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威宁回族村寨地理风物记
TUhjnbcbe - 2021/7/3 13:22:00
石家庄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328/7004389.html


  按语:本系列文章于年4月前后分七个部分发载于中穆网,后各种媒体多有转载,今集移于此,略有修改和补充,作资料保存之用。

一、杨湾桥


  杨湾桥:旧名杨旺桥,位于威宁县城西15公里处,海拔米,清朝属全化里,民国时期属双潮乡,年前属小海区,现分属双龙乡和草海镇,是双龙乡*府所在地。年平均气温10.6℃。年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日照率为41.2%。适宜多种植物生长。主产玉米、洋芋、小麦、大豆、苦荞、油菜、半夏、大白菜等。
  境内有三条流河,一条名响水河,长约4公里,发源于托着,发源处形成一自然小瀑布,高约5米,流量约0.7立方米/秒;另一条叫白石岩河,长约2公里,发源于白石岩,流量约0.5立方米/秒。响水河与白石岩河于呆步桥交汇后流入杨湾桥水库。再一条河叫双龙河,长约5公里,发源于白岩箐山林中,流量约0.3立方米/秒。因于双龙桥处与另一龙潭汇合后有二龙奔潭之势,故名双龙河,河水流入杨湾桥水库。杨湾桥水库,水域面积5平方公里,是威宁县城及小海镇、双龙等乡镇生活用水供应应源。
  杨湾桥范围面积约45平方公里,主要的回族村寨有松林头、小山营、马家屯、所家院子、沟边、江林、莲花、碗单、聋关山、老屋头、清水沟等,约有回族余户,余人,杨湾桥是贵州及滇东北26姓回族的发源地,有26姓回族的祖坟山同在杨湾桥一带。威宁、昭通、鲁甸、宣威、会泽、曲靖、水城、六枝等地的马家屯马、松林马、刘、所、孔、卯、丁等的祖陵都在该地,陵园碑贴文化遗产较多。咸同年间回族曾经在此构筑据点抵抗官兵,扎营遗址尚存。
  该地回族性格强悍,部分人争强好胜,上世纪末期治安状况不太好。不过此地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缺吃少穿者少,大部分人都能识字。相当部分回族男子会吸烟喝酒,教门风气有待转换。
  该地清真寺也比较多,最早的是建于明朝时期的杨旺桥清真寺和马家屯清真寺。新建的有如海清真寺(莲花)、双河清真寺(江林)、映海清真寺(沟边)、老屋头清真寺、清水沟清真寺。

二、西凉山


  西凉山:位于威宁县中部,草海南面,距县城30公里,与威宁县城隔草海相望,东西逶迤延绵20余公里,头接马摆,尾连牛街,总面积近个平方公里。
  境内有贵州第三高峰陆家大营,海拔高度.7米。西凉山地形为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平均海拔为米左右,由于海拨高、气候冷凉,故有凉山之称。四季不太明显,晴天紫外线强,春季风沙大。年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年日照率41%,元月均温为0.3℃,七月均温16.2℃,年温差小,日温差大。有耕地面积20多亩,因长年气温偏低,农作物产量不高。主产洋芋、荞麦、燕麦、兰花籽等。西凉山荒岭草坡较多,占总面积的52%,适宜于发展草地畜牧业,是畜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之一。
  西凉山内的主要回族村寨有王半山、小枧槽、对门、洼子头、玛撒驿、高枧槽、陡半坡、凉山顶、董家沟、波泥沟、牧场、铁厂、水坪子、夹马石、桂家营等,约有回族余户,余人。
  西凉山内的玛撒驿,在明清时期比较繁荣,为古驿道驿所所在地,回族在此居住的时间长,人口多,有建于明代的清真寺一座------玛撒驿清真寺,另有建于清代中期的高枧槽清真寺、波泥沟清真寺和夹马石清真寺。现代建的还有凉山顶清真寺、董家沟清真寺、牧场清真寺、箐外头清真寺、烂箐清真寺、陡坡清真寺、半坡清真寺、王半山清真寺、洼子头清真寺、桂家营清真寺等
  西凉山回族,经济低子溥弱,文化有欠发展。但传统的木缸腌酸菜、手搓荞面汤、荞凉粉、火烤燕麦粑、火焐苦荞粑为威宁一绝。
  西凉山回族妇女心地善良,手巧无比,她们工于刺绣,花围腰、花裤带、花鞋子做工精美,十分好看。还擅长做小吃,如撒苦荞花粑粑,能撒得又薄又脆又好看,做燕麦粑做得如小团簸那么大,清、香、脆、甜,十分可口;凉山回族妇女大多能一次搓两股荞面汤,可谓手工一绝。西凉山回族男子则纯朴厚道,勤俭温和,吃苦耐劳。他们在劳动之余,为消除疲劳创造了丰富的“山歌文化”。这些山歌不但为他们抒发了感情,解除了疲劳,同时还有很高的民俗和文化价值,唱起来粗旷豪放,别具风味。这里随意抄几首供欣赏:

妹的门前一颗槐,手扒槐花望郎来;大(平声)妈问我望哪样,我望我的槐花几时开。隔山看见小瓦房,三颗柱子九重堂;高房大屋逗(招惹)燕子,小妹好看逗小郎.郎要走来妹要留,没有礼物心发愁;送哥一根花裤带,系在腰间想心头。

妹在山上割燕麦,哥在山下吹木叶;听见哥的木叶响,手提镰刀懒割麦。

三、稻田坝

稻田坝:又称顺田坝。明清时期属广化里,1991年前属中水区,现属中水镇,距威宁县城公里,距昭通22公里。面积约9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2.7℃,元月均温3.1℃,七月平均气温21℃。年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日照率59%,主产稻谷、玉米、豆类,烤烟、苹果、*梨、辣椒、西瓜、蜡虫、生姜、各类蔬菜和各类经济作物,物产丰富,种类繁多。春天的稻田坝,桃花李花杏花梨花苹果花竟相绽放,争奇斗艳,炊烟袅袅,鸟语花香,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稻田坝有前河、中河、后河、徐家河四条河穿坝子而过,在下甸子汇合后到玉龙注入牛栏江。四周多山,中间为盆地,四周可视山峰有麻窝山、海剐山、凉风台、大黑山等。明清时期是威宁稻谷主要供应地,多稻田,故名稻田坝。田土肥沃,人杰地灵,为威宁西北之宝地。稻田坝主要回族村寨有雨多落、河沟头、韩家后头、下甸子、老院子、新院子、上寨、所家天井、后河、吊脚楼、枧槽沟、红营盘、冶家坡上、杨寨、后寨、张家河沟、包包营、石板河、阮家院子等,约有回族4余户,20余人,稻田坝回族人口较为密集,老院子、新院子、上寨统称马家院子,仅下坝马姓就有一千多户,远眺如城。稻田坝在清时期住得有*队,设有稻田汛,是威宁往昭通的驿道经过之地,雍正八年威宁黑寡判乱,哈元生就是从安笼经响水到稻田坝,从稻田坝起兵平定判乱的。回族也应是这一时期迁入稻田坝居住,稻田坝最古老的老院子清真寺就是雍正八年建造的,之外还有新院子清真寺、韩家后头清真寺、雨多落清真寺、河沟头清真寺、石板河清真寺、后河清真寺、高坎子清真寺、吊脚楼清真寺、后寨清真寺、包包营清真寺等。稻田坝有汉墓群,占地3万多平方米,、年出土了五胡铜戈、牛头型铜带钩、鲵鱼型铜带钩等一批铜、铁、陶、玉器、石器文物多件,根据出土推断,中水汉墓墓当在西汉中期至东汉初年,其墓葬族属为西南夷地区夜郎旁小夷的文化遗存,是研究古夜郎文化的宝贵资料。其中弘光私龟铜纽印,证明了西汉中期以来,汉族官吏来往于此地的人员较多。--年在公鸡山的考古发掘被列为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稻田坝有一牌坊,在水果梁子尾部的牌坊街上,为大官寨土目家所建,传说上面刻有上百件图案,雕工精美,曾有威宁第一坊之称,该坊毁于文革中。另有姑娘坟一座,前有牌坊,亦为大官寨土目家所建,该坊也于文革中被毁,现仅存百余件断垣残壁。境内还有一地名叫仙水井,即过去的仙水公社,地名来源为在仙水半山腰流出一股清泉,明朝年间有人打一个铁龙头安在出水处,清泉从龙嘴里淌出,来往行人在此歇脚饮水,因水质较为清甜可口,故名仙水。

稻田坝回族善于经商,过去贩运水果、白蜡早到四川、湖广。现在,经济相对差一点的回族到处经营食品和小吃,实力雄厚的在外面做采掘、制造和流通生意,经商致富者较多。稻田坝教育文化较为发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近30年里,通过国民教育考取各级各类中专以上学校的回族学生近千人,其中研究生以上的近十人,为威宁各回族村寨之冠。

四、哈喇河

哈喇河:位于威宁城西南部,清时期属性化里,年前属观风海区,现在是哈喇河乡,距县城50公里,最低海拔米,面积约平方公里,属河谷地带,因境内的哈剌河而得名。哈喇河,发源于西凉山尾部的双龙洞,河流全长近30公里,河面宽度15米左右,流经布朵河后归入牛栏江,为牛栏江一级支流。哈喇河小区气候较好,年平均气温12.0℃,元月均温3.4℃,七月均温度计28.9℃;年降雨量为毫米,日照率41.6%,无霜期天。主产稻谷,玉米、豆类、小麦、土豆、辣椒、藩茄、*梨、苹果,还有各类水果、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春天的哈喇河,沿河两岸梨花漂香,各类花木竟相争艳,春色满目,风景秀丽。鸡鸣狗吠牧童炊烟,小桥流水河道蜿蜒,简直就是一幅人间仙境。哈喇河*梨,个大汁浓,曾远销贵阳、四川、云南等地,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被评为全国八大名梨之一。哈喇河回族制作的干梨丝,脆甜可口,是果脯中的珍品。哈喇河主要的回族寨子有马勃、天井、马街、小海、干河沟、河边、拉多、背阴坡、谢家院子、岔河、双河、杨家坡、王家沟、发沙、梨园、马鞍、小米行、后山、团箐、半坡、箐口等。约有回民余户,10余人。哈喇河回族历来有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传统,清朝灭回时期和国民*统治时期,这一带的耗子岩洞是回族集中抗击清兵的主要据点之一。耗子岩洞距马勃约7公里,分上、中、下三层,里面有伏流和暗河,上下相连,洞中套洞,地势险要;洞中钟乳林立,千奇百怪,蔚为奇观,是哈喇河沿岸的重要景观之一。哈喇河历史上伊斯兰文化较为发达,威宁第一所现代教育模式的回民小学-----马勃小学,就诞生于这里,是由马正聪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创办的。这里始建于清代的清真寺有小米行清真寺、岔河清真寺和干河沟清真寺。后来陆续修建的有马勃清真寺、小海清真寺、谢家院子清真寺、箐岩清真寺、背阴坡清真寺、拉多清真寺、发沙清真寺、梨园清真寺、马鞍清真寺、半山清真寺等。哈喇河人杰地灵,哺育了很多回族知名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马昆。马昆,年生,回族,小名谢银山,原名马树堂,谢家院子人,14岁参加反清起义,辛该革命后,历任国民*排长、连长、营长、旅长、少将师长和中将参议,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年率部起义,历任威宁县县长、贵州省人民*府参事等职。年2月在贵阳去世。

五、女儿姑

女儿姑:女和儿皆念平声,俗称女儿姑坪子,清时期属于全化里,民国时期属果哈乡,年前属观风海区,现在属秀水乡。距威宁县城46公里,面积约6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1℃,元月均温2.4℃,七月均温度计25.9℃;年降雨量为毫米,日照率43.6%,无霜期天。平均海拔米。女儿姑离得胜坡约10公里,得胜坡有哈元生平定威宁叛乱后勒刻的得胜碑。这里的大部分回族是随哈元生平乱后定居于此的。女儿姑主要回族寨子有清水塘、摆布戛、海革地、白刀卡、晏家营、秀水海、阿莫冲子、前营、茶园、大火石、龙山、苏莫租戛等。有回族余户,余人。女儿姑四面多山,中间为谷地,一条小河将谷地一分为二,小河流到谷地东南面的死马岩前进入落水洞后流入暗河。这里坝子主产玉米、大豆和烤烟,山地产洋芋、苦荞、燕麦、云豆、兰花籽等,洋芋和烤烟是这里的主导农产品。这里有一地名叫岩洞门前,有一对飞来石,状若蛤蟆,当地人称之为干爹干妈石。传说是从云南飞来填堵岩洞山上的两个岩洞的,飞到离岩洞约米时因鸡鸣而坠落在岩前。经常受到当地人(主要是汉族)的祭祀,香火很旺。一些人还把子女拜寄给这两个石头做儿女,石名亦因此而来。女儿姑建成较早的清真寺是摆布戛清真寺,大约建于清乾隆时期。近现代建的有海革地清真寺、中心清真寺、高峰清真寺、东街清真寺、清水清真寺、坚山清真寺、四货头清真寺、包谷地清真寺、沙子地清真寺、秀水海清真寺、大火石清真寺等。女儿姑教门相对疏驰,吃烟喝酒的人数较多,风气有待纠正和提升。女儿姑回族憨厚朴实,待人热情,但历史上文化相对落后,特别是解放以前,回族几乎不识字。解放后教育文化发展较快,特别是近10年,通过国民教育考取中专以上学校的学生近人,是回族村寨中较突出的之一。

六、果化

果化:又称果河洼,清时期属于广化里,民国时期属果哈乡,年前属观风海区,现属观风海镇。距威宁县城62公里,面积约30平方公里,年平均气温10℃,元月均温2.2℃,七月均温度计25.5℃;年降雨量为毫米,日照率41.2%,无霜期天。平均海拔米。果化在古驿道沙子塘和迤那塘中段的通道上,距得胜汛约6公里。回族大概于清雍乾和咸同年间从威宁等地移居于此,主要寨子有勺口、前进、前河、开丰、平原、平河、明星、破沟、水塘、鸭子塘、岩脚、化封、化坪、石桥、炉房、向前等。有回族0余户,余人。果化为一片洼地,呈带状形,东西是山,南北是缓坡丘陵,东面的沙子坡是全县森林覆盖最好的地段之一。主产玉米、洋芋、云豆、荞麦等,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果化回族民风朴实,吃苦耐劳,普遍经济状况较好,绝大部分人家有车辆。过去这里的已婚妇女头包喜鹊花包头,衣服为大襟右布扣;男性为短衫大裤脚,服饰很有特色,现在已有所改变。这里教门情况一般,部分人受环境影响喝酒肇事,风气需要引导和矫正。这里的鸭子塘清真寺建于清朝晚期,后建的有果化清真寺、水塘清真寺、向前清真寺、破沟清真寺、七星清真寺、明星清真寺、平河清真寺、开丰清真寺、勺口清真寺等。从果化往西走三公里是野马海,野马海有回族近200户,约1000人。这里有两座清真寺,既野马海清真寺和合兴清真寺,合兴清真寺在迤那街上,为上世纪九十年代所建,迤那既古驿道驿所迤那塘所在地。野马海清真寺,古称梨柴口子清真寺,建于清雍乾时期,是当地最古的清真寺。野马海是乌撒马的产地,乌撒马为明清时期专为皇家饲养的贡马,非常珍贵和有名,是南方有名的战马之一。

 

附:

总镇哈公平蛮碑记


  天生一代伟人,必树一代鸿业,非偶然也。乌蒙雄居于西服,负固非一日矣。雍正二年,今提宪总统哈公方莅威宁中营为游戎,下车日,即慨然有剿灭凶顽之志。
  五年乌蒙叛,少保鄂公夙知公智勇,俾公讨之,克日进发。乌蒙逆贼不自知为釜底游*,乃敢逆我兵于凤凰山。公与战,贼溃走后居大关,公单骑破其屯,贼转走匿,公连破追之。阅月,擒获土酋禄万钟及诸逆*。凯闻,皇帝嘉悦,擢公寻沾营参府。
  六年,土酋米贴又叛[即今云南永善县。],害我副将郭寿域。少保鄂公复檄公援之。贼闻公至之,据门坎屯。公与十八骑破之,旬日而擒首恶。凯闻,晋安笼总兵。
  八年,遗逆禄万福纠众复叛,攻陷乌蒙府及大关营、永善县,杀伤文武官自总兵刘公以下数十员[刘公:指乌蒙镇总兵刘起元],城中兵民屠戮殆尽。时公陈请陛见,方治装北上,而警告至矣,少保鄂公知非公不克胜任,因飞檄留公,总统滇黔蜀三省大兵讨之。
  十月,*次得胜坡,叛目黑夸,阿底营长也,骁勇为诸彝冠,伪为从我*装状来迎公,公不意其叛,方止马与语,忽运矛刺公,公引弓射之,应弦而倒。时我*未集,所统兵未满五百,而彝以数万计,围公三匝,滇黔震动,威宣(威宁和宣威)一带居民惊惶莫措,公独从容镇静,略无惧色,惟坚壁,时出疑兵,贼终不敢逼。
  十一月,我*大集,公方陈兵,贼望之不战而溃。公驰逐,斩首无数,贼遂走匿。公散兵捕缉,阅月悉平,吁!乌蛮三叛而公三平之,公之功亦伟矣哉!然是役也,人知汗马之劳,战胜攻取之略,而不知其功在寰区;知安边之绩,除凶伐暴之勋,而不知其泽流奕冀。益得胜坡决战之日,群彝侧目,向非我公一战而胜之,则滇黔震动,西南之忧未已,将复有骠信之事,蜀楚广越其不获宁处矣哉!此公之功在寰区者也。且此邦居民世苦凶彝之害,公一旦而清之,不惟见在生灵身沾活命之德,抑且子孙世世永享乐利之休。此公之泽流奕冀者也。
  所谓一代伟人,必树一代鸿业,不信然欤?爰述颠末镌之于石,非敢曰以报公也,抑使我辈后世子孙读之,知吾侪之保有室庐,获生聚于斯,皆公之赐云。

七、下坝

下坝:位于威宁县城西面的城乡结合部,距城中心约2公里,清时期属全化里,民国时期属羊街乡,年前属城关区,现属草海镇。年平均气温10.7℃,元月均温1.0℃,七月均温17.9℃,降雨量为毫米,无霜期天,日照率40%,主产玉米、洋芋,豆类、荞麦、大白菜等。下坝有下坝马姓、张姓、菜家地马姓和撒姓祖陵、下坝马氏牌坊遗址、苏姓回族入威始祖坟茔等人文景观。四川凉山彝族阿鲁马支系也是源于威宁下坝马姓回族。下坝是回族进入威宁最早居住的地方之一,有下坝和大洼塘两个回族院子,面积约10平方公里,有余户,余人。内昆铁路横穿下坝而过,威宁火车客运站草海站就座落在这里,区位优越,热闹繁华。下坝回族人家集农牧业、工商业为一体,以牛羊、鸡鸭和早熟玉、瓜类、豆类和蔬菜供应城镇,利润可观。下坝有清真寺两座,即下坝清真寺和大洼塘清真寺。下坝清真寺建于明朝时期,是威宁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有刘毛二、虎云彪等题增的扁牌文物。大洼塘清真寺建于年。下坝境内有地名叫干海子,里面的水长年不干,有十来斤重的自生草鱼,肉质鲜嫩,是待客的上佳海鲜菜类。干海子旁有一石壁,上有李文龙和田雯题字,李书为:水似湘波;田书为:山如赤壁。还有一地名叫双霞洞,传说明朝皇帝朱允炆被永乐帝朱棣推翻后逃出宫廷到南方隐居,化名“乐隐秀才”。他观山玩水到过威宁,传授了很多知识和技术给这里的底层民众,深受爱戴。乐隐秀才在双霞洞居住过,里面有他题的一首诗:“天作铺盖地为毡,日月星辰伴孤眠,仰卧不敢伸脚睡,踏破红尘社稷天。”双霞洞洞口还有一对联为:洞云含雨润,山月弄晴晖。是清朝威宁知府田雯所书。

八、小山

小山:位于威宁县城西北部,距威宁县城约8公里,清时期属全化里,民国时期属羊街乡,年前属羊街区,现属草海镇。年平均气温10.5℃,元月均温1.0℃,七月均温17.4℃,降雨量为毫米,无霜期天,日照率40.2%,主产玉米、洋芋,豆类、荞麦等。地貌属高原丘陵地貌,平均海拔米,省道沿东南绕西北而过,交通便利,区位优越。小山洋芋是威宁品质最好的洋芋之一,与西凉山和雪山齐名。小山居住环境好,森林覆盖率达55%,处处青松翠柏,绿树成荫,鸟鸣山幽,是县城周边生态环境最好的地方。回族从雍乾时期进入这里居住,聚居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要寨子有摆姑、中塘、撒家院子、樱桃洼子、白岩,约户,人。这里回族属“格迪目”派,教门较好,朴实忠厚。有清真寺两座,撒家院子清真寺建于民国时期,樱桃洼子清真寺建于0年。小山回族妇女心灵手巧,功于刺绣,其刺绣产品是威宁回族刺绣中的珍品,倍受喜爱和欢迎。境内有一黑岩洞,不知有多长,岔道众多,蜿蜒曲折,传说有人为躲避追杀钻进洞内,5天之后才从后山走出来。该洞原是草海泄口,上世纪七十年代放海造地,从洞下约三米处另凿一洞排水,导致后来恢复草海的水面骤减一半,从49平方公里变为现在的24平方公里。草海,是西南海拔最高的高原湿地湖泊,黑颈鹤的栖息地。有一、二类保护的珍稀鸟类五十余种,鱼类十余种,可称是鸟的天堂,鱼的乐园。现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叫松坡湖,因蔡锷护法革命时带*在此休整而得名。

九、戛利

戛利:又称戛利坪子,清时期属全化里,民国时期属黑石头乡,年前属黑石头区,现属威宁县麻乍乡,距县城40公里,国道沿边而过,交通便利。总面积95.9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米左右,地势东高西低,属高原半凉山地貌。境内马摆大山,海拔米,为威宁东南部最大的山,山顶绵绵数十里,是最好的天然牧场之一,有草场0余亩。晴天站在山顶可以看到威宁、宣威两城。特别是夏天登上马摆大山山顶,面对广阔的草场、青天、白云,远处的草海和杨湾桥水库尽收眼底,一览众山,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戛利年平均气温10.5℃,元月均温1.0℃,七月均温度计17.2℃,年降雨量毫米,日照率36.7%,无霜期天。主产玉米、洋芋、荞麦、兰花籽等。这里是威宁主要的种薯扩繁基地之一,洋芋年产量约7万吨,品质优良,远销贵阳、昆明、广州、深圳等地。一到秋季,满山遍野的洋芋收了后就窖在地里,有人收购时再卖出去,几十年来没有哪家丢失,民风纯朴,社会环境良好。戛利回族生态保护意识较强,现有森林面积约亩,覆盖率23%;戛利回族的畜牧业比较发达,是威宁重要的种草养牛基地之一,这里喂养的黑白花、安克斯、西门达尔等品种牛远近闻名,畅销省内外。戛利主要的回族寨子有新法水井、新房子、塘上、启沙戛、李家窝窝、箐岩、小岩洞、白泥沟、老房子、青木林、小河沟、岩格箐、龙街子、小银厂等,有回族余户,00余人。戛利回族,普遍都有拖拉机、农用车从事农业生产。部分回族跑长途运输,有自己的客车、大货车,成了专业运输户,基本完成了农业经济向其它经济类型的的转型。戛利有建于清朝的清真寺三座,即岩格箐清真寺、启沙戛清真寺、戛利清真寺,新建的有小河沟清真寺、龙街子清真寺、新房子清真寺、小银厂清真寺、大水沟清真寺、白泥沟清真寺等。该地回族教门较好,个性耿直,性格温和,不喜争强好胜。戛利回族群众热情好客,特别是回族妇女(当地俗称右道边),更是客气得让人承受不了,若到戛利回族家作客,她们把家中好吃的拿出来招待客人,如牛干巴要炒满锅,炒鸡蛋要炒一二十个,劝客多吃饭菜要趁客人不注意时添饭添菜,热情周到的习惯在全县少有。

十、白碗窑

白碗窑:清时期属广化里,民国时属牛棚子乡,年前属牛棚区,现属牛棚镇。距威宁县城90公里,平均海拔米,年平均气温11.6℃,元月均温2.6℃,七月平均气温24℃。年降雨量毫米,无霜期天,日照率54%,主产玉米、豆类,烤烟、苹果、花生、白瓜子等。白碗窑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三条无名小河贯穿其间,分别于小石桥和凉水井交汇后流入稻田坝的前河并成为其源头,最后注入牛栏江。白碗窑在明清时期是云贵重要的土制陶瓷制作地,陶制品远销云贵川三省,因质地良好而享誉盛名。这里制作的白色瓷碗形美、样好、质良,传说曾被土司作为贡品上贡朝廷,地名亦因此而得。陶瓷制品的制作工艺简单,将土质原料比例配制好并混和筛细,然后浆化沉淀,经人工踩粘制成陶坯,用陶坯在制作车上手工车制出各种陶瓷形体,晾干填彩上釉,放到土窑里烧制既成。配制比例和烧制工艺由专门的师傅掌握,现在一些比较精湛的工艺据说已经失传。白碗窑回族聚居区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主要村寨有营上、小石桥、响水、凉水井、黑田,分布在古驿道崔住塘至凉井塘之间的通道上,大部分于清代康雍时期随*进入并定居,约有1300余户,5000余人。驿道是古代官方传递文书信息的道路,沿途设有驿站(称塘和汛,汛管塘)供传信人员换马和休息。威宁到昭通的驿道是这样的:从威宁府出发经大桥塘、保家塘、耿家塘到长胜汛(今小海镇),又从长胜汛出发经李子塘(45户)到得胜汛(得胜坡巡检),然后经沙子塘、迤那塘、崔住塘、凉井塘到稻田汛,最后由稻田汛经八仙塘到昭通府。驿兵用四句话高度概括了这条驿道的走法:“威宁出去耿家屯,转个弯弯梨柴林(指迤那),打马三鞭稻田坝,抬头望见八仙营。”这一带的回族人贩运经商古已有之。小石桥就是以前马帮和生意人的歇脚之地,商贾汇集的地方,客栈、马店遗迹尚存,地名也是因这里小河上的石桥而得。凉水井则是驿所所在地,称作凉井塘,有5名驿兵住扎,是商贾打晌歇息之地,这里有一水井,井水清澈,甘甜透凉,夏季饮之消暑,故名凉水井。传说一天有一生意人到进边歇息,用井水调炒面吃,突然一个人问他:你吃炒面嘴怎么会动?他感到非常奇怪,谁吃东西嘴会不动?于是就问那人:你吃炒面嘴不动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他便抓了一把炒面放到碗里递给那人,说你吃我看看,那人接过后倒了一瓢水到碗里,光和不吃,生意人就问:怎么不吃呀?那人说太稀不好吃。生意人把所有的炒面倒给他才拌干,还是不见他吃。生意人认为他是骗子,要吃炒面才这样说的,非常懊恼,又不好说什么,只好说你赶快吃了还我碗吧,我还要赶路。这时只见那人把碗递到嘴边,炒面就不见了,生意人惊呆了,那人将碗递给他说你心很好就不见了,生意人方知遇到了神仙。后来生意人的生意越做越顺,越做越大,赚了很多钱,就用部分赚的钱做了大量的善事。凉水井清真寺是白碗窑最早修建的清真寺,也是清代威宁西北部最著名的清真寺之一。该寺建于清康熙元年,为土木结构、四合院瓦房建筑,面积平方米,上世纪八十年代维修过。另外还有营上清真寺建于年,小石桥清真寺,建于0年。白碗窑出产的双边白瓜子是威宁最具特色的产品之一,颗大粒满,香脆可口,独具特点,包装后统称牛棚白瓜子,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十一、红岩

红岩:清时期属广化里,民国时属牛棚子乡,年前属牛棚区,现属牛棚镇。与白碗窑和稻田坝比邻,距威宁县城108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年平均气温13.4℃,元月均温3.7℃,七月平均气温27℃。年降雨量770毫米,无霜期235天,日照率54%,主产玉米、豆类,烤烟、苹果、花生、白瓜子、辣椒、大蒜等。红岩地势截割较深,东北高西南低,属玄武岩系,有两条(一条无名;一条为大院河,其上游为稻田坝)河夹红岩梁子由东北流向西南,于玉龙乡的王寨交汇后流入牛栏江。红岩主要的回族聚居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主要寨子有仙家坪、虎家湾子、小坪子、营上、法吉、岩红、正坪、沙坪、营红、坪子上、岩头上等,有回族约1400户,5500余人。这里的清真寺都是从凉水井分出,有仙家坪清真寺、小坪子清真寺、营上清真寺、法吉清真寺、岩红清真寺、坪子上清真寺和岩头上清真寺,这里的教门分属“格底目”和“伊赫窝尼”,之间常有争议,风气需要改进。红岩的辣椒比较出名,又辣又香,是上好的香料配料,远销外地,与稻田坝辣椒齐名。这里有一地名叫“先生坟”,传说有一云南的地理先生,因看到乌蒙山势绵延,认为一定会结有龙穴和好穴,就从四川的泸州开始往云贵撵阴地,化了一年的时间撵到红岩,到河头上时,看到山筋一下子沉落后再也没有起伏,又气又累又饿,就死在现场,当地人觉着他可怜,就地掩埋了他,由此而称该地为先生坟。还有一地名叫“白脸岩”,传说古时有两条龙在这里的三岔河争抢宝物,宝物被一条龙得到后,另一条就张口欲咬,得宝之龙张爪与之对峙,时间长了两条龙都化作了山峰,张口之龙化作红岩梁子,张开的牙面变成了白脸岩;得宝之龙则化作大黑山,爪迹尤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威宁回族村寨地理风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