的秃鹫抖了抖翅膀一股冷风向我扑来,惊了我一身凉汗,我警惕地看着它。
突然它从巨石上一跃而起利箭一般展翅飞向远方,另外几只小秃鹫紧随着它也一同飞去。
此时,我才长长吐出一口气!这时不知怎么就想起在海南上大学的女儿,即刻拨通了女儿的手机,不一会儿就听见女儿的声音,我问她在干什么?她说她刚起床。
我说我在郎木寺。女儿说:“你在郎木寺啊?这个地方太神秘了!”
这一刻我觉得很神奇,手机的这头是郎木寺,另一头是海南岛。
和女儿简单的通完话后,我又再次远眺郎木寺。远处郎木寺白色的寺院、金碧辉煌的佛像还有洁白的迎风摇曳的经幡及哈达,在秋日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我的耳中隐隐约约地传来了“翁吗呢吧眯哄”的经文。我仿佛看见那些经文在郎木寺秋日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东方小瑞士”——郎木寺上个世纪40年代,一位美国传教士踏上了这块神奇的土地,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年才离开。他在这里完全融入了当地人的生活之中,冬天,他穿上厚厚的藏袍,戴上狐皮帽,脚上穿着与当地人一样的皮袋子,然后骑上马去狩猎。他喜欢背着叉子和子弹袋,骑上高头大马在雪地里飞奔。
夏天,他与牧民们一起耍坝子,畅饮青稞酒,跳锅庄,在开满各色野花的草原上打滚。似乎他的传教算不上成功,因为今天已经看不到除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之外其他宗教的痕迹。他的传教,如奔腾的白龙江一样,在岁月的流转中去了远方,留下的只是一个过程——曾经在这里走过。
十几年的经历,对于人生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十几年与当地人的相处,让他感受到了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民族的生活。神奇的传说、秀美的山川以及豪放粗犷的民风,在他心中永远定格。他将耳闻目睹记之于笔下,最后,写成了一本英文书《Tibetlife》,在美国出版后,便有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高原东缘的群山、草原、寺院和藏民族。
郎木寺,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下辖的一个小镇。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小溪虽然宽不足2米,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小溪的北岸是郎木寺,南岸属于四川若尔盖县,属于甘肃的“安多达仓郎木寺”和属于四川的“格尔底寺”就在这里隔“江”相望。一条小溪分界又联结了两个省份,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晒大佛,做礼拜,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郎木寺不是一座寺院,而是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县的风情小镇。说这个小镇偏远则很偏远,说这个小镇不偏远也不偏远。说它偏,是因为它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的交界处,那里山峦重叠、翠柏长青、湿地汩汩,是白龙江的发源地,海拔米左右,山口海拔米以上,交通条件相对较差。
相对三省的大景观、大景致,这里算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说它不偏,距离兰州市仅有公里,且有公路,驾驶像三菱OUTLANDEREX这样的SUV,驱车一天从容可至,且沿途风光可人,途经中国六大藏传佛教圣地之一的拉卜楞寺,一路风光受到摄友偏爱。
郎木寺小镇,很绝。一镇跨两省,以白龙江为界,白龙江的西北一侧属甘肃省管辖,白龙江的东南一侧属四川省管辖。属甘肃省管辖的地面叫“郎木寺镇”,属四川省管辖的地面叫“纳木寺镇”。其实“郎木”与“纳木”对于藏语来说都是一回事,是音译的两个不同汉字,只是为了行*区划易于区别而已。
郎木寺作为现在的地域名称,藏语全称是“德合仓郎木”;又因为分属甘肃省和四川省管辖的“德合仓郎木”地面上都有寺院,所以又分别叫“德合仓朗木寺”和“德合仓纳木寺”。坐落在郎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赛亦寺”(也译为:“色止寺”、“赛驰寺”),坐落在纳木寺镇地面上的寺院叫“格尔底寺”,两座寺院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德合仓”是藏语“老虎洞”的意思,“郎木”是藏语“仙女”的意思,那么,“老虎”是怎么与“仙女”联系在一起的呢?相传白龙江东南岸的峡谷里有一个大山洞,有猛虎,故称“德合仓”;洞中有一钟乳石,酷似婷婷玉立的仙女,故称“郎木”或“纳木”,“德合仓郎木”或“德合仓纳木”即“老虎洞中有仙女”的地方。
当然,关于老虎洞中的“仙女”还有别样的说法。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一位美若仙女的姑娘,她心地善良、无私、勇敢,为了解除猛虎下山伤人的灾难,她羽化成岩石,亭亭玉立于山洞之中,与虎为伴,为民造福。
传说中的西王母,是中华民族的总先妣。造人的女娲、巫山神女、巴人的祖母巫蜒等,都是西王母部的支系,西王母部落,都以母虎为图腾,又称黑虎女神。而郎木在藏语中的原意就是“虎穴仙女”。
如今郎木寺(虎女寺)所处的四川、甘肃交界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川、甘、青各族民众朝拜黑虎女神的圣地。藏传佛教兴起后,在那里建寺已历千年,但仍被命名为“虎穴仙女寺”——郎木寺。
而且,这地跨两省的大寺内,最受民众尊崇的不是诸天众佛,而是传说中的老祖母郎(藏语虎)木(藏语女性),其原来居住的洞穴,那是圣地中的圣地。洞外地下涌出的泉水,就是嘉陵江主源之一的白龙江的源头。
郎木寺为藏传佛教寺院。“郎木”为藏语“仙女”之意,因其山洞中有石岩酷似亭亭玉女,民间谓为仙女所化,故名。寺后林荫深处有一虎穴,藏语称“德合仓”,故该寺之名可译为“虎穴中的仙女”。郎木寺与四川境内的格尔底寺隔白龙江相望,早年曾盛极一时。年被毁,现得以逐年恢复。寺前有一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砂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山下大片松林葱茏茂密。
郎木寺创建于公元年。其创始人即第一任赤哇嘉参格桑,十一岁受戒出家,二十七岁前往拉萨学法,投拜名师潜心学法,成为出类拔萃的大学者,年届五十五岁时,任西藏噶丹寺赤哇八年,期间他广弘讲说。辩论、著书立说,功绩卓著,声名远扬,倍受僧众崇敬。
公元年,年届七十岁的他应家乡人民再三请求,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即创建了郎木寺院。嘉参格桑活佛于公元年9月5日两手合掌、跏趺而坐,示现圆寂。之后,郎木寺历世活佛继承弘扬第一世赛赤活佛的弘法大愿,个个致力佛性修炼,学问通达,业绩显赫,在整个藏区乃至世界佛教界影响深远。
郎木寺经过历世活佛的创建、扩建,现有闻思学院、续部学院、时轮学院、医学院、印经院。寺院的佛塔主要有第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据说该灵体的头发、指甲如新生长的一般;有以数万两*金、白银和松耳石、珍珠等制作的历世其他活佛的灵塔,以及70余座大小不一、制作各异的佛塔。郎木寺辖有十座属寺和两座静修院,前后有七十任赤哇,年时僧人多达余名,是安多地区闻名遐迩的大寺院之一。
郎木寺处地空灵,山水相依,景色十分秀美。寺前山色,形似僧帽,寺东红色砂砾岩壁高峙,寺西石峰高峻挺拔,嶙峋嵯峨。金碧辉煌的寺院建筑群和错落有致的塔板民居掩映在郁郁葱葱的古柏苍松间,还有白龙江的源头泛着波光在月夜轻歌……
郎木寺原名"达仓郎木",藏语意为虎穴仙女。因该地有一石洞,洞中站立一尊婀娜如人形的钟乳石,其名由此而得。相传是莲花生大师来此降妖驯服猛虎,并教化佛法,使猛虎成为善良的仙女化身。
而今虎穴依旧,"郎木"身上搭满各色哈达,恰如仙女身着衣裙翩翩起舞。在郎木寺西侧一高耸石壁上,有一巨型手印,传说,从前石壁有一洞口,与大海相通,海水喷涌不止,村寨成为汪洋。
一日来一高僧,见此情景上前猛击一掌,洞口便被封住,从此滴水不漏。如今,那一米见方的掌印历经悠悠岁月依然清晰可见。有山水洞壁为证,这一方风光宝地,更显神秘空灵。
瞻佛,藏语称为“贵格先”,字面意思为“展示丝绸佛像”,我们平时俗称“晒佛”。瞻佛的目的,是将佛的伟大形象展示于人间,让僧俗信众通过心灵去感受,由此而顶礼膜拜,赞叹供养,祈愿佛法长住。
每年正月十三日是郎木寺举行瞻佛的日子。上午大约九时,瞻佛仪式正式开始,宽大的瞻佛台上缀帖得光滑整齐的石板闪着亮光,在作为挂轴的瞻佛墙上卷简佛像徐徐展开,一队僧人在瞻墙顶端紧攥幅边,一队僧人在下面接展,左右两边又是两队僧人,四方合力小心翼翼地将一幅大约十丈宽大约三十六丈的佛像展现在人们面前,这一刻,僧俗一片静穆,默念经文,祈求幸福吉祥……
郎木寺,作为地名,最早出现在中国人民解放*西北野战*的*用地图上。因为这里是四川、甘肃两省交界的枢纽,又是从青海去甘肃的要塞,古时就有“南番中心”之称。镇南属川北若尔盖县的辖区,川北名寺格尔底寺就坐落在这里。镇北则是甘南碌曲县的领地,有郎木寺、晒佛台、白塔、天葬台等。一镇分两省,不仅语言有差异,而且习俗也有区别,甚至连两省居民的住宅和寺院的建筑风格也大相径庭。
“金盆养鱼”是对郎木寺古镇地理环境的形象概括。东南面是嶙峋光秃的红色石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四季常青的大峡谷;西面是山丘;北面则是岩石裸露的高山,著名的有桑吉拉木色山、曲布玛山、扎布山、念青山。郎木寺便处在这山、丘合围的一片狭长的河谷地上。国道若尔盖段便修建在始于唐朝的“茶马互市”的古道上。
从纳摩大峡谷发源的白龙江,自源头流过约米,即与支流桑溪河交汇,当地百姓习惯上以此河作为川、甘两省的界河。
随着商贸的繁荣,清同治四年(年),甘肃和宁夏的回族商人经商到郎木寺,便在此地落户,后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渐成村落,于年在郎木寺修建了清真寺。于是,我们现在到郎木寺便会看到小镇上有两座佛教格鲁派寺院和两座分属伊斯兰教派中“格的木”派和“伊和瓦呢”派的清真寺。
许多人都认为郎木寺就是寺院名,其实,这里有三座寺院。在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格尔底寺的入口处,还有一座清真寺。蓝天白云下高高耸立的叫醒楼与浑圆的佛塔并立,显得十分壮观。与格尔底寺遥相对应的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赛赤寺。他们的全名分别是安多达仓纳摩寺,即格尔底寺,郎木寺清真寺和安多达仓赛赤寺。
独特的地理环境,秀美的山川以及民风民俗组成了郎木寺的一切,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都在白龙江畔浣衣汲水,呼吸一方清新的空气,过着平静安稳的幸福日子。
四川一侧的格尔底寺地势比较开阔,成群的牛羊在寺院旁的草场上悠闲地吃草,寺院的喇嘛在大殿里庄严地诵经。进格尔底寺,可以见到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闻思院,也是主殿即大雄宝殿所在,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木瓦木楼的僧舍建于其中,随山势层层叠叠,喇嘛们的红僧衣时隐时现。
大雄宝殿旁是最负盛名的肉身舍利塔,这里供奉着五世格尔登活佛的法体,这是全藏区历史最长、保存最完好的肉身法体,尽管时光已过去了多年,但肌肤仍有弹性,面容仍然如昔,在每天的诵经声中佑护着信徒的平安吉祥。
与格尔底寺遥遥相望的是在甘肃境内的赛赤寺。过小桥,随着缓坡,漫游赛赤寺,最后爬上赛赤寺的高处,远望郎木寺乡和纳摩峡谷宛若仙境。赛赤寺的赛赤在藏语里是法台的意思(法台相当于寺庙的主持),由于创建者曾是拉萨甘丹寺的法台而得名。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一般对担任甘丹寺主持者尊称为“甘丹赛赤”。
郎木寺最热闹的是正月,届时将举行默朗大法会,即通常大众所说的传昭法会。寺院的喇嘛纷纷出动,带上面具跳神、演藏戏,还要举行盛大的展佛活动。
-End-
点击“在看”与更多人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