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自古以来位于齐鲁燕赵边境之上,因此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历来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当然在历史上归属变迁也是频繁,域内行*区划多有变化。
今天我们谈谈德州境内这样两个县,存续了上千年,却在年解放后,德州区划调整过程中给撤销了。
首先说一说位于德州南部的撤销的县城——恩县,目前恩县已消失,已变为一个乡镇,取名恩城镇。
目前现存的证明恩县历史建筑——文昌阁为什么存在了千年的恩县却不撤销了呢?那就要从恩县的历史说起,
恩县,其实最早是贝州治所,在宋代以后是恩州府的治所。其建置为北周始置贝州,治武城县;隋开皇六年武城县改名清河县,仍为郡治;大业年间更名清河郡;唐武德年间改清河郡为贝州,隶河北道,治清河县;天宝元年改贝州为清河郡,至德二年复名贝州。宋庆历八年改贝州为恩州,贝州遂除。贝州治所,今邢台市清河县,德州武城县,衡水故城县,德州夏津县都有分布。后于金初(约在公元年左右)将河北恩州移治历亭,即今武城县城区。元省历亭县入州,明洪武二年(公元年)降恩州为恩县,此时恩县县名正式确定。
恩县的来历的历史典故
据史料及何竹淇《两宋农民战争史料汇编》载:北宋庆历中年,河北献县人王则为宣毅*小校,以高鸡泊(今河北省衡水市故城县县城西南大洼)为根据地扯旗造反。其利用弥勒教的传说,传布着变革世道的舆论,并利用弥勒教和德州、齐州的士兵、农民取得了联系。起义事先做了部署。吸取益州士兵起义的经验,准备在庆历八年(年)新正元旦,乘官吏们庆贺新年时,各地同时起兵,攻取河北。由于这个计划事前被泄露,王则不得不在庆历七年(年)十一月冬至节,提前发动起义。当州官们去天庆观拜谒时,王则率领起义士兵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随即逮捕了宋朝的知州张得一。王则占领贝州后,建国号安阳,称东平郡王。以州吏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城内起义的居民,在面部刺上“义*破赵得胜”六字,表示推翻宋王朝统治的坚决意志。
宋廷闻之后即任命枢密副使、参知*事兼河北宣抚使文彦博前往平息王则起义。文彦博至贝州城下,一面让官*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里。闰正月,官*攻入城中,王则被捕,起义平息。而文彦博以功升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院大学士。在文彦博的统兵镇压后,这次农民起义最终被官府所平息。鉴于高鸡泊这地方“民匪不分”,朝中便有人奏请仁宗把当地凡与这次造反有关的百姓,一概诛杀,以儆效尤。文彦博为当地百姓请命上疏仁宗,仁宗即颁诏:带头造反者一个不留,跟从者不究。并敕令改贝州为恩州,以让此地百姓永远感戴“吾皇仁爱宽厚之不杀之恩。
上述是当年由贝州改名恩州的历史典故。
民国年间,邑人对恩县之名提出异议,建议改名漳南县
到了民国时期,当地人对恩县命名提出质疑。据《重修恩县志·舆地志》记述:“宋或无德于恩……王则本非恩人,安能罪及我恩耶?”民国三十一年,恩县人孙毓炳(清代邑庠生、历任江苏阜宁、河北大城等县县长)撰《呈请改易县名文》说:“考其所谓恩者,特就附逆之徒而言耳,于全州人民无与也……历宋、元、明、清四代将及千年,仍沿此罪戾名,称是以王则一人之乱,而使后人子子孙孙永含其垢而袭其污也。罪为一人赦及全县,罪在千年之前而赦及千年之后,顾名思义有是理耶?公民等每念及此,咸为可耻,公共磋商拟改名为漳南县。考隋开皇年间曾名为漳南,因漳水在县北故名,较之其他东阳、历亭等名独为名显,且以全县疆域言之……”孙毓炳将上文逐级上报国民*南京*府,呈请鉴核。当时的国民**府对此没有回应。
建国后区划调整撤销恩县建制
在新中国建立后,据说中央文史馆的老先生们几番论证,便把恩县的由来禀告了当时的中央人民*府*务院。还述说了此地历代士人对此恩典皆怨不平,因当时大多数贝州百姓并没有参加造反,为何让全县百姓与参与造反者一同感戴朝廷之恩呢?要求将恩县撤销或更名。*务院主持行*区划的官员听闻后甚感大怒,这还了得啊,共产*领导全国老百姓推翻了旧*权,人民翻身获得了解放,为什么还要感戴封建王朝的“不杀之恩”呢?
年4月,在山东省行*区划调整县域时同意撤销恩县建制。其域大部划归武城,一部分别划属平原、夏津。恩县的旧治所成为现在平原县的一个镇,名恩城镇。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恩县的来历虽久远,然从民国时期当地人已经对恩县之名存疑,并请求当时国民**府改名,这是有明确的持异议的记载,恩县之名存有异议在此之前应该在当地人民坊间已经流传很久,当地人对于此县名多有异议是不争的事实。解放后行*区划调整,全国各地撤并县很多,当年撤销恩县,应该如上文所述,参考了历史原因,从而撤销恩县建制。多年来有不少撤销县的当地居民对于撤销耿耿于怀,有不少人提出重新恢复县建制的要求,比如德州另一个撤销德县——德平县,今天的德平镇(后续对其详细讲述),而对于恩县的撤销,当地却没有多少人怎么提出恢复建制,可见恩县撤销是有历史根源的。
(部分内容综合整理于网络)