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洼县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临沂竟藏着24个古色古香的名村,一个比一
TUhjnbcbe - 2021/8/8 2:20:00
中科白癜风四大惠民活动 http://m.39.net/disease/a_5778570.html

“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古村落里有烂漫田野、石墙土巷、老屋旧物,还有说不完的故事传说。

临沂就深藏着众多孤芳自赏的绝美古村落,今天,敢拉君就给你整理出了临沂最美的24个传统古村落(省级以上),居然一个比一个美丽!抽时间一定要挨个逛一遍~

临沂传统村落,抬眼看风光盛景

▼▼▼▼

1.沂水县马站镇关顶村

关顶村位于临沂、潍坊两市结合部,坐落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穆陵关脚下,位于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马站镇最北部,是“五镇之首”沂山前怀,是古齐鲁分界、临沂北大门。关顶村建村明代,由镇守穆陵关将士后裔繁衍而成。该村因位于穆陵关之巅,因此得名为关顶。

村落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和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的穆陵关遗址,令古老的气息弥漫不衰。村落内有建于明清年代的民居和为纪念战国时期修筑长城而死的常将*而建的常将*庙(始建年代不详),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重建,其规模与显存状况大致相同。其地势三面环山,呈梯田状,村落周围山峦起伏,雄峦叠嶂,自然风光良好。

2.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

常山庄村位于沂南县县城西部23公里处,全村共有户人。常山庄村东临西司堡,西与张家峪子接壤,北依团圆曼山脉和拔麻相连,南邻双泉峪子村。村内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村西双泉河南北穿越。常山庄古建筑群是沂蒙山区保存较好的传统建筑群体,对研究当地清末民国建筑民居院落分布,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年7月,常山庄村被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山东省文物局公布为山东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年9月,常山庄古建筑群被沂南县人民*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

九间棚村坐落在海拔米的龙顶山上,位于全国重点镇、省级示范镇地方镇西南部。现有常住户近户,常住人口人,以金银花、山楂、核桃等经济作物种植及乡村旅游为主。自元代就建有道教场所小圣堂,明代万历三十五年(公元年)重修。清初一刘姓人家至此并借天然石棚栖身,自此生活逐渐安定,人丁亦渐增多,石棚遂被分隔成九间以满足增长居住需求,九间棚的名称由此而来。九间棚数百余年的居住史经历了天然穴居、人工垒砌及部分现代材质的各个阶段,可以说是人类居住发展历程的缩影,相关研究价值珍贵,保护意义重大。整个村庄%石屋民居特色明显,整个村子就是沂蒙传统村落的一部现实教科书,成为闻名全国的乡村旅游目的地。间棚成为全国农村模范样板,习近平总书记对其给予高度评价“九间棚虽地处偏僻,但风景这边独好”。

4.蒙山旅游区柏林镇李家石屋村

李家石屋村位于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龟蒙顶脚下,形成于民国时期,占地余亩常住人口余人,由于是山区平地极为匮乏,村落依山傍溪而建,民居大分散、小集中,南北纵深约5公里,一条石板路为村落对外联系的主干路纵贯其中,由于交通不便,当地居民大多就地取材,以石为墙干草为顶,冬暖夏凉,形成了沂蒙山区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李家石屋历史村落风貌保存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居住环境质量极佳,山林占整个村庄用地的绝大比例,村民主要以养殖牛羊和种植耐旱的板栗、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也为主,生活方式传统,乡土氛围浓厚。

5.临沭县曹庄镇朱村

朱村位于临沭县西南部的曹庄镇境内,西倚岌山,东傍沭河、分沂入沭河道,村东南紧邻著名的“好运角”沂沭水利风景区,地理位置优越,生态条件良好。因境内河流纵横、溪水汇流、玉带缠绕,呈“九龙戏珠”之格局,故村庄由此得名“珠村”,历代村民由于崇尚朱子儒学,后正式更名为朱村。据朱村王氏谱牒表述:朱村“襟洪沟而带沭流,依岌峰而绕湖水,屏障苍翠,藩篱马陵,吉人吉地也”。该地三河绕村,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江北水村。除过境河流外,村内还有岌溪湿地等天然水体。全村现在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达余处,占全村民居总数的近40%。传统建筑呈庭院式组群布局,多采用砖木结构,砖雕、木雕、石雕在建筑上广泛应用,飞檐斗拱,檐牙高啄,整个村落古朴典雅,至今依然保留着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是保留较为完整的明清古民居建筑群。

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朱村视察,观看了村史展和朱村战斗纪念馆,看望了“老支前”模范王克昌,了解革命老区群众生产生活,称赞朱村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6.蒙山旅游区柏林镇*谷子村

*谷子村位于山东省第二高峰蒙山龟蒙顶东侧,全国闻名的写生基地“大洼景区”最北端。形成于清朝,相传“*谷子”王禅曾授徒孙膑、庞涓于此故名*谷子村,占地50余亩,常住人口80余人,由于是山区平地极为匮乏,村落依山傍溪而建,民居大分散、小集中,由于交通不便,当地居民大多就地取材,以石为墙干草为顶,冬暖夏凉,形成了沂蒙山区特有的一道风景线。

*谷子村历史村落风貌保存良好,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居住环境质量极佳,山林占整个村庄用地的绝大比例,村民主要以养殖牛羊和种植耐旱的板栗、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果为主,生活方式传统,乡土氛围浓厚。

7.沂水县院东头镇西墙峪村

西墙峪村东距沂水县城40公里,三面环山,呈峡谷状,仅东部通过村村通道路与村外相连,村庄四周青山耸立,具有典型的沂蒙山特色。村落背靠大山,依坡朝阳而居。根据山势,层层台阶或升或降,显得古朴而错落有致。传统村居连片分布,保存完好,墙体多为石灰岩材质,房顶多为麦秸或灰泥瓦,充分体现了沂蒙山地区的房屋建筑风格。

西墙峪村革命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该村是一个光荣的村庄,素有“山东的好后勤”之称,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鲁中根据地中心,村民救护伤员、支援革命、掩护革命子女、保护*的文件和物资,使该村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堡垒村。

8.沂水县院东头镇桃棵子村

桃棵子村东距沂水县城35公里,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交通便利,院夏路贯穿该村,生产生活路四通八达,是沂蒙山革命老区的典型代表。村落呈带状分布于大山腰部及谷底,传统村居建设简朴,墙体多为砾质砂岩及石灰岩材质,房顶多为麦秸或灰泥瓦,建筑集中连片,保存完好,充分体现了沂蒙山地区的房屋建筑风格。桃棵子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沂蒙山地区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战争年代可歌可泣的挡阳柱战斗和革命年代沂蒙红嫂的原型代表祖秀莲勇救受伤战士郭伍士的英雄故事就发生在该村,现该村建有沂蒙红嫂纪念馆和红色文化大院各一处。

9.莒南县大店镇庄氏庄园

庄氏庄园位于莒南县城北15公里处,坐落于陡山脚下、浔河之畔,曾是我国北方地区著名的以堂号为特色的庄园式建筑群体。据史料记载,自明朝万历年间始兴,经过多年的风雨历程,到民国年间,其势力延伸到鲁、苏、豫、皖四省,成为富甲鲁南、名扬全国的豪门大户。

当年八路*师司令部驻扎地、山东省人民*府诞生地。现存传统建筑(群)及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原貌保存完好,建筑质量良好且分布连片集中,风貌协调统一,仍有原住居民生活使用,保持了传统区的活态性。所具有的造型(外观、形体等)、结构、材料、装修装饰等具有典型地域性或民族性特色,建造工艺独特,建筑细部及装饰十分精美,工艺美学价值高。至今日常生活建筑营造仍大量应用传统材料和工艺,采用传统建筑形式、风格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保持了传统的地方习俗,其建造工艺特点有典型地域性。

10.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

竹泉村位于革命老区沂蒙山腹地,距县城12公里,因有古泉竹泉位于村中而得名。村有史可查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村民以高姓居多、赵姓次之,明末兵部右侍郎高名衡、明末青州衡王府仪宾高炯均系高氏族人,并曾在此修建居舍,至今仍有部分残垣遗迹。全村现有人口人,耕地亩,荒山0余亩,村内盛产小麦、花生、生姜、板栗等作物。古村泉水依山而出,竹林因泉而生,村民绕泉而居,砌石为房,竹林隐茅舍,家家临清流,成为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多次莅临考察调研,给予了高度评价,赞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开发的完美结合”。

年以来,分别被住建部、农业部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年在由国家旅游局、农业部、住建部、水利部、环保部广电总局等共同举办的“寻找中国最美乡村”活动中荣膺“CCTV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11.费县梁邱镇邵庄村

邵庄村坐落于梁邱镇西南部,村落形成于清代以前,至今已有余年历史。现村域面积8.2平方公里。村庄地形平坦,村北、村东大河环绕,全村绿树成荫,树郁草香。村落整体风貌特征为鲁东南传统建筑,村庄中心集中保存了清代古建筑,其中三百年以上历史的有7栋。古建筑群建设精良,形成一道极具观赏价值的宁静古朴的风景线。

这些古建筑以木椽、薄砖为屋顶,U型瓦为主要结构,屋内雕梁画栋,装饰有透雕、浮雕、线刻或圆雕而成的精美雕刻,雕刻材质有木雕、砖雕、石雕、泥灰雕,雕饰题材广泛、技艺精湛、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蕴含的文化内涵独特丰富,堪称鲁南文化活化石。整个村庄民风古朴、乡风文明,生活气息与文化气息相融相生,呈现出一派古朴幽静、祥和安宁之景,是个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古村落。

12.费县薛庄镇大良村

大良村最早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建国后特别是60-70年代的纯蒙山石墙,斜坡草屋顶,现全村仍有1/3民房仍有人居住保存尚好。分布于张林、莲花石子、折彩峪子、五彩、黑裕子、大涧河、茄老洼、乱石岔、*土梁山头。主要建筑工艺为利用当地泥、草、石、瓦、棒自然资源建筑,石墙0.4-0.5m厚檐高2.6m以下,进深5.0-5.4m,长10.5m以下,开间3间为主,山草盖顶成斜面。

80年代后用红瓦及釉子瓦在屋上加盖一层,冬暖夏凉,地面也不潮湿,虽工艺简单却符合四季气候特点,体现了山区人民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趋利避害的聪明才智,小桥流水,石墙红瓦,鸟语花香,村在林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3.沂南县铜井镇张家坪村

张家坪村位于铜井镇驻地西北6公里处,距沂南县城12公里,位于香山湖下游,香山河东岸,沂蒙生态大道、红石路穿村而过,该村现有耕地亩,盛产小麦、玉米、苹果等,村内房屋主要以红石为原料建设,已建成红石寨景区,正依托老村建筑建设民俗旅游村。张家坪民俗村把张家坪规划建设成一个不收门票、以民俗体验、住宿接待为主的民俗旅游村。

通过全体村民的共同参与,把杂乱衰败的旧村改造建设为美丽的新农村,实现环境优美、民风和谐、共同富裕的目标。张家坪特色院落主要利用村内破落无人居住老宅进行改造,基本保持原有格局和尺度,局部调整,按照“就地取材、生态优先、引导需求”的原则统一建设;农家民宿是利用村内有人居住房屋开展农家乐,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景区将进一步挖掘旅游资源,创新乡村旅游,继承发扬优秀的沂蒙文化,打造特色农业观光采摘、乡村休闲度假相结合的高品位农业乡村度假胜地,打造与周边景点功能互补的国家级生态旅游村。

14.沂水县泉庄镇崮崖村

崮崖村位于纪王崮脚下,旅游资源丰富。纪王崮被誉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地质地貌奇特,山势陡峭,具有典型方山地貌特征,站在崮顶了望,周围锥子崮、透明崮、靴子崮等形态各异,竞险争雄,沂蒙山崮的神韵和风采一览无余。纪王崮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传说春秋时期齐国伐纪,纪国国君纪王失国后,便迁居此崮之上,至今当地仍流传着众多有关“纪王”和“纪王城”的传说,并保存下了大量遗迹和奇闻逸事。

杨家洼村房屋建筑历史在五六十年以上,民俗风情基本保持了沂蒙山区古老的风俗习惯。村口石抱树景观,更体现出了大自然的神奇。成片的果园、古朴的民居、清澈的溪流、秀丽的山崮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图画。年,纪王崮春秋墓的发掘被列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15.沂水县夏蔚镇王庄村

王庄村距夏蔚镇驻地2.5公里,村庄四周青山耸立,具有典型的沂蒙山特色。民居院落采用北方传统的四合院、三合院。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多为砖石结构,以石块砌墙,或以青砖浆砌墙垛,坡屋顶,黑瓦。门窗多为木料,门窗过梁采用石材或大块木材。整体建筑风格呈现出原始、拙朴的粗砺之美,是鲁中山区村落的典型代表。

村内有始建于一八九三年(光绪十九年)的王庄天主教堂和年德国人修建的圣母堂。王庄天主教堂由圣言会士安沾泰主教奠基,并由布神父负责建成,为哥特式建筑,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而圣母堂突兀矗立于两山夹峪之中,为罗马式建筑,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经罗马教皇封圣并保存下来的唯一建筑。

16.沂水县夏蔚镇云头峪村

云头峪村东距沂水县城45公里,三面环山,呈峡谷状,仅西部通过村村通道路与村外相连,村内山峪最高峰名云头山,峰顶有一巨石耸立,如一把钢锥直刺云天,故称“锥子崮”。村庄四周青山耸立,具有典型的沂蒙山特色。村落背靠大山,依坡朝阳而居。根据山势,层层台阶或升或降,显得古朴而错落有致。传统村居连片分布,保存完好,墙体多为石灰岩材质,房顶多为麦秸或灰泥瓦,充分体现了沂蒙山地区的房屋建筑风格。

云头峪村革命历史悠久,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该村是一个光荣的村庄,素有“华东小延安”之称,年1月1日,《大众日报》就诞生在这个小山村里。抗日战争和革命战争时期,村民救护伤员、支援革命宣传、掩护革命子女、保护*的文件和物资,使该村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堡垒村。

17.平邑县平邑街道办西张庄二村

西张庄位于临沂市平邑县县城东北,东临浚河,西麓莲花山,北依风凰岭,南傍国道。该村自明朝建文三年因避兵乱,从邹城山头村迁徒此地居住,曰孟家庄,后因明朱棣讨伐朱建文,屯兵于庄东部和西部,分为东账房和西账房,后取谐音更名为东张庄和西张庄。六百年来,五十三代始迁祖孟之迹至今繁衍裔孙二十六代人,二零一四年统计入谱人丁一万四千六百余人。

现今常驻人口余人,户籍人口2余人,村域面积2.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余亩。原始村落仍大部分保持原始风貌并继续使用,村中仍遗有已枯千余年柘子树杆,至今保存完好,三百余年柿树一查。

18.蒙阴县桃墟镇前城村

前城村位于桃墟镇*府西2公里处,龙头崮北侧,属山区村,全村总面积亩,户,口人,全村山地面积亩,占总面积的86%,耕地面积只有亩。全村共有蜜桃1亩,石榴亩,枣亩,香椿1亩,花椒亩,柿子棵,楸树大小14万棵。全村自然风光优美,资源丰富,历史传说悠久,文化底蕴浓厚,交通便利。

该村内有两株千年紫藤,树干虬曲,树冠巍峨,每年5月份开花,花香怡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村内现存公鼐故居遗址一处。

19.蒙阴县岱崮镇蒋家庄村

蒋家庄村位于蒙阴县岱崮镇驻地以南2.2公里处,有13个村民小组,全村总面积亩,其中耕地面积0亩,总户数户,户籍人口人。经济来源主要以林果种植业为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1元。现存封护古庙记石碑一座,汉代龟驮雕龙碑一座,村中干碴石院墙、石屋、拴马石、石碾、石槽、石磨、石门梁、石门墩、石碌砫、石臼等随处可见。

据考证,蒋家庄建村于汉代年间,一户蒋姓人在此居住,由此起名。该村坐落于岱崮地貌之水泉崮下,是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质地貌奇观所在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蒋家庄村中传统民居多,皆为依山而建。该村中传统民居皆为依山而建。砖木土石结构,干碴石墙红瓦,坚固美观,具有非常典型的北方山区平民居落特点。尤其王家四合院是沂蒙传统民居的代表,干碴石墙院落套干碴石墙院落,形成院中院。反映的是村民勤劳简朴、繁衍旺盛、惜土如金的农耕生态,具有特异的民居标本价值。

20.蒙阴县岱崮镇笊篱坪村

笊篱坪村位于岱崮镇西4.5公里,面积亩,人口人。四周群崮环绕,山涧溪流婉转,腹地桃李满园,因地形极像笊篱而得名,是岱崮地貌景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原*工企业山东民丰机械厂所在地。近年来,该村在认真分析自身优势的基础上,以岱崮地貌为依托,以特色农业带动旅游发展,以旅游发展促进农业升级,做好农业与旅游的结合文章,走出了一条特色农业旅游发展道路。年建设了岱崮地质公园主副碑、国内首家洞穴式博物馆和上山下乡度假村,顺利通过省级地质公园验收,岱崮地貌旅游区成功创建为3A级旅游区。

中国第五大地貌—岱崮地貌博物馆,上山下乡旅游度假村位于岱崮地貌风景区的中心位置,主要由中心广场,“崮园”酒楼、“梦里崮乡”客房楼三部分组成,是依托原山东民丰*工厂旧址改建而成的集酒店、餐饮、民俗、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旅游度假村。度假村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背景,突出知青文化,展现红色记忆,打造*工特色,以时代元素和现代化服务设施相结合,是集沂蒙民俗文化、地方特色美食与原生态自然环境为一体的游客之家。

21.蒙阴县岱崮镇马子石沟村

马子石沟村位于中国第五大岩石造型地貌奇观的岱崮地貌核心地,是省会济南东部地区典型的山区小镇,距中国最美小镇岱崮镇7公里,现有人口人,耕地面积亩,辖区面积2.5平方公里。

该村传统民居皆为依山而建。街巷狭窄,弯曲幽深,居民房舍极为密集,院落窄小,砖木土石结构,石墙红瓦,坚固美观,具有非常典型的北方山区平民居落特点。尤其干碴石墙是沂蒙地区民居的特色。反映的是村民勤劳简朴、繁衍旺盛、惜土如金的农耕生态,具有特异的民居标本价值。

22.蒙阴县野店镇寨后万村

寨后万村地处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驻地西南11公里处,现有常住户近户,常住人口人,产业以樱桃、苹果、板栗等经济作物种植及乡村旅游为主。源于对居住品质的追求及劳动水平的提高,在经过艰苦的智力探索和劳力付出后,居民陆续乔迁由石板垒墙,茅草苫顶的住屋——“一代住房”,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各代石屋及古村建筑遗址被一代代后人原样保存。上世纪60代后,伴随大时代的发展,村落住房开始出现庭院式小瓦房,居住条件有了更大程度的改善。

当地人在村落保护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保护的重要性。从手工砌垒的一、二代石头房再到新建建筑外墙一律沿袭片石砌垒方式,村内石磨、石碾等保存完好,整个村庄很多石屋民居特色明显,整个村子就是沂蒙传统村落的一部现实教科书,成为闻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村民积极投身义务造林事业并实行严格封山育林制度,30余年来,全村累计形成果园、林地余亩,对村落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23.费县马庄镇西南峪村

西南峪位于马庄镇西南,与新庄镇接界,现有人口人,常住人口人。建于明代崇祯年间,孙氏家族在此定居,繁衍生息。因位于天井汪西南的山峪里,取名西南峪。在此因该村位于山腰,村民自古以当地红砂石、青石自建石屋。西南峪村是涑河源头,河长60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河面宽30-米。

老安子庙始建建于明末年间,坐落在西南峪老安子山腰。当时香火鼎盛,有数名得道老僧在此居住,清代光绪12年重新修建,后因文化大革命遭到破坏。

24.费县马庄镇西荆湾村

西荆湾位于马庄镇西北万亩核桃园内,现有人口人,常住人口人。产业核桃种植及乡村旅游为主,近年来,随着当地发展环境改善,开始有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

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张、李两姓来此居住,曾叫张李庄村。后因地处山湾,满山荆条,称为荆湾。随着村庄扩大,分为东、西两村,该村居西,称为西荆湾。因该村位于山腰,村民大多取山石自建石质房屋,形成石屋群特色。

在城市生活久了,

很多人都向往“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都愿意与良辰美景为伴

与茂林修竹为友,与山川河流亲密接触。

临沂这24个最美传统村落,你去过几个?

一个比一个惊艳,扩散给身边的小伙伴看看吧

抽时间一定要挨个逛个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临沂竟藏着24个古色古香的名村,一个比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