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深度书写巧家脱贫攻坚王鸿鹏长篇报告文学那
TUhjnbcbe - 2021/5/11 12:02:00

作者简介

王鸿鹏:山东鱼台人,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作品曾获全国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年度中国好书”奖、空*报告文学优秀作品奖;获奖及代表作主要有《中国机器人》(合作)《生命线上的奇迹》《十三亿人乐了——中国医改新模式》《共和国的天空》《压不弯的脊梁》《神奇的蓝天骄子——八一飞行表演队改装纪实》等。

第二章水意乌蒙这无法游泳的海只能以驼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10多年前,当地一位诗人曾以这样的诗句悲情描述乌蒙山区缺水的贫困景象。而今天,诗人可尽情抒怀,重赋生机盎然的乌蒙新篇了!

1.大龙潭的传说

巧家县历史悠久,古称堂琅,建置于公元前年,即西汉建元六年。民国二年(年)置巧家县,初设县公署,隶属云南省。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进驻巧家,巧家县人民*府正式成立,隶属云南省昭通市。巧家人因水而居,因泉而生。富有活力的生命离不开水的滋养。老百姓也会把幸福的生活说成“日子过得很滋润”。这里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粮产丰富。在巧家历史上,县城一带号称“米粮坝”,曾因古树老城、花草奇异、众泉奔涌而被称为“水镇坊乡”。据民国九年编撰的《云南省巧家县调查地志资料》(年)记载:这里的原著民是彝族。“巧家”二字,系初开辟时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带,系渠领有。此士身殁后,人即以此二字名其领土。设县治时,即以此命名。坊间相传。很久以前,这里有九眼深潭,常年泉水喷涌。每个潭里住着一条龙,被称为九龙潭。后来一户姓巧的人家在此落居,繁衍生息。虽说巧老汉生有九子,人丁兴旺,但生活并不平静。因为九龙潭的九条龙喜怒无常,可随时呼风唤雨,常常造成旱涝之灾,甚至金沙阻断,江水漫淹,给巧老汉一家的生存带来危害。为此,巧老汉一家忧心忡忡。巧老汉去世时,一位仙风道骨的法师路过巧家门前,口中念念有词。巧老汉病危之际有过交待,死后若有法师路过此地,请其做法事。巧家儿子们遂请法师为其父亲超度亡灵。法师要他们在父亲死后第七天安葬,并把遗体洗净擦干,一丝不挂地沉入九龙潭中间的深潭之中。九龙潭将会风平浪静,并连成一片水域,保佑巧家享有千亩水田,世代富庶平安。巧家儿子们为表感激之情,当即承诺,此事若成,定当对法师报答终生。七天之后,巧家儿子们按照法师的嘱咐安葬父亲。但是,他们却没把父亲身上的遮羞布拿掉。巧家儿子们回来向法师拜谢时,法师却说不用了,要他们把父亲的遗体找回来安葬。巧家儿子不解其故。法师说:“你们没按我交代的去办,把不洁之物带进了龙潭。”说罢,法师飘然而去。随后,天空电闪雷鸣,山崖崩塌,将龙潭纷纷掩埋。从此,这里的山川河谷越来越干旱,水也越来越珍贵,唯有仅存的大龙潭潺潺流淌了千年。这个流传于民间的桥段无从考证,只是传说。“山崖崩塌”似有其事。至今在巧家上游的大沙坝还能看出半壁山岩倒向四川一边留下的痕迹。这边巧家流传的说法是“石龙过江”;那边四川人则称之为“飞来石”。由此形成的堰塞湖依稀可见,至于发生在哪朝哪代无人知晓。大龙潭却是巧家人记忆中的生命之源。如今,县城的龙潭公园有一方神韵别致的古泉,就是传说中的“大龙潭”。大龙潭成为巧家人最珍贵的饮水源。人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大龙潭,永远保持它的清洁靓美。“大龙潭”虽非瑶池仙境,却有着瑶池般的梦幻与神秘。据巧家史料记载:早年,有一儒生云游名川大山。行至巧家,观赏龙潭奇景,灵犀一动,随口吟到:“古树横潭,鱼在枝头鸟在浪”。上联既出,却苦思不得下联。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位大理的杨先生来到巧家龙潭公园,观景生情,对出下联:“滚龙抱柱,云藏龙尾水藏天。”随成楹联绝对,至今传为佳话。大龙潭面积一百五十多平方米,日出水量达到万余吨。千百年来,她用甘甜清冽的泉水养育着巧家儿女。后来,大龙潭渐渐进入“滴水贵如油”的窘境。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耗水量越来越大,大龙潭的泉水不仅满足不了生产用水,就连县城居民的饮水也难以保障。随着城市的扩容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巧家县的用水量日益加大。巧家面临着缺水的困扰,甚至发生过抢水斗殴的事件。在巧家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沉淀中,老百姓供奉的中堂是:天地君亲师。可见巧家人的心目中,天是第一位的。但是,老天并没有眷顾巧家人的渴望。巧家缺水!不仅县城缺水,巧家沿江一带也因旱灾频繁,贴上了“十年九年旱,无灾不成年”的标签。水,是生命鲜活的理由。守着金沙江和牛栏江没水喝,在一般人来看,这是个怪异的现象。事实确实如此。虽然“两江”长年波涛滚滚,但“两江”河谷属于火山岩堆积而成,石漠化严重,难以涵养水分,而两岸山高壁陡,水份蒸发过高,导致高温干旱,严重缺水。巧家人试图采用“江中吸水”的方案解决用水问题。但是,成本惊人,无法持续。“江中吸水”方案被迫放弃了。巧家人说,巧家的历史也是一部关于水的历史。

.水从哪里来?

水,是生命的源泉,是“农业的命脉”,也是城市发展的血脉。水从哪里来?上世纪70年代,巧家人把解决吃水难的问题列入头号工程。为解吃水之困,巧家人不得不翻山越岭,在焦枯的山峡中寻找水源。巧家人为水付出了艰辛和巨大的代价。水从山上来——巧家人终于在大药山的荞麦地发现一处水源。这一发现给巧家人带来惊喜。经过勘测论证,决定把水源引入巧家县城,并于年开工建设。这就是巧家的“引荞工程”。从海拔几千米的山巅穿越一道道高山峡谷,把水引到百公里外的县城,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在陡峭的悬崖上开山修渠,从峡谷上架桥输水,还要穿山打洞修邃溪,谈何容易!现实比神话传说更震撼!据年过8旬的巧家“老水利”甘俊鸢回忆,“引荞工程”战役打响后,巧家组成了几百人的施工队伍,自备干粮,扛着开山打石的工具,背诵着毛主席的《愚公移山》,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的语录歌,翻山越岭,浩浩荡荡地登上了荞麦地,掀起了一场引水入城的大会战。为了在峭壁上开出一条引水渠,民工们徒步爬到山顶,把绳子一端拴在大树上,另一端绑在腰间,然后贴着岩壁滑到半空,开始一点点地凿,挖,爆破。“引荞工程”最惊险的施工段是伍家沟大桥——“倒虹吸”。啥是“倒虹吸”?伍家沟是一道深切割的大山谷,两边是陡坡,中间是深涧。荞麦地的水通过这里,要顺着峡谷两侧凿开一条沟,把输水管道凹在里面;沟底还必须架一座悬空的涵洞桥,利用两边的高度差,把一边的水引到另一边,就像倒过来的彩虹一样。巧家人叫“倒虹吸”。峡谷又陡又深。施工人员吊在悬崖间,那场面惊心动魄。由于受人力财力和技术有限,五家沟大桥施工中桥墩发生断裂,眼看就要竣工的“倒虹吸”突然一声轰然巨响,从93米高空坍落下来。一场悲剧发生了,13名施工人员当场遇难。面对这场意外灾难,巧家儿女并没有心灰意冷,更没有退缩。他们安葬了亲人,抹掉眼泪,带着工具又上山了。两年之后,“倒虹吸”终于像一道彩虹凌驾于五家沟峡谷之上,为引荞工程架设了一条“通天水渠”。巧家人又以超人的毅力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打通了16.千米的杨家湾隧洞,为引荞工程奠定了胜局。伍家沟“倒虹吸”和杨家湾隧洞属于巧家“引荞工程”中的超级工程,也是巧家的精神地标。历过16年的艰苦奋斗,巧家人又在悬崖峭壁上凿出67.5千米的主水渠。终于全部完成“引荞工程”。在“引荞工程”中,巧家儿女付出了6条生命,伤残了35人,代价巨大。至今被人们称为巧家的“红旗渠”。高山无言,已把这些记忆深深地铭刻在大山上。巧家儿女的“引荞精神”,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这片江峡热土。“引荞工程”至今仍然发挥着巨大作用。

3.水窖之父—孙廷文

水,不仅从山上来,也从天上来。就在巧家人拼搏“引荞工程”的时候,一位名叫孙廷文的匠人,在悄悄地研制另一种破解吃水难的方案——建造“水窖”。孙廷文是巧家县的一位“奇人”,也是中国水利史上的骄傲。他为世界性的缺水问题提供了中国解决方案。他的伟大创举闪烁着巧家儿女的智慧之光,至今仍是国内外许多干旱地区解决缺水问题的有效之策。年,孙廷文出生于金塘镇大洼村孙家梁子。虽然他没上过学,却聪明能干。他擅长石匠、木匠、铁匠等多种生产技能,是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他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为人厚道,人缘很好,德高望重。在金塘镇大洼村一带,被人们称为“匠人”。每逢大旱之年,大洼村多户人家要到10里外的金沙江背水度日。天不亮出发,下午才能回来。村里传唱着一首歌谣:人畜无水愁断肠,肥田沃土不出粮;春来疲于寻水喝,冬来苦于无吃粮;为求一瓢清泉水,携儿带女跑他乡。年又逢大旱。已是不惑之年的孙廷文,每天要到金沙江取水。面对生存的艰辛,他常常仰望天空,俯瞰山川,在困顿中冥思苦想。这年冬季,蒙姑镇大沟口修建电站。孙庭文和侄子孙荣贵被摊派去做义务工。施工中他看到拱形桥门的石头缝是用水泥粘合建造的,没有水泥也可用*泥、石灰和糯米汤搅拌在一起,做成三合土替代。工程技术人员说,这种三合土具有很强的黏合力。秦始皇时代修建长城就是用的这种三合土。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孙庭文灵犀一动:在有埂的地方挖个“塘塘”,做个拱顶,用三合土作防渗处理,把雨水积存起来,不就可以有水吃了吗?一个建造“水窖”的美好梦想在他聪慧的脑海里渐渐浮现出来。孙廷文从亲友那里借贷了几十元钱在廖家沟石灰厂购买了一吨石灰。他白天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天一黑就带着两个儿子和侄子孙荣贵四人一起向40里外的廖家沟进发,奔波其间挑运石灰。不到一个月,他们就把一吨石灰背回家中。孙廷文用石灰、白泥和羊毛草掺和在一起,制作好三合土。然后,一坨一坨把三合土抹在挖开的水窖的拱顶上、墙壁上,再用一根草绳绑成草锤慢慢敲打砸实。这种三合土的韧性特别好,不仅防止渗漏,还消*的作用。雨天水流进了洞里,既密封又干净。经过两年的辛勤付出,“塘塘”终于可以储水了。孙廷文并不敢声张,怕惹来麻烦。那个年代不允许个人干“私活”。俗语说,没有不透风的墙。孙廷文建水窖的事还是传开了。周围的邻居纷纷向他讨水吃,并请他帮着建水窖。村里人叫它“水缸子”。听说孙廷文搞“私人工程”,大队干部带着一帮人来到他家,准备组织群众批斗他。一看这个“水缸子”有水,他们迫不急待地舀起一碗喝下,顿感清澈爽口,咂咂嘴又捋一把说:“好啊!你个老孙。草帽烂边边——顶好嘛!”来人忘记了批斗的事,都围上来喝水,直夸:“这个塘塘可以啊!是个好东西。”乡*委书记郭正坤看了水窖称赞说:“一塘水一亩粮,一块烟草换米粮。这确实是个好东西啊!不仅能吃水,还可浇地。我们要发展这个东西。”这一发明受到当地*府的重视,并得到推广。昭通地区水利专家把水拿去检测,完全符合饮用标准。认为这是解决当地缺水的好办法。一位昭通地委领导翻山越岭爬到大洼村孙家梁子这“离天最近”的地方,喝了一口水窖的水,赋打油诗一首:“地窖塘,一库水来一库粮;育烟塘,换米粮;一块坡地全家养。”不久,云南省在巧家县金塘镇大洼村召开了水窖建设现场会。从此,孙廷文发明的小水窖如雨后春笋在云南及周边地区蔓延开来。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巧家水窖的成功推广,在解决农村水资源紧缺、保障群众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年9月,在全国人畜饮水工作会议上,推广了巧家县“小水窖”的经验。“小水窖”走向全国。孙廷文修建的那口小水窖被称为“中国第一窖”。孙廷文被喻为“水窖之父”;巧家县也被喻为“水窖之乡”。上个世纪末,云南省发展水窖45万个,成为山区农民脱贫和改善生存条件的基础设施。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多,环境的恶化,气候的变暖,水资源紧缺成了世界性的问题。尤其在世界干旱地区,水资源成了当地的“命脉”。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反贫困成果令世界瞩目。中国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对国际上的反贫困给予大力支持。其中,在援助非洲中共修建了多座水窖。小小水窖在世界反贫中大显身手。孙廷文的孙子孙华坤介绍说:“近十年来,云南出现大旱的年份比较频繁,小水窖在缺水地区的抗旱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巧家县的小水窖在昭通市是最多的,全县发展到5万多个,蓄水近00万方。如果没有这些小水窖,遭遇旱情,损失不堪设想。”孙廷文发明的小水窖改善了缺水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也成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孙华坤的哥哥孙华翔指着门前的菜地说:“有了小水窖,浇地也不用愁。我家的几亩菜地和10多亩烟草地都变成旱涝保收的水浇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遗憾地是,年春节后的一天,年逾古稀的“水窖之父”孙廷文走进自己建造的另一座“水窖”里,默默地走了,永远地走了。孙庭文为人类留下了一座“水窖”,创造了一个奇迹。为了纪念他,当地*府在他建造的第一座水窖前,立了一块碑,虽已斑驳陆离,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上面赫然的文字:中国第一窖此窖由巧家县金塘镇大洼村村民孙廷文于年动工,年完工,蓄水68方。经有关水利专家实地考证,认定为中国第一个水窖。

4.“总理工程”

年春天,巧家被称为“总理工程”的炉房水库全面供水。清冽洌的水奔流不息,流到了大洼村,也流到了“水窖之父”孙廷文的门前。人们终于盼到了清泉潺潺流的美好愿景。“总理工程”从何而来?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农产业的发展,巧家最干旱的南部山区缺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孙廷文发明的小“水窖”就显得力不从心了。据长江流域规划办的调查史料记载,在巧家县8个旱片中,金塘乡一片最为严重。巧家南部的以礼河区域呈现高峡深谷大切割地貌,水蒸发量超大,降雨量又太少。位于这一区域的蒙姑镇和金塘镇。年降水量只有毫米,但蒸发量却在毫米以上,整个地表处于焦枯状。巧家流行一种说法:“全国都下雨,云南不下;云南下雨,昭通不下;昭通下雨,巧家不下;巧家下雨,金塘、蒙姑不下;一旦金塘、蒙姑下雨,所有的旱情都解决了。”显然,巧家南部的金塘、蒙姑一带是干旱的重灾区。天不下雨,小小水窖只能干着急。巧家人决定在高海拔的南部山区建设集水水库,从根本上解决旱区的用水问题。“老水利”甘俊鸢回忆说:“当时我是勘探队长。我们进行了初步勘探,确定依托以礼河、莫落沟修建炉房水库。但工程大,投入大,苦于资金不足,也不知道这个水库什么时候能动工。”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巧家人已经做好了修建炉房水库的准备。“巧”就巧在巧家人做完了炉房水库的可行性报告,正苦于没有资金时,机遇眷顾了巧家人。上世纪90年代,我国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年,*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挺进。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同志到昭通调研,了解扶贫工作和经济发展情况。总理得知昭通严重干旱缺水,当场拍板,巧家炉房水库上马,中央财*大力支持。炉房水库位于巧家县炉房乡境内,座落在金沙江二级支流炉房河与鲁德河交汇处,是一座以农业灌溉为主,兼顾人蓄饮水、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扶贫水利工程。年5月,炉房水库向灌区全面供水。蒙姑、金塘、炉房三个乡数万百姓,终于圆了一个波光粼粼的世纪梦。“青岗坝,两头洼;雷在中间打,雨在两边下。”当年流传的这句顺口溜道出了青岗坝的百姓面对干旱缺雨的无奈。如今,青岗坝的顺口溜有了新版本:“青岗坝两头洼,天不下雨也不怕;一溪清水门前流,吃水浇地不用愁。”巧家人说,炉房水库从年开始施工到年竣工验收,是巧家水利从小水窖走向大水库的变迁……年5月,巧家人在炉房水库岸边修了一座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这样的碑文:炉房水库是年朱镕基总理视察昭通时确定兴建的昭通三件重点扶贫水利工程之一,它可解决炉房、蒙姑、金塘三乡1个村3.71万亩耕地灌溉和.万人的饮水困难。灌区分布在十年九旱、人民望水愁肠寸断的以礼河和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是国家特困县中的特困乡村。……炉房水库的建设,结束了灌区十年九旱的历史,促进了灌区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炉房水库工程还以优良的工程质量得到了省市部门的充分肯定,为巧家水利的发展赢得了许多难得的机遇,成为水利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炉房水库的建设,凝结着*中央、国务院对贫困山区人民的一片厚爱,被巧家人称为“总理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

5.上阵“父子兵”

说起巧家的水利,人们不会忘记水利战线“父子兵”——父亲何恩胜,儿子何其平。他们父子二人都是巧家水利工作的技术专家,他们从走上水利工作岗位那一刻,勤勤恳恳尽忠于水利事业,先后因公牺牲。他们父子用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和生命演奏了一曲最动听的“高山流水”。“几十年弹指而过,但每每想起父亲和哥哥,仿佛就在昨天。”何其洪时谈起他的父亲和哥哥,眼睛潮润了。年,巧家人把长海水库作为中型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开始筹建施工。年完工,由于长海水库属于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三边”工程,受资金、技术的影响,施工中出现了塌方。巧家人又在长海水库打响了一场排险的攻坚战。年,国家又下拨经费,解决长海水库渗水的险情问题。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起来了的何恩胜再次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队伍来到长海水库,继续负责组织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加固堤坝,排除漏水险情。“临近春节,工地放假,父亲让职工和施工人员都回家过年,他一个人坚持留下来看守工地。住在荒山野外一间很小的房子里。天寒地冻,工房里烧煤球取暖。父亲意外发生了煤气中*事故,最终也没有抢救过来。”何其洪深情地回忆说:“在我的印象中,他回来的时候,冬天戴着帽子,穿着“涤卡布”的蓝色中山装,脚上是一双解放鞋,也有我母亲做的布鞋,拎着一个帆布公文包或者其它什么。有时候我和哥哥见他的公文包很神秘感,总是好奇地就翻开看看。发现里面有笔记本、制图的量角器、圆规、尺子等计算工具和罗盘、海拔表等一些仪器。他回来从不闲着,白天帮着家里干活,有时候晚上还要点着煤油灯继续工作。“直到年,我们才随母亲从老家搬到了县城,结束了和父亲长期分居的家庭生活。生活在一起我们才知道,盼望全家团聚的日子只不过是一个梦想。父亲长年泡在水电、水库建设工地上,特别是他负责长海水库施工的那些年,那个地方是巧家最艰苦、最贫穷的地方,离县城又远,他很少回来,一家人仍是聚少离多。“年,我毕业后分配到县*府部门工作。随着年龄的增长,才逐渐了解父亲从事水利工作的艰辛和价值意义。“本来,父亲在55岁的时候可以退下来休息,他却放弃了,选择到水利一线继续工作。年,长海水库发生了大坝渗水险情,他主动要求组织工程技术人员上去排险,县领导同意了,说这个工程干下来你一定好好休息。“长海水库工地海拔多米,山高缺氧,冬季寒冷。在那里一干几年,很辛苦,很遭罪。家里人都劝过他别去了,辛苦了、操劳了一辈子,在家好好休息吧。大哥二哥都有小孩了,劝他在家带小孙子,怡享天伦之乐。他说不行,长海水库建设还没有完成,他预计还需要两三年,等把长海水库完成了再考虑退休的事。他执意要去。“想不到,父亲一去再也没有回来……何恩胜去世以后,县里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人们在挽联上写着:锲而不舍追寻生命之源 呕心沥血尽忠水利事业何其平继承父亲的事业,沿着他的足迹继续奋斗在水利战线上,同样把生命献给了巧家的水利事业。何其平出生于年。正是在父亲的影响下,年他报考了云南省水利水电学校,年毕业以后,分配到巧家县水务局工作。后来一直任水勘队副队长,并很快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水利工程师。父子两代人,就是怀着对水利事业的无比执着与热爱,为巧家的水利事业,为改变巧家贫困落后的山区面貌奉献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年,是巧家干部职工最为忙碌和劳累的一年。“8.03”地震后,大量水利工程需要恢复供水,包括加快推进小海子水库项目建设,有很多水利项目需要申报。何其平经常睡在办公室里,加班加点,他办公室的灯常常亮到深夜。1月日晚上,何其平用家里电脑给市水利部门联系,一直加班传送数据资料。他准备第二天去昭通报送相关的材料。大约夜里9点多钟,他突然感到一阵胸闷,心脏不适。此时,凶狠的病魔已经向他逼近。到了半夜1点左右,何其平又感到呼吸困难。医院,在医院门前突然倒在地上。医院全力抢救,也没醒来。何其平在巧家水利战线上奋斗了8年,把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水利事业。巧家人为“水”,付出了一代代人的青春,也付出了生命代价。所有这些都是为了换来一个最美的结局——一个不再焦渴的巧家,一个有水滋养的生命世界。

6.拿下小海子

在巧家脱贫攻坚战中,水利攻坚是决胜之战。工程量最大的终极决战是小海子水库。巧家人在水利攻坚战中能否跑赢,关键在于小海子战役能否如期取胜。所以,小海子水库工程事关决胜之局。“今年目标0万元,至今只投了万。到年底还有40多天,照这个进度,咋子个完成?!”杨永玲边说边扫视着会场,“还有,移民工作没有到位,发生阻工现象。”她的开场白一改往日轻松的口气,一下子严肃起来。往日清秀的面容也挂满了冷峻。年11月17日,在一座临时搭建的简易房里,巧家县小海子水库工程建设推进会正在进行。说是推进会,不过是官方的含蓄表达。谁都知道,这是一次督导会、督战会。从门里向外望去,是小海子繁忙的施工工地。修筑大坝的挖掘机、自卸装载车等各种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到处是机器的轰鸣声。“小海子”确实不大,它的面积相当于天安门广场的一半;但它又真的不小,在巧家县它是最大的水库。巧家还有几个称得上“海”的水库:位于巧家中部山区老店镇的大海水库,北部药山镇半箐山峰上的长海水库。其实,它们都是高山峡坡里的一片水洼子。巧家县域历来干旱缺水,老祖们把水洼子称作“海子”,足见巧家人对水的向往和崇拜了。巧家人崇拜水,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巧家人崇拜水,是因为巧家缺水。巧家人认定,要想拨掉穷根根,就得找水,引水。巧家人找水找了半个世纪。这回,找到了小海子。在小海子打坝蓄水,把水引到巧家最干旱的南部山区。小海子水库总指挥、副县长杨永玲对小海子了如指掌。她说,小海子水库是巧家县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完成后,可以灌溉5.6万亩面积干旱的土地,有效缓解巧家南部山区干旱缺水的现状。小海子水库的建设对巧家脱贫举足轻重。县委县*府列为水利建设的“一号工程”。尤其马树镇一部分库区村民的搬迁安置成为工程推进的焦点和难点,而分管移民搬迁的副镇长洪开聪为安置移民的事,大伤脑筋。见到洪开聪时,他刚给草皮地的十几户移民发展养殖业跑贷款回来。他苦笑着说:“这段时间,搬迁的群众有点不随心,就到工地上说事。我是跑断了腿、说破了嘴。打仗攻山头也没这么费劲。”洪开聪是马树村人。年入伍就到牢山前线驻防,在部队立功、入*。退伍后第三年当选村支书,年考选为副镇长,分管库区移民工作。他说:“高度紧张。相当于又上了前线。我们天天打‘水仗’。”“这几年,我和洪副镇长一起摆平了不少移民搬迁的麻烦事。”小海子工程管理局总工周绍兴在一旁笑着说,“群众脱了贫,干部脱层皮。我们已经脱了好几层皮了。”洪开聪又开心地说,他今天很运气好,为十几位移民发展生产办的贴息贷款批下来了。移民很高兴,他终于了了一个心思。他说,这块工作,可以向杨永玲副县长交差了。多年来,巧家县历届县委、县*府坚持不懈地实施“交通水利立县”战略。尤其近几年的脱贫攻坚,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多元化兴办水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了长足进步,取得了“一年一提升,五年一跨越”的成效。巧家小海子水库工程,是国家扶贫资金投资建设的脱贫水利工程。所以,国家发改委对小海子水库的建设提出了“年全面完成小海子水库工程建设任务、崇溪分干渠两年内全部完工”的时间节点。小海子水库工程刻不容缓。“不是我和大家过不去。必须保证小海子水库如期蓄水供水。我把丑话说在前头,谁拖了后腿儿,对不起!拿乌纱帽来见。”这天的推进会,杨永玲一点也不含糊。小海子水库工程推进会之后,各路兵马协调一致,精神提振。一场脱贫攻坚的水利大决战再掀高潮。当下,巧家县紧盯小海子水库年1月10日下闸蓄水的目标,翘首期盼水库供水的日子……那时,清泉涓涓流万家,山溪潺潺好种田。水是生命鲜活的理由。正是因为水的贫乏,山川变得焦渴,生命变得枯萎,生活变得困顿。经过艰苦奋战,小海子水库如期下阐蓄水。巧家人打了多年的“水仗”,终于把“水贫”的难题攻克了。县长陆颖欣慰地说:“巧家脱贫攻坚的得意之笔:其一是交通;其二就是水利。”年初,巧家又在县“两会”上发布了水利建设的成绩单:年以来,全县水利建设投下了14亿多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项目多件。其中,在建水库4座,新修渠道千米,修复光伏太阳能提水站1座,实施饮水管网建设近6件、水窖多个。有效解决了近1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引荞工程、炉房水库、大海水库、小海子水库、孔家营水库、小空山和洗羊塘水库以及建设堰、和平堰、蒙姑堰等水利工程为骨架,以沟渠管网为脉络,以小水窖为补充的覆盖全县的水利网络和设施。巧家的“水仗”战果赫赫,不仅解决了群众饮水的困难,也使大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水浇地。巧家人让每一个生命都有了鲜活的滋养。如今,江峡山川变美了,巧家人也变得水灵了。10多年前,一位当地诗人曾以“这无法游泳的海,只能以驼铃解渴,每一粒沙都是渴死的水”悲情描述乌蒙山区的贫困景况。今天,诗人可尽情抒怀,重写生机盎然的新篇章了!

7.决战乌蒙

尽管成就骄人,巧家人不敢怠慢!巧家依然面临着能否在年赢得决胜的大考。能否成功“闯关”,决定着昭通市能否如期脱贫“收官”。“昭通市和怒江州、迪庆藏区分别位于云南省的东西‘两翼’,是‘坚中之坚’、硬中之硬’。只要拿下‘两翼’,云南脱贫才能稳操胜券;云南的发展就可鼓翼腾飞。”在云南省扶贫办,副主任陈国宝站在指挥部一幅地图前这样说。昭通市位于乌蒙山区,96.4%的国土面积是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占30%,5度以上陡坡耕地占35.6%;气候寒冷、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广种薄收,被称为“十县有九贫、无灾不成年、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的苦贫之地。“昭通市11个区县中有10个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其中7个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一半,扶贫开发任务重、难度大。”陈国宝又指着另一幅全省“扶贫攻坚态势图(表)”说,“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里的扶贫工作高度重视,到昭通视察时,作了重要指示。”谈到巧家的脱贫攻坚,陈国宝说:“年,全省有33个县集中脱贫摘帽。”他拿起一支红笔,在其中“巧家”一栏后面,重重地勾出一个“V”字。然后说:“这是巧家,今年脱贫出列。”“怎样看待巧家的脱贫攻坚?”“巧家县沟壑纵横,石漠化严重,干旱缺水,生态脆弱。60多万人口,甚至相当于西部的一个州的,是全省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脱贫工作量很大。”陈国宝加重了语气,“白鹤滩水电站正在建设中,与水电移民工作叠加跟进,情况特殊。关乎全局,不能掉以轻心。包括整个昭通市,省里一直盯得很紧。”年月1日,这是春节后第一天上班。人们的心景仍然沉浸在节日的轻松里,而云南省的决策层立刻摆出了新年决战的攻势——省委省*府在昆明专题召开“昭通市脱贫攻坚推进会”。昭通,足见其重!这一不同寻常的举动,一下子绷紧了昭通市的中枢神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高度来对待昭通市脱贫攻坚工作,以对*、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拿出决战决胜的精神状态,齐心协力、共同发力,举全省之力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省委书记陈豪的讲话阐明了省委对脱贫攻坚的高度站位,和对昭通脱贫攻坚的坚定决心。他还强调说:“要切实加强组织保障,聚焦聚力,坚决打赢打好昭通市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昭通人一直在努力着。几年来,昭通市各级*委、*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府工作要求,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努力拼搏,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但昭通的各级*员干部清醒地认识到,昭通面临的任务之重,难度之艰,不容丝毫懈怠。省长阮成发在主持会议时又特别强调,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高度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这不仅是工作要求,也是工作原则,更是*治纪律;既不能降低标准,也不能留出任何弹性和缝隙,更不能打任何折扣、搞悬浮。要严格按照标准对脱贫攻坚方案进行全面清理,逐条细化优化;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省委省*府的非常之举,奏响了云南围攻贫困“堡垒”的“东进”序曲。昭通市干部群众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在乌蒙山腹地展开了一场全民参与、攻城拔寨的脱贫攻坚大会战。巧家县立刻调动各路兵马,尽锐出征,处处都是战场,每天都是一场战斗。县里成立了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担任“总督查”的脱贫攻坚督查组,挂牌作战,向一个个贫困“保垒”发起最后的冲击。在江峡山川续写新篇章!

8.金沙明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越要有一鼓作气的决心。”巧家的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阶段,面对的是坚中之坚、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全县上下必须坚定*治定力,做到牢记嘱托、紧盯目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巧家的干部群众铆足劲,层层找短板、补弱项,逐一落实扶贫项目和指标,清理台账。先后投入资金.6亿多元,完成了13户农村电网和60个自然村动力电改造项目,个贫困村全部升级为10千伏动力电。全县村委会、小学校、卫生室已经全部实现通信网络信号、广播电视信号和宽带全覆盖。乡村“电、网、医、教育”等一批基础设施“硬核”项目全面提升,不仅为脱贫加速,也为下一步的“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铸造“硬底盘”。与此同时,巧家5万水电移民大搬迁全面上线,另一场大战拉开大幕。令巧家人激情燃烧的是,01年5月,白鹤滩水电站下闸之后,呈现出高峡平湖、绿水青山的壮观景致。巧家将实现一个脱胎换骨的大变化。白鹤滩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骨干工程和新时期能源战略的重点项目。电站建成后,对我国调整能源结构、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清洁能源基地、提升流域防洪减灾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云南省来说,进一步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助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仅作用巨大,且有十分广阔的前景。云南省委省*府高度重视白鹤滩水电站工程。年5月5日,省委书记陈豪与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宗国英和省委常委、秘书长刘慧晏专程来到巧家县调研。连续两天的行程,陈豪率调硏组沿着崎岖山路走进白鹤滩镇水塘村,察看搬迁安置点建设情况;走访村民小组,看望贫困群众,和村民、扶贫队员、移民干部围坐在一起,膝促交流,详细了解精准脱贫带来的变化和水电移民搬迁存在的难点。在座谈会上,陈豪听了大家的发言后,特别要求,巧家正处在一个特殊时期,面临的任务异常艰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战略思想,处理好水电站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生态修复三位一体,“推动白鹤滩水电站成为新时代的绿色工程典范,把库区安置区建设成为水清地绿天蓝的绿色生态廊道。”白鹤滩水电站主体工程于年8月动工建设,01年5月下闸蓄水,7月1日首批机组投产发电。电站水库面积16.49平方公里,淹没区涉及到巧家县白鹤滩、大寨、蒙姑、金塘、崇溪5个镇3个村(社区),68家企事业单位;金塘镇整体迁建。搬迁安置移民约4.8万人,生产安置移民约5.万人。移民全部在县内安置,主要分布在“一城三镇”7个安置区。“水电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历来是‘天下第一难事’,与扶贫搬迁有本质区别。”巧家县水电移民服务中心主任许瀛江说,“我们按照省市下达的移民搬迁工作任务及目标要求,在三峡集团公司、移民综合设计、移民综合监理等各方的配合下,开展实物指标调查、移民安置规划、移民人口界定、安置协议签订、移民工程建设等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策性强。为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市里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选派了一批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熟悉*策的干部到巧家挂职,全县所有干部职工挂钩包保到户,深入一线开展工作。”许瀛江又拿出移民工程项目建设流程图说:“你看,移民工作千头万绪。我们必须倒排工期,倒逼进度、优化施工组织,加速推进各项工程建设,一点都不能放松,确保按目标要求完成移民搬迁任务,确保电站如期下闸蓄水。”早在年10月31日,省委省*府召开的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移民工作专题会议上,陈豪就提出了:“抓住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移民搬迁安置的重大发展机遇,打造巧家县特色旅游城市”。滇北旅游一直是云南的短腿,云南省决策们早有突破滇北的运筹,并看好金沙江四级电站相继建成后,高峡平湖,梯次相映,组合开发沿江风景带的预期。巧家有许多独特风景吸引游者,开始升温。其中有“两大河流、两大草原和四大高山、四大梁子”之说。“两大河流”自然是指金沙江和牛栏江了。“两大草原”是大岩洞草原和赖石山草原。这两大草原蓝天白云、绿树红花、茑飞草长,与野生鸟群相映成趣;灵动而旷远,热烈而奔放,已是旅游者乐此不疲的目的地。“四大高山”是大药山、赖石山、堂琅山、睡美人山;“四大梁子”是大岩洞梁子、大白路梁子、将*树梁子以及台闸梁子。它们都属于大药山山脉和乌蒙山系,有的地处“两江”之畔。这些风景多是江峡雄奇,云海茫茫,霞光万丈,层林尽染,花海辽阔,巍巍壮观;这些地域立体气候特点十分明显,就像当地老百姓说的:“山上飘雪花,山下开桃花;一山有四季,一天看冬夏。”一年四季不断变幻着迷人的身姿与着装调。位于马树镇的千亩湿地风光旖旎,更是游者的最爱。春夏之季,海草繁茂,鱼儿翻飞,千亩蓝莓飘香,形成一幅幅美不胜收的山水画;秋冬时节,悄然进入野生鸟群的观赏季。蓝天白云下,皑皑冰雪上,沼泽野草间,一群群黑颈鹤或翱翔飞舞,或啁啾传情,或嬉戏追逐……萌态尽显。年,巧家县马树湿地跻身于云南省“省级重要湿地”保护名录,和大海子沼泽、孔家营水库及马树河,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栖息地。消息发布,倏然间变身为“网红”,社会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度书写巧家脱贫攻坚王鸿鹏长篇报告文学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