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陌生的建筑
图文:李贵龙
聪明的陕北人,在*土崖边向*土的深层挖掘,挖出了一种叫“窑”的洞。他们在洞中避寒暑,防风雨,烧火做饭,生儿育女,一代代延续着生命,传承着香火。从自然洞穴、土窑洞、接口土窑、石窑到砖瓦窑,陕北人一直没有离开洞穴式的居所。
现在,人们在石窑洞内铺地砖、安空调,装修得达到星级的程度,也还是高级的洞穴罢了。近年来大小县城乃至个别乡镇高楼林立,不少人住进了楼房,被称作世界上最宜人居的生土建筑的窑洞,其冬暖夏凉的惬意,还是陕北人的最爱。
在陕北汉画像石中,没有发现一处窑洞建筑,都是楼阁亭台,雕梁画栋,蔚为壮观,令人感到十分面生。我们细读陕北汉画像石,就会发现,这不是因为汉代工匠没有生活积累,更不是猎奇求怪的随意之作,而是依据丧葬风俗的要旨,是活着的人为到另一个世界去生活的人精心建造的居所。
汉代人相信,人的死亡是另一种生存状态的开始,肉体消亡而灵*不死,死亡仅仅是换了一种生存环境和状态,虽然仙逝到了另一个世界,却照样过衣食住行的生活。加之汉代人认为“仙人好楼居”,那么给到天国生活的人也就按神仙居住的形制建造居所。这是汉画像石中没有窑洞建筑图像的原因。当然,汉画中的楼阁亭台有的也真的是神仙居住的宫观。
绥德延家岔汉墓前室西壁横额内栏中间为车骑出行图。左边为狩猎图。画面右边为一座豪宅,前庭后院的总体布局。虽然看不到后院建筑的具体规模与结构,但从前院建筑的豪华气派也可看出这院府第一定非同凡响。前院的广厦高大宽敞,楹柱间为不太高的栅栏式护栏,厦檐上挂着璎珞飘带。四面高筑围墙,将所有建筑囊括在内,使之更加严密和深藏不露。车骑出行和狩猎队伍应是从这座豪宅中驶出。这座府第没有皇家宫殿的气派与富丽堂皇,也不像一般平民百姓的简陋和寒酸,它应该是贵族官宦、豪强地主的府第楼堂。
神木大保当M11墓门右竖石,上部是二层楼阁。平面减地阳刻出楼阁的轮廓,红褐色线勾勒长方基台上三根立柱,前两柱间为两扇粉红色门扉,门扉上墨线绘朱雀。门右侧墙上墨线画出“井”字形窗牖。檐下左右各绘一位仙人。屋顶呈覆斗状。第二层顶残损,亦可看出墨线绘瓦缝。楼板四周为涂褐彩立柱和横木护栏。楹柱之横楣上挂红彩帷幔。楼内对坐二人拱手对语。
米脂官庄M6出土了一块高厘米、宽厘米的墓室西壁石。画面两端刻斗拱楹柱,中间横分为五栏。中格画面两边为宏伟高大的重檐门阙,进入门阙是一座二层阁楼,楼檐上有两只猴子攀爬嬉戏。一层楼外有二侍仆拱手而立,楼内西王母侧身而跽坐,东王公凭几跽坐,面向西王母亲切闲谈。岁月的风雨使画面细部描绘的墨线彩绘漫令人面生的建筑漶,只留下剪影式画像。
我们无法看清椽檐等构件的具体结构和形状,但透过简约的画面,我们能感受到楼阁的宏伟、广厦的敞亮以及尊贵的气派。米脂县*家沟汉墓的墓门组合横额高42厘米、宽厘米。左竖石高厘米、宽34厘米,右竖石高厘米、宽51厘米。横额和竖石外栏为一统的祥云纹饰,云纹上和空白处填刻羽人、麒麟、符拔、朱雀、白虎等珍禽瑞兽,竖石下端刻拥彗持戟的门吏。横额内栏左右端为徒步和骑射狩猎图;中间为二层阁楼,阁楼内为西王母和东王公跽坐对语图,楼外为九尾狐、玉兔、三足乌和蟾蜍。竖石内栏上部为牛首人身像、鸡首人身像跽坐神山天柱的悬圃上,下部刻重檐门阙。门阙和阁楼在同一画面内虽相距甚远,其实在汉代工匠的刻绘语言中它还是一个统一体,是一座“坛宇显敞,高门纳驷”的府第宅居。这同绥德出土的画像石上的门阙阁楼应是同一类型的建筑。
绥德四十里铺出土的一块墓室横额上的门阙阁楼连成一体,双檐门阙高耸左右,进入门阙是一座二层阁楼。阁楼呈四阿庑殿式,楹柱斗拱,一楼内二人相对而坐,楼外二侍仆跪地捧物。从剪影式的图像、黑与白的反差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官宦富豪宅居“井干增梁,雕文槛楯”“黼绣帷幄,涂屏错跗”,极尽雕琢粉饰的豪华。门阙是陕北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建筑图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阙的释义为“阙,门观也”。《尔雅·释宫》中说:“观,谓之。阙。”刘熙在《释名》中则说:“观者,观也,于上观望也。阙在门两旁,中央阙然为道也。”对阙的三种释义和阐述,有点像玩弄文字游戏的感觉,看似花样变幻,却和晋人崔豹在《古今注》中对阙实质的阐述一样:“阙,观也。古者每门树两观于其前,所以标表宫门也。其上可居,登之则可远观。”阙这种建筑在汉代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城阙和宫室阙,另一类是建在祠庙和陵墓前的门阙。城阙和宫室阙是权力、尊贵和财富的象征,正如《盐铁论》中所说:“富者积土成山,列树成林,台榭连阁,集观增楼。”可见,阙是权力和尊贵者的象征,不只权力拥有者和尊贵者才可树阙,只要财富拥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地主庄园主和小官吏也可建阙于门,可能后者的数量更多。
汉画像石中的门阙图像虽然和人间的门阙图像基本一样,但其象征意义除了权力、尊贵和富有之外,主要寓意应是天门。天门即天之门户。《楚辞》中就有“广开兮天门”的词句。天门是古人想象出来通往神仙居住的天国的门户,是众神出入的通道。汉画像石中的门阙图像,
是汉代人为逝去亲人进入天国修建的天门。坟墓在汉代人眼中不是尸骨的归宿地,而是生命的转换场所,进入坟墓就进入了富丽堂皇的天堂,虽然肉体消亡,灵*却在那里可以继续过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米脂官庄M2墓左右墓室竖石高89厘米、宽39厘米。两石画面为对称构图,外栏为绶带穿璧纹,内栏上部为鸡首人身像、牛首人身像跽坐在神山天柱悬圃上的图像,下部为双重檐的门阙。从图符式的刻绘可以看出门阙既可住人又可远望的结构。它与神山天柱神坛图刻绘在一起,很显然是通往仙境的天门了。
绥德白家山出土的一对墓室竖石上的阁楼更是设计新潮,构造复杂,突兀而奇险。左竖石(图4-)高厘米、宽50厘米,右竖石高厘米、宽47厘米。左竖石的阁楼一楼为菱形窗棂,楼门大开,内有一大一小人物图像,似母子玩乐的场面。一楼顶又建两间阁楼,左间开窗,内坐一人,右间双门紧闭。两间阁楼间树一粗柱,柱上建一座敞大的凉亭,二楼顶至凉亭间有八字形楼梯相连,两捧物者登梯上亭,似往亭上运送物品。凉亭顶上有两只雄鸡伸颈扑斗,两只灵猴攀檐而上,两只朱雀人状立于楼梯左右,寓示祥瑞。这座阁楼为三层建
筑,要登凉亭需经一楼内楼梯登顶,经房顶的外设楼梯进入凉亭。右竖石上的阁楼为四层建筑,在汉代这可能就算高层建筑了。一楼又分为两层。下为两个裸身者在摔跤,旁边坐一妇女怀抱一个小孩,小孩被他们精彩的搏斗逗得十分开心,并拍手加油;上层为二人凭几而对语。二楼为一体的两个开间,紧闭门户,楼顶树一根粗大的柱子,柱顶起斜坡建阁楼,有内八字形的两道楼梯将二楼与三楼连接,有六名搬运物品者登梯上三楼。三楼内两个大力士蹲着撑起一平台,台上设八盘一鼓,有一名艺伎曲身侧立表演盘鼓舞,旁边一位观看者击掌叫好;左上为一名跪地吹箫者和一名跽坐抚琴者,正在为盘鼓舞表演进行伴奏。三楼顶又建一座小阁,四只朱雀立于楼檐边。这座楼的奇特之处是楼上立柱,柱上建楼,层层叠叠,高耸入云。这种建筑结构的楼恐怕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也只能是设计师的空想,根本无法变成现实。在汉画像石中刻画出的图像,我们实在不敢说是汉代建筑的真实情况,只能看作是工匠们取真实建筑的元素,在无限想象中的神思巧构。这些“结阳城之延阁,飞观榭乎云中”的楼阁也只能供好楼居的神仙居住。
绥德县义合镇园子沟村汉墓墓室横额上有一座阁楼结构也是比较奇特。两座并排相连的二层阁楼,起脊翘兽,筒瓦铺设。二层阁楼中间树一根柱子,柱子上筑凉棚,棚左檐下挂两只锦鸡,右檐下挂一只兔子。看来楼顶建凉棚是储存即食不完的猎物的好地方。二楼左边房间安菱形窗。一楼左阁室门紧闭,内有一男一女盘腿跽坐交手而欢。右阁室中间置六博盘,二人相对而坐正玩六博。楼顶上左右各立一只司晨的雄鸡。
在陕北汉画像石中,有不少在一块石面上仅仅刻绘一根斗拱楹柱的画面,整组画像石中再不出现其他楼阁,这应该是楼堂建筑的另一种表现手法。汉代工匠取阁楼建筑主要构件斗拱楹柱作为广厦楼阁的符号,刻绘于石,与其他图案进行有机结合,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想象画面以外阁楼的高大宏伟和富丽堂皇。
米脂县出土的高厘米、宽57厘米墓室左右竖石,一根高大的楹柱斗拱将石面充斥得海海满满,柱左右填刻绶带穿璧纹。将楼阁建筑主要构件和代表祥瑞的绶带穿璧纹组成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工匠们就是用这种符号式的刻绘而不是具象的描绘来表现墓主人拥有的豪宅大院。
绥德大洼梁出土的一对墓室竖石,都高厘米、宽45厘米。两石画面呈完全对称,正中为一根高大的楹柱,上承四层斗拱,这应是宏伟的阁楼才能有的楹柱。工匠用阁楼建筑的主要构件和一个富豪府第应有的几种要素拥彗持戟侍仆、用于舞宴的建鼓、清除垃圾的佣人、表示宅室方位和表征祥瑞的青龙白虎组成画面,艺术地、含蓄地说明官宦富豪们居住的建筑“高楼连阁”“丹青素垩”“高门纳驷”,尽显富有和霸气。纵观陕北汉画像石所有楼阁门阙建筑,有的简朴,有的繁杂,有的豪华,有的奇险,应该都是为神仙和逝者在天堂仙境建造的府第宅院,是在土窑洞中出生、成长的工匠们,凭着大胆想象、巧设妙构,建造出的人间未见天上有的阁楼建筑,充满着神秘的气息。从阁楼建筑的形制风格也可看出,在汉代,楚文化、中原文化对边郡游牧文化的影响是很深的,各种文化的融会结合也是完美的。
李贵龙:绥德县人。系中国汉画研究学会理事,陕西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榆林市非遗产保护中心评审专家。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家地理》等各级各类报刋发表作品近万字。美术作品入展国家、省级美展。编著出版了《绥德汉代画像石》《绥德东汉画像石》《汉画像石卷》《民俗风物卷》《定仙墕镇志》《河底乡志》《四十里铺镇志》《薛家河镇志》《绥德县工商行*管理志》《义合镇志》《绥德文化志》《绥德县地名志》《医院志》《中共榆林市*法年鉴》《绥德石文化大观》《绥德石牌楼》《绥德祥瑞石狮子图集》《石成锦绣》《饮食图典》《绥德名胜古迹》《绥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图典》《疏属山》《文化绥德》《知行山水》《仙岭草庐集》《留住手艺》《紫台胜景》《绥人荣光墨宝飘香名州》和《石头上的历史--陕北汉画像石考察》,该书荣登光明日报和教育部联合举办的中国高校出版社九月和年度书榜,并获二等奖。参与了二轮《绥德县志》的编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