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八里岔乡地名典故
TUhjnbcbe - 2021/5/23 17:12:00
八里岔乡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县城南部。人口5万余人,总面积.2平方千米。交通便利、省道(息寨公路)南北穿境,南距息县火车站8.7公里,北距县城18公里。南邻曹*林乡、光山县孙铁铺镇;西隔竹竿河、罗山县的竹竿镇相望;东北淮河支流,东与关店乡毗连;北与濮管区的尹山、冯洼村相连。八里岔东北部的大脉山开采出来矿石主要用来烧石灰和水泥的原料。八里岔乡:因该地东距*庄村、东北距任店集、南距曹*林街、西南距梅寨村、西北距李堂集、北至“铁门坎”均为八华里,又处四方交通的交岔口,故名八里岔。年,属光山县神山里。年属光山县任店联保区。年属光山县任安乡第七保。年成立八里岔中心乡,属光山县曹*林区。年划归息县,设乡属任店区。年8月成立八里岔人民公社。年12月人民公社改乡。年息县人民*府在李堂乡境内设中渡店办事处,下辖中渡店、尹山、冯洼3个行*村。年撤销中渡店办事处,设立息县地质矿产管理局。年撤销息县地质矿产管理局,设立息县濮公山管理区。年12月,原李堂乡并入八里岔乡。下辖中渡店、八里岔、郑乡、周庄、*庄、付寨、张山头、任店、张岗、叶店、冯乡、伍底下、李堂、七里岗、莲花、李庄、小围孜、汪店、梅寨、陈大洼、景美店、尹山、冯洼22个村。尹山村:过去一个千户候名叫尹胡九,葬在山上,又因尹氏人家在山上居住,故名尹山。后分为大、小尹山。郑乡村:清初,郑氏从湖北麻城迁此定居,故名郑乡。冯乡村:明初,由江西冯氏迁此定居,原名冯家堂,后改称冯家乡,解放后更名冯乡。伍底下村:清初,“伍”氏迁此建庄居住,因村庄位于道路东侧的大下坎处,地势底洼,与北侧紧邻的周小庄海拨落差在20米以上,直如在其底下一般,故名伍底下。周庄村:周氏最早迁此居住,故名周庄。*庄村:明洪武二年,由陕西凤翔府颖常县迁来*氏兄弟三人,在荒坡上建房定居,故名*庄。付寨村:清初,江西傅其明迁此居住建庄,民国四年,为防匪盗,在庄四周筑寨打埂,故名付寨。张山头村:明初,江西张科兄弟二人迁此,在淮河南岸山坡上建庄,故名张山头。任店村:明太祖时,山西任能、任凤二兄弟来此落户建房垦荒,因居淮河故道南岸,常有船排通航,村北设有码头,遂在居所开店设铺。取名任家店,后逐渐发展为小集镇,清末简称任店。张岗村:清末,湖北张氏兄弟三人迁此居住,因地势较高,坐落于山岭上,而得名张岗。叶店村:明初,有一户叶姓人家在此定居建庄,因存在建在高岗上,故名叶岗。后逢集设店,更名为叶店。景美店村:清中后期,该地有兄弟二人比较有钱,时值播秧季节,两人却只顾*博。几天后天降大雨,兄弟二人因*博顾不上堵水,水田里的水全流走了,秧苗插不上,只好种抗旱作物。没想到后来赶上百日大旱,别家的水稻都因无水旱死了,兄弟二人的抗旱作物却收成不错。又因*博赢了钱,第二年春荒,二人卖粮买地,赚了不少钱,成了当地有名的财主。因耕地增多,请了很多长工,自成一庄。因每天都要下地干活,很忙,故取名“景忙店”。因靠近淮河,晚上月光映的此地明亮,又称“景明店”。清末,庄子的人在京城和外地经商做官的人多了,来往书信地址混乱,后有一在外做官的人做主,把村庄定为“景美店”。梅寨村:清末,该地离集市较远,几条土路从此经过,后有几户人家搬迁此地,开店供人歇脚打尖。后经发展成庄,为防盗匪,“梅”姓人氏召集庄民挖沟修寨,故名梅寨。汪店村:明朝时期,“汪”姓人家的最早在此居住,并开有饭店,经过发展,成庄,故取名汪店。七里岗村:因此村中心位置离李堂公社、莲花村、中渡店、任大庄各约有七里,中心位置又高,是个岗坡,故名七里岗。陈大洼村:明末清初,由江西德安陈氏三兄弟迁入此地定居,分居在陈上洼和陈下洼两地,因陈氏家族人口较多,逐渐壮大,把陈上洼和陈下洼合称为陈大洼。小围孜村:原名沟店堡。清末,几户人家在此居住,庄前有四条道路经过,路旁开有茶棚、饭店。经过发展人口增多,自成一庄,为防盗匪,挖深沟,修高寨,像个碉堡,故得名沟店堡,后众人说叫沟店堡不吉利,逐更名小围孜。李庄村:原是农科站,农科站撤消划村时,此地最中心的村庄叫李庄村,故以李庄命名。李堂村:李堂,原名“徐塘”。明末清初,湖北麻城“李”氏迁此居住,并建有一座李家祠堂,故称此村庄为李堂,又称李塘。莲花村:以前村里池塘里种的莲花比较多,故命名莲花。八里岔街村:因该地东至六里庄、东北到任店、东南距付店、南离曹*林、西南至梅寨、西北至李塘、北到铁门坎七个店集均为八华里,其又处在通往这些集店的岔路口上,故名为八里岔。洪洼村:因地处沿河低洼地带,经常遭受洪水,“洪”姓人家最早在此建庄,故称洪洼。中渡店村:因地处青龙寺、黑龙潭两渡中间,故名中渡店。您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八里岔乡地名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