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驳斥蒙元满清领土嫁妆论一之东北地区
TUhjnbcbe - 2021/7/4 17:46:00

(序)

近年来,无论是在网络上还是许多历史学术圈里,一直流行着这样一个论调:那就是中国现在的东北,内蒙古,*,青海,西藏,都是由蒙元满清两个少数民族王朝带来的,如果没有这两个王朝带来的广大领土,那么中国现在的领土很可能就只有长城以南的中原,南方一带,便会毫无战略纵深可言。

首先,这种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早在元请之前,这些地区早已有汉人的足迹以及建立的*权,出土的文物更是不胜枚举,如果纵容这种说法且不正视听,那么在东北的某些少数民族便会把东北当做自己的私地,时刻为分裂做准备!本文会分为五个部分来分别解析。

先秦时期

上古华夏

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尚书·禹贡》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是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东北”一词,最早发见于《周礼·职方氏》。“东北曰幽州,其镇山曰医巫闾。”《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氏之国”。

商族、古燕族

距今---年前的东北红山文化把中华文明提前年,夏以前将不是只有传说,红山文化是华夏文化的起源之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东北的先民商部落和古燕部落,东北是华夏民族的传统聚居地,幽州为东北故地。

《十六国春秋》记载,商部落的祖先高辛氏居干在渤海之滨;《荀子》记载的高辛氏的儿子契居住赤峰西辽河一带,公元前16世纪,商部落首次南下中原,从辽西越过燕山进入华北平原,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统治中原余年,商部落与夏部落的结合,为华夏部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古燕族

古商族主力南下后,留在老家红山文化发源地燕辽故地,仍然生活着大量古商族,后来由于东胡及其分支山戎的强大而占据辽西,这些古商族被迫退缩到燕山以南的易水流域和京津一带,这些生活在燕地的古商族一支,就被成为古燕族,甲骨文称为“炎”,金文写作为“匽”,战国时期写作“郾”,秦汉以后规范为“燕”。他们成为商朝在东北的诸侯势力,为商驻守北部。这些商朝的古燕族与西周以古燕族为基础建立的燕国,是相同的主体民族,不同的统治阶层和朝代,容易混淆。

孤竹、令支

孤竹是古商族在燕辽地区的一支,原为子姓,是商的同姓诸侯国,历经九代,留下叔齐伯夷的典故;

令支也是古商族在燕辽地区的一支,与孤竹比邻,同是商的同姓诸侯国。

箕侯国

商末箕子回到东北,被周武王分封在辽宁喀左为中心大凌河流域,称为箕国,因为与土著孤竹为邻,一山不容二虎,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北部,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被认为定都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周武王闻之,宽容大度地乐浪朝鲜分封给箕子,成为周朝属国的箕子朝鲜(公元前~公元前);后被燕国人建立的卫氏朝鲜所灭。

燕国

周朝初年,周天子分封诸侯以屏藩王畿,赐周召公姬奭以商朝北燕地为封国,以商族分支古燕族为基础建立燕国,都城幽州房山琉璃河,周召公姬奭(音「是」shì),周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燕国上层为周朝贵族,而中层和底层百姓仍然是商朝遗民古燕族。燕昭王时期,大将秦开打败东胡,使燕国从此进占辽西、辽东,恢复了本国主体民族的古燕族祖先,遗留在辽西老家的商族故地。

汉晋时期

前年汉高祖在定陶正式称皇帝,用“汉”号,定都长安,封卢绾为燕王。汉十一年(前年)同城乡陈晞叛乱,刘邦以樊哙、周勃攻打卢绾,攻下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卢绾携及家人奔走匈奴。公元前年二月,汉高祖封儿子刘建为燕王。武帝时燕王刘定国自杀而死,封国被废除,改为郡。

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兵由水、陆两路进攻,灭亡盘踞在朝鲜半岛北部的卫氏朝鲜。公元前年,汉武帝统一其旧域后,在那里划分地方行*区域,在朝鲜设置了乐浪郡、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史称“汉四郡”。四郡其下各辖若干县,郡县长官由汉朝中央派遣汉人担任。很显然,“汉四郡”的设置,说明汉武帝已经将朝鲜半岛北部地区纳入了汉帝国的统治范围。

公元前82年,西汉中央*府将真番、临屯二郡撤销,将玄菟郡西迁至辽东地方,并将此三郡之属县合并于乐浪郡。新的玄菟郡(郡治在今辽宁省新宾北汉城),在其下新设高句丽、上殷台、西盖马三县。西汉末年起,高句丽族及其王国*权兴起于辽东地方玄菟郡。

公孙氏*权

两汉、魏、晋时期,公孙氏是辽东大姓,长为辽东郡郡吏,东汉末公元年---年,辽东公孙氏*权在50多年里,前后经历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和公孙渊三代四位统治者,辽东太守公孙康管辖乐浪郡地区,将乐浪南部分割出来,设立带方郡。

唐朝

年,唐高祖李源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句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

乾封元年,唐高宗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大总管进击高句丽,唐*进至平壤城下,围平壤月余,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率首领98人出降。唐高宗总章元年(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罗唐战争后,安东都护府从平壤搬到辽东,成为唐朝管理辽东,以及高句丽、渤海国等地的一个**机构。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大唐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新罗仍然臣服于唐朝。年(唐开元十年),黑水靺鞨首领倪属利稽至唐朝贡,唐玄宗设立黑水*,以后改设黑水都督府,由部落首领担任都督和刺史职位,中央也派内地官员来这里任长史(副都督、副刺史)。

安东都护府

安东都护府(公元年~年),是唐朝六个主要都护府之一,是唐朝在东北地区设置的重要**管理机构。

安东都护府概况

唐高宗总章元年(年),唐朝灭亡高句丽后,在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统辖其地,所辖包括辽东半岛全部、朝鲜半岛北部、吉林西北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南部的百济故地,包有今乌苏里江以东和黑龙江下游西岸及库页岛直至大海。

上元三年(年),唐将安东都护府把治所迁往辽东故城(今辽阳)。仪凤二年(年),治所迁往新城(今抚顺高尔山)。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年)辽西契丹族反唐,但是这次反叛只持续了约1年时间,很快,武则天平定了契丹的反叛。

唐玄宗开元二年(年),安东都护府治所迁往平州(今河北卢龙)。天宝二年(年)年治所迁往辽西故郡城(今辽宁义县)。受安史之乱影响,唐肃宗上元二年(年),安东都护府废止。

虽然安东都护府治所内迁,安东都护府还被废止,但是唐朝后期仍然管理着辽东等地。有唐一代,辽东即鸭绿江南北的高句丽故地其主体部分仍然属于中原王朝,新罗的疆域仍然在大同江及平壤以南。[8]此外,新罗、渤海国等族在唐朝后期仍然臣服于唐朝。

设置意义

东北做为中国辽阔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是中国历代王朝的行*版图。唐朝统一中国后,做为统一的多民族大国,对东北享有无可争议的行*管理权。在平定高句丽,安抚册封渤海、契丹、奚、靺鞨、室韦等民族的基础上,唐朝在东北先后设置了安东都护府、营州上都督府,饶乐都督府、松漠都督府、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等。以都护府、督都府、州、道等行*体制对东北进行行*管理,开发建设东北。

建制沿革

安东都护府初隶河北道营洲都督府;武则天初年以幽州都督兼安东都护;长安四年(年)以幽、营州都督兼安东都护;开元七年(年)以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开元二十年()以幽州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及平卢节度使;天宝元年(年)幽州节度使改为范阳节度使,平卢节度使从中划出,以平卢节度使兼领安东都护,直至唐肃宗上元二年(年)安东都护府废止。

行*制度

安东都护府是**合一的地方行*机构,其在地方行*体制上接受唐中央*府双重体制管辖。一方面,都护府作为河北道辖区的一级*府受治于河北道采访使,治所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另外,安东都护府的设置是在征服高句丽民族基础上形成的,高句丽作为东北夷,根据唐制,被征服诸夷,“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羁縻制度是唐朝*府管理和安抚境内诸少数民族的一种方式。安东部护府带有羁縻性质,根据唐朝规定,羁縻府州,可由本民族人物出任都督、刺史之职参与管理本民族事务,并可以世袭。中央*府派员参与管理,或设置相应机构协调、监督管理。唐睿宗景云元年(年),唐在边境置节度使、经略使,扼控四夷,安东都护府也在其列,辖于平卢*节度使。

安东都护府属上都护府,其长官为安东都护,正三品,“掌统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过,总判府事”。有唐一代,薛仁贵、高侃、唐休景、仁贵子薛纳、王玄志、薛泰、许钦凑、裴云挂、玄宗第十三子颖王李磁等,都先后担任过安东都护之职。

明朝

年,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市)称帝,建立明朝,同年灭元。在辽东都司,农业、手工业都得到很大发展。辽阳地区,明朝时是“岁有羡余,数千里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富饶地方。当时,辽东都司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也很发达。辽东的三万卫与四川的龙州、顺天的遵化,是当时全国闻名的三大冶铁中心。吉林市是明朝设在东北的造船基地。

于是洪武四年(年)明在辽东设置定辽卫都卫,洪武八年(年)明改定辽卫都卫为辽东都指挥使司,管辖辽东二十五卫,一百三十八所,二州,一盟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

奴儿干都指挥使司(简称“奴儿干都司”)是中国明代*府设置于黑龙江、阿速江(今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脑温江(今嫩江)流域的地方**机构。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代故臣多归降明*府。永乐九年(),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为明*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地方行*机构。都司的主要官员初为流官,后为世袭。

奴儿干都司治所在黑龙江下游东岸的奴儿干(今特林),下距黑龙江口约千米。派到奴儿干都司的官员和驻防*都在这里。有卫、所四百余,屯驻*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鄂嫩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明永乐十一年()与明宣德八年()曾二次在特林修建永宁寺,并立有二碑。记载于19世纪许多中外文献的特林永宁寺的两块石碑,一块刻有《敕修永宁寺记》,分别由汉语及蒙古文与女真文写成;另一块有汉语碑文《重建永宁寺记》,记录了明*府管理和经营奴儿干都司的事实。清光绪三十年(),二碑被俄国劫去,今藏于海参崴博物馆。

奴儿干都司

洪武年间,黑龙江下游奴儿干地区的元朝故臣多率部纳贡归降。永乐元年(年),明朝派行人邢枢等往谕奴儿干,招抚诸部。二年,置奴儿干等卫,其后相继建卫所达一百三十余个。永乐七年(年),在当地官员忽剌修奴的建议下,明*府决定设置奴儿干都司,统辖各卫所。以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等为都指挥佥事。九年,太监亦失哈等领官*千余、巨船二十五艘,护送康旺等官员至亨滚河口对岸的特林地方,正式开设奴儿干都司,是为明*府管辖黑龙江口、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地方行*机构。朱棣一再强调黑龙江流域是“锁钥之地”。亦失哈曾奉命九上北海。在此期间,明朝在松花江上建成了造船厂,有著名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为证。

摩崖石刻是明代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位于吉林市丰满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

两块摩崖石刻分别为“摩崖阁”和“阿什亭”,两处摩崖石刻详细记载了明代骠骑将*、辽东都指挥使刘清3次率领数千官兵、工匠来吉林造船的具体时间,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

“吉林市明清两代造船厂的位置其实在两个地方。”吉林市文化局文博处副处长张寒冰介绍,第一个地方是明朝时期的造船厂,地点在阿什哈达摩崖石刻附近,经过专家考察后有两点证明,第一个证明就是两块明代摩崖石刻,其中有一块是明朝骠骑将*刘清第一次来吉林造船时刻的。

闯关东

十九世纪中叶,虚掩的山海关大门敞开,流民潮涌,汹涌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人的流动实际上就是文化的流动。“闯关东”浪潮叠起,意味着中原文化向关东地区大规模挺进,文化交流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果说“闭关”时代的文化交流表现为中原文化对东北固有文化的“影响”,受到“封禁”的人为干扰,那么,在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关东地区扩散,使得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在辽阔的关东得到了并存。

山东村在关东的“复制”,实际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员数量庞大,他们有充分理由保持自己的文化,所谓“聚族而居,其语言风俗一如旧贯”即是。他们可以不必改变自己,削足适履,去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使用当地的语言文字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同样是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赵中孚在论及“闯关东”的意义时说过这样一段话:“社会意义上,东四省区基本上是山东农业社会的扩大,二者之间容有地理距离,但却没有明显的文化差别。山东与东四省区之间,无论在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家族制度、伦理观念、经济行为各方面,都大同小异。最主要的是东四省区移垦社会成员,没有自别于文化母体的意念。”

某些一直想要复辟满清殖民*权的那些人,不仅一门心思想把东北割裂于中国整体,连汉人带去的文化他们也想全盘剽窃,抄袭!

李幼斌主演的经典电视剧《闯关东》

追溯到战国时期,关外的辽西(辽河以西),和北京地区、河北北部一样,曾经属于燕国的统治下。南北朝时期,前燕和后燕也分别管辖这里。而辽东至明代仍属山东府管辖,满人入关,削去了辽东山东之领土。因此辽东被迫在清代与山东分割!也就是说在古代时期到清*入关,关内和东北地区(至少和辽宁地区)就颇有渊源。[5]虽然努尔哈赤于年统一了东北地区,建立了八旗制度,并发布满文(建立于蒙文的基础上),导致关外文化和关内文化的差异加大,再加上清*府的“禁垦”*策限制汉人出关,但是这一切并不能阻止闯关东的浪潮!

当大批中原的破产农民进入辽阔的东北地区。满人、蒙古人和流民对这些外来客在开始阶段并不是很友好。有记录记载“原有土著,多以恶言相向”,“然因族类各异,言语不通,情意未能浃洽,蒙古多欺凌之......”。而且匪患严重“本境胡匪,少或三五,多或百十成群,忽聚忽散,出没无常......”在此环境下,外地人移居至此,要在一个陌生环境开垦荒田、做工打渔等等,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此环境下,广大的汉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在辽阔的关东地区,闯出了自己的天地。

闯关东的浪潮中,涌现了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物,有正派的英雄,也有具有反派色彩的枭雄。

杨靖宇

闯关东的背景是关内的人主动或者被迫到关外闯荡,杨靖宇同志明显属于前者。杨靖宇,河南确山县人,年进入东北组织抗日联*,对日*进行游击战,在关外的冰天雪地之中,抵抗日本侵略者。

赵尚志

赵尚志同志祖籍山东省齐东县,其祖辈闯关东至辽宁省朝阳县(今朝阳市),长大后加入了中共组织,是东北抗日联*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

赵一曼

赵一曼同志在四川宜宾出生,在九一八事变之后,进入东北地区,领导工人进行罢工游行,年春,领导游击队进行抗日游击活动,由于她和赵尚志同姓,游击队战士们一度误认为他们是兄妹关系。

张作霖

张作霖,东北*大*阀,是袁世凯之后的三大*阀之一最高领导人,祖籍河北大城县,道光年间,其祖辈进入关外,起先移居在盘锦市大洼县,后在奉天(今沈阳)定居下来,张学良也在那里出生。

杜立三

杜立三,被称为“辽西巨匪”,祖籍天津(当时属于直隶),闯关东时,其父辈移居到辽宁省辽中县。其作为辽西的一个“巨匪”,不仅仅打劫关外富商,而且打劫俄国商人,后被张作霖诱杀,闯关东的匪首最终被闯关东的大*阀杀害。

比起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大人物,闯关东的百姓大多显得平凡无奇,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晚晴、民国),战火纷飞,灾害频发,每一个闯关东的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和经历。在21世纪的河北、山东、北京、天津等这些当时闯关东的主要发祥地,却又各自成为了东北人(即旧社会所说的关外人)背井离乡,到外地发展的主要地区之一。

总结:从远古的夏商时期,一直到明朝,乃至今日,我们汉人的足迹在东北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们对东北的开拓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虽然一些时期因为异族的入侵而中断,但是我们汉人依然以坚韧不拔的精神于与意志一次又一次的夺回了东北地区,那些说满清为中国带来东北的土地的言论可以休矣!

文:不灭的火种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驳斥蒙元满清领土嫁妆论一之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