郓城人点上面(免费订阅)
张营村
据考,该村分垓子里张和垓子外张2个家族。垓子里张迁此较早,据《张氏族谱》载∶在元朝后期,其始祖曾任济南书办,掌管全省田赋钱粮,后在此广购田园,于旧县寺旁建村定居。初建村时,筑起高且厚的土围墙,以拒匪扰。由于家大业大,自卫力量较强,来此垦荒者较多,形成了以垓子里为中心,向四周分居的较大村庄。一遇匪警,寨外村民多去寨里暂避,团结御敌,故寨外村民称垓子里为张家营子,后即成为村名,再后演变为张营(围墙已不复存在)。
(清末属郓城县狄西里,年归郓城县二区蔚文乡。—年为郓城县二区辖。年初划入大人乡,同年秋建张营大队,辖张营、车市、孙庄3自然村,属刘官屯公社。年将车市、孙庄分出,同时该大队划分为张营一、张营二、张营三3个大队。)
张营位于县城东部9公里处,东与车市、吴店相接,西与十二里铺、小民屯相邻,南与小屯相望,北与蔡孙庄接壤。
全村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多淤土西有向阳河,另有一、二、三分干,水利条件优越,发展农3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植小麦、棉花、玉米、花生、大豆及蔬菜瓜果。年全村耕地亩(沙质土58%,青沙、二合土地5%,低洼盐碱地17%,非沙地20%),其中张一村委会耕地亩,张二村委会耕地亩,张三村委会耕地亩。
年前虽有郓济老官路,但村内外全是弯弯曲曲、狭窄不平的土路,交通条件较差,因寨门外路基较洼,秋季积水达半米深,收割的庄稼必须肩挑人抬才能进村。年进行道路规划,修通南北路3条,东西路6条,沟林路桥涵闸基本配套。村南有郓兖柏油路,张杨柏油路贯.穿整个村庄,交通较为方便。
年全村共人,其中张一村委会人,张二村委会人,张三村委会人。曾来此居住的姓氏40余个,年有张、杨、刘、高、王、赵、崔、宋、孟、陈、司、仲、孙、李、田、吴16姓,加之字音同不是同脉者12姓,以前在此居住,已无人者有江、郭、武、周、何、于、温、皮、毛、方、*、郑、闫、焦14个姓。
张氏始祖诚于明洪武元年(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
张氏另一始祖成于明洪武三年(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
杨氏始祖武于明洪武三年(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
孟氏始祖于明洪武八年(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居住。
刘氏始祖河于明洪武十三年(年)由河南归德迁此居住。
高氏始祖行中于明景泰元年(年)由济宁迁此居住。
王氏始祖季氏太君于明嘉靖九年(年)由郓城杨庄集迁此居住。
崔氏始祖大驾于明万历二十年(年)由郓城县崔楼迁此居住。
赵氏始祖越于清顺治七年(年)由郓城县唐店迁此居住。
张氏始祖金华于清道光十八年(年)由郓城县西程庄迁此居住。
李氏始祖大昌于清道光二十四年(年)由江苏省睢宁县李半庄迁此居住。
司氏始祖孝德于清咸丰四年(年)由郓城镇迁此居住。
吴氏始祖金榜于清光绪六年(年)由郓城县西吴店迁此居住。
宋氏始祖玉海于清光绪十年(年)由郓城县郁胡同迁此居住。
刘氏始祖立家于清光绪十六年(年)由嘉祥县丁垓迁此居住。
王氏始祖玉和于清光绪三十年(年)由郓城镇迁此居住。
孙氏始祖利丰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年)由平阴县迁此居住。
陈氏始祖连友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年)由东平州迁此居住。
刘氏始祖知道于清宣统二年(年)由郓城县后刘庄迁此居住。
张氏始祖元启于民国13年(年)由郓城县二十里铺迁此居住。
大事记
年(清道光二十年)因大雨连绵,流水45天,全村亩禾苗被淹死。
年(清咸丰八年)捻*入村抢劫,被高敬堂里长率众堵截。为此,高敬堂被授予曾王加封,对捻*有生杀之权(村北门外有杀人场)。
年9月17日(清咸丰十年)捻*夜间入侵该村,因红脸大汉手持大刀在此
挡路,民众才得安康。自此民众为关公许愿,每年古历九月十七日唱大戏。
年(清同治四年)每日早晨村内成立一个(野猫)集,进行农副产品及生活必需品交易.
年(清光绪元年)修筑垓子墙,*水和贼盗自此从未入侵村内。
年高燕岫在郓城创办女子小学和宣文书院,提倡新文化教育。
年村民过错春节。
年村民张企振在郓城泰兴工厂学徒数年,后回家轧花弹绒子。
年张元昌、吴汉杰、张连元、张洪斌、刘继泗等人参与发行乡票。
年7月*河决口于鄄城临濮,城南被淹,村长高贞一率众加固该村垓子。
同年8月为防*水入村,该村富裕户购船10余艘,高树君请木工做船1艘。
年8月零时发生7.5级地震,下午2时许又发生6级以上地震。
同年12月5日日伪路经该村,因张正斌在东门打了一枪,日伪遂在村东向该村射击,学兵张正斌被炮弹炸死,王继山头部被炸伤。
年日伪以抓无业流民为由,把陈兆木、朱世记、李同武3人抓到日本北海道服苦役,至死未归。
年2月成立农会,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21户)富农(12户)多余的土地及房产,征收富裕中农的土地、财产、农具等,无地农民每人分得2.3亩土地。同时向地主征收枪支。
同年6月第一次出担架20副赴羊山战场抬伤员。
年3月高善素在该村西门外被日伪枪毙殉身,张玉早幸免。
同年6月国民*新五*开会逼审高承立供出农会长、*员、枪班人员等,并把
与会农民全部压赴郓城东关,两日后用刺刀刺死5人(其中该村4人)。
同年7月15日在农会带领下,进行第二次土地改革,每人分得2.3亩土地。
年10月出大车25辆,去马牧送米1万公斤,*鞋双。
同年11月全村出担架30副,从火车道附近接抬伤员送往河北大后方。
年冬全村办起农民夜校11处。年10月第一次建张营小乡(包括孙庄)。
年3月成立互助组、初级合作社,全村先后办起13处初级社。
同年12月为 ,全村捐旧币万元。
年9月该村社员的铁锅全部集中炼钢,办起大食堂,社员排队领饭。
同年10月抽调男女劳力多人赴*堆集大洼深翻土地。
同年12月从地主家挖出的银元兑换成人民币,送郓城县银行。
年村民吃菜叶、树皮、野草,全村因营养不良而导致上百人得水肿病,非正常死亡近人,是全县较严重的村庄。因无粮可吃,农民哄抢仓同年10月库。
年县工作队来该村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
年8月1日一次降雨毫米,连续下雨多毫米,全村倒塌房屋余间,该村张元卯的母亲被砸死在屋里。
年6月进行重点"四清"运动。
年村民试种水稻。
年组织大兵团平整张三大队两个大沙坑、
年每人集资25元,其余国家补贴,全村通电。
年张二村委修建扬水站1座,张三村委修建扬水站3座。
年春小麦发生条锈病,造成小麦部分绝产。
0年供电局供给料物,人均集资35元,更新了高压线路。
0—1年*开办支付料物款43万元,每人集资35元,建灌溉水泥渠0余米。
年建硬皮沙石路约1.5公里。同年少雨天旱,*河水断流,县*开办提供深机井水泥管子,共打机井44眼(其中农民自己支付10眼),
年初因地下水抽出太多,多数农民将手压井改成手拉井,以解决吃水问题。
同年因下雨较多,地表层雨水下不去,造成小麦播种时间推迟到年前年后,小麦收成受到影响。
年全村有百货楼1处,杂货经销部11个,面粉加工5处,预制厂1处,棉花加工厂10处,机电维修4处,车辆维修5处,电气焊加工维修4处,另有各种面食业及农副产品商贩约50家,规模性厂家油嘴加工厂1处,化纤、簿膜生产厂各1处。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是建国前的10倍,其中农业收入万元,畜牧业收入50万元,林果收入10万元,其它收入万元(包括打工收入),
年起成立集市,十天四集,附近村民进行农副产品交流,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民国7年(年),在高燕岫办校精神鼓舞下,在前街张企卓三间瓦屋内办起学堂,学生30余人,刘树真与蒋老师(二十里铺人)任教。
民国12年(年),在高燕岫家中办学,教室6间,设3个班,学生70余人,教师有刘树真、高玉琦、高汝金、高守卓等。
民国15年(年)学堂又搬到七神堂庙,教室7间,4个班级,学生余人,刘树真、张鸿慈、刘清溪、张为贞、高鸿运等任教。
民国25年(年)又在西门里张为早店房里增设学堂1处,教室9间,5个班级,其中女生班1个,学生余人,高超、高兰玉、刘清溪、刘登高(二十里铺人)等任教。
年秋又办私塾班3个,王街由王遂营授课,高街由高玉俊授课,前街由刘树真授课。
年因日*入侵而停办,七神堂庙学校就是日伪时期的学校。
年,在高超、高析倡导下,高汝金具体负责,刘树真、高守卓、高为林亲自带领学生搬神像,办起张营第二完小。
民国初期,该村有业余戏班,称板凳圈。前街赵广泗教班,后街有高清臣、高玉来、高其明等,均演唱山东梆子。农闲时节,前街五大门和王街扬琴班也演唱娱乐。
年,在原有戏班基础上,张行昌传授排演古装传统戏,同时请名红脸李学先、武生闫殿出指导,共排演50余个剧目,
年在郓城汇演时取得优秀成绩。后任心才又成立戏班,称前进剧团。当时,张营梆子剧团名扬周边县乡村。
年成立业余宣传队,演唱样板戏,排练《沙家浜》《红灯记》等,在周围村庄巡回演出达三年之久。
(沙家浜)
村建有文化娱乐部、宣传室、阅读室、老年娱乐中心、门球场。年张二村建起一座规模较大的戏楼,成为村民文娱活动中心。
年张书连、刘林起、吴汉东、潘守标、宋先生(小民屯人)组建第一联合诊所,设在前街张为龙家中。年向东迁移50米,称张营卫生所,属公有制,医务人员有张书连、曹一会、李凤云、孙殿芳、彭龙门、徐福民等。年县卫生局先后派内科专家刘文德、唐有余,针灸科专家宋广玉,外科专家袁医生等搞医疗指导,该所张书连、宋玉真、董秀云、高庆华、刘广*等曾跟其学习。年张营卫生所属集体所有制,有张书连、高善忠、马桂兰、王西华。年张营所分开,张一、张三卫生所仍在原址,有张书连、马桂兰、张振海、高承古,年张华亮加入该所。张二卫生所迁移到张二村,有张为坤、高善忠、高善财。0年2月又组合为张营联合诊所,属集体制,共11人。
(听诊器)
年村长张元斌,副村长高楚和,财粮委员张升才(年秋刘景太代理)。成立农会后,农会长高善素,副会长张鸿洞,会计赵连生(代理),委员张玉早、李好俭、张化兴、吴金銮、李遵风、高为田、李桂荣、王瑞强等,进行了第一次土地改革。年7月31日张为科、高楚和负责村务,财粮由刘景太代理,进行了第二次土地改革扫尾工作。年1月村长张企振,副村长吴汉杰,财粮委员刘景太,下设6个行*街。
年6月全村有*员48名,张玉早、高为汉入*较早,村支书高作松,副支书张玉早,支部不公开。年*支部建立,支书王凤祥,副支书张玉早,儿童团团长崔兆祥,副团长张行修、刘景太、王凤功。选出人民代表主席张企俊,妇代会主任潘淑贤,副主任马桂兰、李秀冉、尹秀英,青年团支书吴怀德。年10月建小乡(包括孙庄),支书王凤祥,副支书张玉早,乡长高为贤,副乡长李凤仁,武装大队长高步法,副队长刘继修、吴汉俭,团支书吴怀德,枪班班长伟仲东,妇女主任潘淑贤,文书刘景太。年10月吴汉遂任乡长。年10月,乡长宋家斌,支书吴汉遂,文书刘景太,团支书樊兆明,财粮委员张延谭,妇女主任宋春芳。年8月成立东升高级合作社,支书高步法,社长高承才,会计刘志广、高承礼。年9月11日建立张营大队,高步法为支书,高承才任大队长,设10个中队。
附记
据《张氏族谱》记载,元朝末年,其始祖曾任济南书办,掌管全省田赋钱粮,其家眷在此垦荒,定居于老县寺西北角0.5公里许,高处修房挖壕扎寨,以其书办之职的威望取名。二是原县、州特别郓州总都管府均设于此,即屯兵于城旧址。三是明朝皇帝朱元璋为发展生产而迁民,分民屯、*屯两种。民屯是官府组织农民安屯垦荒,新垦土地三年不纳税,官府供给耕牛、种子等;*屯即官府派兵士来此,首先保护移民秩序,其次卫士安营驻扎垦荒种地,每一卫士授田一份(50亩),每一*户只授两份(亩)。又有张氏望族书办之威望,众民称张家营子,后即成村名。建国后演变为张营(围墙已不复存),这就是村名的由来。
旧县寺位于村东北隅,房屋36间,阁楼1幢,为明朝隆庆时修建。年改建为学校,即张营中学。相传,旧县寺原在张营东南0.5公里处,因洪水淹没而迁此。寺处郓州北关。小学院内有一石碑。据史料考证,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金分别于此设清泽、万安、郓州、郓城、东平等郡、县,并设总管府及都督府,至金大定六年(年)五月,始徙治盘沟村(即今县城)。据此,该村系郓城县旧址。年村南挖沟时,曾挖出砖、铁片、铁索共8马车,经考,砖系宋朝制。
郓城之地,盖春秋之郓田也。在禹贡则南徐之分,当成周则东鲁之域。金以*河沦没徙于盘沟,而故址犹存焉。是地长河环绕于前,独山巍峙于后,而金线岭横贯于其间者,殆数十里,盖郓中形胜之地也。土人集之以建寺,遂以旧县名之。所以识其处也,而轮奂之美,土木之佳,足以为一方之胜刹焉。然岁月既久,莫有缮治之者,故久而益坏,上雨旁风,无以障蔽,僧徒渐散,风嗔几绝。土人相聚而叹曰∶"此吾邑之名刹也,而颓敝若此,非有德望之人,不足以新之乎!"是吾蛭生员效曾,素为乡人之所重者。一相倡励而人即捐以资财。采木于林,凿石于山。前人之未作为者作为之,旧制之当更易者更易之。愿力潜通,舆情翕应,怠者勇奋,吝者乐施,慢者笃信,毁者赞扬,百物咸赴其求,百工各罄其能,岁戊辰而正殿告成。己已而廊庑工毕,寺之内外口□,门闼之还,墙垣之袍,顿然其改观矣。妊曾请余以为记,余曰∶"金神假梦于汉皇,教流东土;白马□径于秦景刹拥立。千七百年来,凡名山胜地,金壁辉煌者,不可殆述也。其佛之法,足以动天下人,岂假此以徽福耶!佛氏教人明心见性,绝虑息缘,人以此而崇奉之耳。此寺之新,吾人勿为徽福之念耶也。况吾之茔嫁族属于二百年于此矣。寺之兴废,吾童稚及今之所目击者也。"因曾蛭之请,遂述其颠末,而勒之于石云。
直隶河间府青县儒学教谕张登汶撰文乡进士河南南召县知县曹应诏篆额乡进士陕西韩城县知县马春芳书丹募缘僧人道增
注∶此碑存于张营村东(张营小学);文中不清楚的字以口代替;原文无标点。
一九四六年春,郓城大地喜获解放,土改运动方兴未艾,广大农民思学如渴。当此之时,革命干部高超同志、革命知识分子高汝金先生等有识之士,发扬高燕岫老师的办学精神,想革命之所需,急群众之所想,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敢为天下先的革命胆略,倡议在坐落于张营村东北隅的旧县寺创办一所完全小学,得到了县区人民*府的支持,征得了附近各村干部的赞同。于是偕同张营、车市、吴店、孙庄四个村的干部,率领四村群众,撤神龛、扳泥像,群策群力,一呼百应,将殿阁俱全的三重寺院整修一新,使阴森萧索的古庙变成了一座建筑严整、明丽开朗的学堂。农历四月初八,在寺前广场举行建校盛典,樊蕊卿县长亲临致词,张营完小宣告成立。这一创举,乃郓东大事。它功在当今,利在后世,实为千秋大计。但完小初办,仅具雏形,有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一百五十余人。后因局势混乱,致使学校一度中辍。至一九四八年春,鲁西南地区成为巩固的后方,年轻的母校始臻正规。至此建校弘业方为达成。风雨沧桑办学路,迄今已历五十载。其间,曾三易改名,一九四八年,县府命名为"郓城县第二完全小学";一九六六年增招中学班,易名为"张营联办中学";一九八六年八月,因初中班全乡集中,又易名"张营乡中心小学"。现下,除校本部外,尚有张营、车市、孙庄三处分校,共有二十二个教学班,在校学生八百有余。
回顾母校创建半个世纪,先后来此任职的教师当有三百多人。他们忠诚*的教育事业,挚爱祖国的花朵,兢兢业业,严谨治学,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发挥出所有的聪明才智,学业专长,奉献了瑰丽的青春年华,培育出一批又一批有理想、有文化的毕业生达七千余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使学生打下了影响一生的坚实根底,这是母校老师的功绩所在。校友们凭借母校给予的良好基础,或业余自学或升学深造,人才辈出,各尽其用,遍布于全国各地,活跃在各条战线,很多人获得了中、高级职称,或担任着各级领导职务,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为家乡为国家做出了自己的积极贡献,为自己编织着理想的人生。
喜看今日母校,仍荣居重点学校之列,正发扬团结、严谨、求实、创新之校风,朝着国家规范化学校的目标阔步前进。值母校创建五十周年之际,为纪念母校功德褒扬师长高风,鼓励在校师生发扬优势,再创辉煌,历届部分校友特捐资勒后,以励今人后世"科教兴国"之志也。
·..···
闻之耕田而食凿井
闻而饮帝力何有於我施恩者自为分内受恩者亦觉应尔浑浑噩噩无名无誉之天下也而今也常见某官清正吏廉明颂以屏匾某公忠厚某氏节烈名以碑石非滥与也当圣道式微之持仁人君子恒有得其以者而嘉美之况实有一德之长乎圣人云人而无恒不可作医人而有恒便而为圣贤恒美德也吾村刘公讳克钦字终始顾名思义凡事能终其始想亦恒德无愧矣其德配蒋氏救世活人操仁术而不厌谓吾继其夫之志也可即谓能阐圣教之微者亦3可吾之所誉者其有所试矣乡*所须勒诸石者是。
·....
-end-
各村史发布中,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